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潘建偉、施一公、許晨陽獲獎

2021-02-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2017未來科學大獎9月9日在北京公布獲獎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憑藉其在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獲得「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今年首度頒發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授予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的北京大學許晨陽。

今年「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潘建偉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高全同性單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糾纏源、獨立光子間的量子幹涉、線性光學量子邏輯操作等,利用基於光纖和可信中繼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城域和城際範圍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於衛星和自由空間平臺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洲際尺度的實用化的量子通信。這些發展最終將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網絡。

通信安全是人們數千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在現代社會,包括商業和金融、軍事和國家安全在內的很多領域都依賴通信安全。目前的加密方法如RSA和SHA通信協議都面臨著來自量子計算機的威脅。而另一方面,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量子密鑰分發提供了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加密方式,從而提供了一種終極的安全通信手段。

潘建偉的工作使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的團隊首先於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濟南使用光纖實現了城市量子通信網絡。在2016年,他們使用光纖在北京和上海間建設了世界上最長(超過2000公裡)的量子鏈路,並通過十幾個可信中繼站來克服脆弱量子信號的衰減。為了克服由於不完美的單光子源和探測器導致的安全漏洞,潘建偉團隊發展了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和基於獨立光子幹涉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使得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成為可能。該團隊還率先發展了包括糾纏交換和糾纏純化、量子存儲和相位穩定方法在內的量子中繼技術,來最終取代這些可信中繼。潘建偉發展的多光子幹涉在這些技術中再次發揮關鍵作用。

潘建偉團隊還成功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雙向量子鏈路,使得星地間的量子密鑰分發可以超過千公裡,成碼率超過1kbps。這是一個在極端條件下(大氣湍流、強震動、強溫差、宇宙射線等)首次達到的高精度量子光學操控實驗。此外,該團隊具有高空間分辨能力的、在強背景下對單光子的高靈敏探測技術,以及高精度的瞄準、捕獲、跟蹤技術,使得基於衛星平臺的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成為可能。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作出重大貢獻。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是:遺傳信息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從酵母到人等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含有外顯子和內含子,前者是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後者不含蛋白質編碼信息。DNA指導下轉錄出前體信息RNA後,剪接體將內含子切除,這樣得到成熟的信使RNA,後者通過翻譯將遺傳信息傳到其編碼的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中。RNA剪接的異常可以導致多種人類疾病。但是,在施一公博士的研究之前,剪接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沒有得到闡明。

應用近年冷凍電鏡的技術突破、結合前人對剪接體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施一公博士首先解析了真核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果,第一個揭示了活性部位,很大地推進了我們對剪接體複合物的理解[1,2]。繼此,施一公博士解析了剪接過程剪接體三個重要中間過渡複合物的結構[3-6],顯示剪接體功能重要的重構和結構基礎。施一公實驗室還報導了人類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7]。結合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Reinhard Lührmann博士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Kiyoshi Nagai(長井潔)博士等科學家的貢獻,施一公實驗室的結構推動我們對剪接過程的機理理解,為治療剪接體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結構框架。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在代數幾何學上作出了極其深刻的貢獻,特別是在雙有理幾何與奇點及其對偶復形的拓撲結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許晨陽在與C. Hacon和 J. McKernan的合作研究中發展了具有對數結構的一般型空間序對的有界性理論。 這一理論的一項主要應用是證明了一般型代數簇的自同構群的有限性。這極大地推進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數曲線情形的古典結果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肖剛在代數曲面情形的工作。這一理論的其他重要應用包括Shokurov的ACC猜想的完全解決,以及在任意維數推廣Deligne-Mumford的穩定曲線理論。許晨陽與李馳合作建立了用極小模型綱領研究Fano代數簇的K-穩定性的一種理論架構,可以將涉及K-穩定性的問題歸結為特殊檢試構型的研究。許晨陽在與C. Hacon的一篇論文中證明在特徵為p情形下的三維代數簇上存在多重theta翻轉操作(此處p是大於五的素數),推廣了日本數學家森重文在特徵零情形的工作。在與J. Kollar的合作中,許晨陽發展了用極小模型綱領研究對偶復形的理論;特別,他們研究了具有對數結構的Calabi-Yau序對的對偶復形,證明了其基本群的有限性質,從而解決了Kontsevich-Soibelman猜想在維數不超過四時的情形。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潘建偉, 1970年生於中國浙江。1999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施一公,1967年生於中國河南,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

