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最早見於三國時期,而「天圓地平」的說法要更早些;不過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提出了「地圓說」。
但此時的西方人並沒有接受這一概念,他們認為「地如盤狀,浮於無垠海洋之上」,又經過2個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斯多德總結出三個科學方法,證明大地是球形。
而從「地圓說」到「日心說」,人類一步步認識地球,並且將目光投向了整個宇宙,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飛船踏入太空,成為了第一個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直到這時,人們才直接認識到,地球在宇宙中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宇宙則是無邊無際。科學、天文發展至今,據科學家觀測,整個銀河系大約有1千億顆左右的恆星,而整個宇宙大約有1千億個左右的銀河系。
宇宙太過廣闊,我們還是縮小範圍,單單討論太陽系吧,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並且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顆有生命駐留的星球,而金星、火星兩顆行星作為地球的「鄰居」,自然也就成了天文學家、科學家等人的重點研究科目。
相比地球的軌道而言,火星與太陽的距離要遠了50%,金星則是近了30%,目前的探測器能夠上火星上進行探尋,但卻無法登陸進行,不過科研者發現火星上存在有遠古河床,兩極則存在有液態水,並且探測器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物。
因此科學家猜測,在地球上出現人類之前,火星上也曾誕生過早期的簡單生命,但由於火星表面的液態水大量流失,大氣層越來越稀薄,簡單生命最終滅絕。
金星則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而從結構上看,金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兩者的環境卻是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有液態水,並且其自然條件也不適宜生命存活,不過科學家也猜想過金星曾經出現過簡單生命,但最終的結果與火星是一樣,迎來了滅絕。
那如果地球再向太陽靠近10釐米,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答案很殘酷。10釐米看似很短,但影響確實很大的,1978年時,天體物理學家就曾做過一個模擬計算,計算中考慮到了太陽光度隨時間的變化。
結果表明,若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再遠1%,那麼地球的數十億歷史中,就會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冰期;但如果距離再近5%,那麼就可以出現一個不可逆轉的溫室狀態,這樣的變化都會嚴重影響到地球生物的生存。
哪怕地球的位置再向太陽靠近10釐米,地球表面的溫度便會上升,高溫、乾旱地區再不適合生命繼續存活,南極、北極冰川融化,接著地球上就會進入小冰河,現今的陸地、海洋也就會發生肉眼可見的大變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範圍就會減少,植物同樣難以存活下去,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逐步降低。
生態系統完全被打破後,其後果可想而知,地球是否會變成第二個火星或第二個金星,就不得而知了,而正是因為地球的位置剛剛好,經過數十億的演變,太陽系中並存在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