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的,最有國際影響力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原創科研工作的科學家,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意在推動大中國地區基礎科學研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未來科學大獎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激勵示範效應,激發整個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對科技前沿的關注,提升中國公民科學素養。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科學家委員會推薦出國際專家作為提名人。候選人產生後,請全球範圍相關領域專家對候選人的工作給予評價,科學家委員會根據評價結果投票確定獲獎者。並請清華大學法學院高西慶和畢馬威組成監管委員會,監督整個評獎過程。現科學家委員會由15位著名科學家組成,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丁洪、芝加哥大學何川、史丹福大學李飛飛、普林斯頓大學李凱、香港科技大學勵建書、史丹福大學駱利群、李政道研究所季向東、北京大學饒毅、北京大學田剛、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麻省理工學院文小剛、美國西北大學夏志宏、哈佛大學謝曉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及美國Scripps研究所餘金權。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六百八十萬人民幣(約合一百萬美金),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2016年首屆評獎,未來科學大獎共頒發了「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兩個獎項。物質科學獎授予了清華大學薛其坤,獎勵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生命科學獎授予了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獎勵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2017未來科學大獎定於10月29日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作為兩天的未來論壇年會一部分。全球四十餘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出席見證,並將在前一天的未來論壇年會上做有關前沿科學及未來展望的精彩專題演講。這次未來論壇年會共有十四場專題研討會,題目包括未來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

相關焦點

  • 潘建偉的愛 |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感言
    2017年10月29日晚,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下文為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教授的獲獎感言:● ● ●我遇到一個大的難題,本來我也想好了一個獲獎感言,結果我發現:我想講的內容和次序與施一公講的一模一樣。
  • 未來科學大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
    11月18日下午,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用於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今年共有七位科學家獲獎。
  • 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山大校友已4次獲獎
    在王小雲之前還有兩位山大校友獲得過未來科學大獎,他們分別是薛其坤和馬大為,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馬大為和馮小明、周其林一起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獲獎理由:獎勵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
  • 頂級數學家許晨陽:科學人才流動無問西東 | 人物
    直到去年9月9日,許晨陽和施一公、潘建偉兩位院士共同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令青年數學家許晨陽一舉成名,成為「公知」,人們似乎才開始關注到中國這顆冉冉升起的數學界的明星。 從北大四合院到巴黎聖母院今年2月12日,大多數中國人都在返鄉過年的途中。
  • 許晨陽:研究數學的人都處在一種恐懼感中
    10月29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辦。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許晨陽:我最愛的還是數學
    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說。  「這話太太聽了會不高興吧?」有記者打趣道。  「她可能也同意。」許晨陽如此回應。  這是日前許晨陽接受記者們採訪時的一個插曲。  不久前,憑藉「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做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許晨陽榮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又一人才大獎頒發,潘建偉、施一公榜上有名!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
    今天,在5月30日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旨在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全國創新爭先獎」對外揭曉,包括潘建偉、施一公在內的數百名科學家榜上有名。    在此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表示,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效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
  • 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數學家許晨陽: 基礎學科是科技...
    (原標題: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數學家許晨陽: 基礎學科是科技進步的核心推動力)
  • 副省長、院士、科學大獎得主!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本周政經前瞻|iPhoneX開始預訂,未來科學大獎頒獎
    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舉辦由國土資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礦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將於9月23日至25日在天津市梅江會展中心舉辦,主題為「弘揚絲路精神、共促礦業繁榮」,將就全球礦業形勢與政策、礦業投資與金融、礦業綠色發展等專題進行研討、推介、洽談。
  • 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首屆「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名片】  鄭南峰,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今年42歲,福建漳平人,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表界面化學研究。  首屆2019年「科學探索獎」昨日揭曉,有50人獲獎,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位列其中。
  • 這位從泉州大山走出的科學家拿下全球科學大獎!
    莊小威的獲獎理由是:開發出超越光學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基本限制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以發現細胞中的隱藏結構。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200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進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工作。2018年秋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楊培東在致辭中表示:未來科學大獎已歷四屆,距離百年科學獎項的「小目標」還有96年。而即便是在這短暫的四年中,我們仍可看見,一些獲獎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激發出的更多的相關研究活動,以及所展現出的實用價值。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科研工作的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受住時間考驗,正是未來科學大獎的題中應有之義。百年的小目標,實則蘊涵著我們的大願景。
  • 山東大學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系山大第四人獲獎
    獲獎名單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以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彭實戈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此殊榮。2019年,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第一位女性獲獎者。
  • 山東大學厲害了,4名校友已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位列全國第一
    2020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的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遼寧省副省長、中科院院士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他們的名單分別是:2016年:盧煜明,薛其坤,施一公,潘建偉。
  • 首屆「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首屆「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揭曉  廈大教授鄭南峰上榜  【名片】  鄭南峰,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今年42歲,福建漳平人,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表界面化學研究
  • 這個省的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和林本堅成最大亮點
    此次未來科學大獎把生命科學獎頒給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們,可謂是眾望所歸。        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在電話連線獲獎人時,袁先生第一時間並未接到電話,而是他家裡的一位女士先拿起話筒,連聲說「你找袁隆平噢,等一哈」。結果沒有聽清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駱利群教授把獲獎信息連說兩遍,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