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軍:清華簡《筮法》筮佔法探微

2021-03-02 先秦秦漢史

易學研究專輯

       易學研究歷來是傳統文獻研究的重鎮,但過往的研究多依循舊有的治經傳統。近年來,馬王堆帛書、王家臺秦簡、清華簡等多批材料均發現了易學相關文獻,新材料的出現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易學研究與探討的進展,亦令易學研究開啟新的途徑。本專輯以易學研究為題,主要關注先秦秦漢易學的發展,旁及藉由易學進行的社會、思想、文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將陸續推介相關文章。推送過程中持續歡迎賜稿,請寄至xqqhsyj@126.com,或聯繫策劃人wujiningjj@163.com。

作者簡介:林忠軍,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簡《筮法》筮佔法探微

摘要:清華簡中的筮數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數,用大衍筮法「掛扐法」可以推演出清華簡由一、六構成的卦。一、六卦參雜了筮數八、五、九、四,與戰國楚地風俗習慣相關。清華簡的筮法應該與《周易》大衍筮法是近親。清華簡雖然為戰國簡,但從其根源說,其筮法不可能是晚於《周易》的大衍筮法。清華簡與之前出土的數字卦,有相似之處,保留了戰國前流行的數字的特徵,透過清華簡可以看到數字卦數字過渡到一、六,再轉化為陰陽符號是一個過程。清華簡對於數字意義的解釋和使用三位數字卦佔,是由早期單數佔過渡到三位數佔,證明了早期數字卦起源於單數佔和早期數字卦三位數佔的存在,後世的八卦佔與清華簡數字佔一脈相承。清華簡與傳世輯本和出土《歸藏》關係密切,其筮具與筮法應與出土王家臺秦簡《歸藏》一樣,以蓍草為筮具的複雜筮法和以刻有數字的骰子為筮具的簡化筮法並用,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是用簡化的筮法。

關鍵詞:清華簡筮法;大衍筮法;數字卦佔法;王家臺《歸藏》筮法

象數起源問題、數字卦筮法及其與大衍筮法關係問題、數字卦與卦爻符號問題、八卦佔等問題一直是多年來學界關注的問題,學者們藉助新的出土材料,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深入探索,取得了一些極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由於資料短缺,許多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而且已有研究往往停留在臆想和推測層面上,難以推進。近期《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以下簡稱「清華簡」)正式出版,公布了由李學勤先生等整理的《筮法》和《別卦》兩篇釋文。同時,李學勤先生、廖名春先生於《文物》發表了兩篇關於清華簡《筮法》研究的文章,李尚信、程浩於《周易研究》就清華簡《筮法》涉及的具體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清華簡為我們了解和研究戰國易學、尤其數字卦、《歸藏》、《周易》筮法等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茲就清華簡《筮法》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就教於學界諸位同仁。

一、清華簡與《周易》大衍筮法

清華簡中的六畫卦使用一、六、九、八、五、四等6個數表示,使用頻率相差懸殊。按照廖名春先生的統計,清華簡《筮法》有114個六畫卦,其中,純由一、六構成的就高達89個,而雜有九、八、五、四的則只有25個。114個六畫卦共684爻(數),其中一、六出現高達631次,而八、五、九、四一共才出現53次,且高度集中於幾卦之中。對於這種數字使用的懸殊,廖名春教授的解釋是一、六相當於陰陽爻,而八、五、九、四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不再轉為陰陽符號,這是成卦法所致。《筮法·爻象》一節專門解釋了八、五、九、四的意義,不講一、六的意義,一、六不是簡單的七、六(廖名春教授以為「一」即「七」),已上升到陰陽爻了,而八、五、九、四還是筮數,有其具體的特殊意義。 李尚信教授又有另一種解釋:清華簡用數不相等,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將九、八、五、四併到七、六中的情形,從清華簡筮例筮數出現的實際情況並參照大衍筮法筮數出現的概率來看,清華簡筮法所得各種筮數出現的概率,也極有可能是不相等的。大衍筮法主要取九、六之變,而清華簡筮法則更可能是取八、五、九、四之象。無論是一、六,還是八、五、九、四都不是可變的筮數。 筆者認為,清華簡筮法的筮數,可能與大衍筮法有關,理由如下:

其一,清華簡《筮法》有關於筮法的記載:

凡是,各當其卦,乃力(扐)佔之,佔之必力(扐),卦乃不忒。(《筮法·十七命》)

馬融云:「扐,指間也。」虞翻云:「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奇以歸扐,扐併合掛左手之小指為一扐。」按大衍筮法,扐,是將行蓍過程中出現的餘數置於手指之間,即所謂「歸奇於扐」(《繫辭》),從《清華簡》使用的一、四、五、六、八、九數看,雖然與大衍筮法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其佔筮所用的也是蓍草之類可以記數的工具,而且從其與大衍筮法都強調「扐」來看,其所用的筮法應當與大衍筮法有內在的聯繫。從出土文獻看,包山簡、天星觀簡、葛陵簡記載的筮佔工具有「大英」、「大央」、「漆蓍」、「新長刺」、「長葦」等,說明戰國時楚人流行用竹籤或草作為筮具。

其二,清華簡高度關注八、五、九、四這四個筮數,而且對其意義做了專門說明,這也證明了清華簡筮法與大衍筮法有關。眾所周知,大衍筮法的最早記載是保存在今本《易傳》中的,《繫辭傳》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據後人研究,其行蓍方法有二:

一是「過揲法」。所謂「過揲法」,宋人朱熹《周易本義》有詳細記載。其討論「大衍筮法」,以五十根蓍草為工具,經過「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三次推演,即三次「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的變化,獲得或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或二十四,然後以四除之,則為七、八、九、六之數。然後將七、八、九、六轉化為陰陽符號。

二是「掛扐法」。「掛扐法」是用三變後指間餘數之多少定陰陽吉兇,即前面所說的「乃力(扐)佔之,佔之必力(扐)」。而對於「掛扐法」,《周易正義》有明確解說:

「十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陰,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陰,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個四而有一個九,此為兩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個九,有一個八而有一個四,或有二個八,而有一個五,此為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既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

按照《周易正義》的解釋,每一爻有三變,一變所得掛扐之數或五或九,二變所得掛扐之數或四或八,三變所得掛扐之數或四或八。三變據「五、九、四、八」之多少畫出一爻之陰陽符號,經過十八變得出一卦六爻之陰陽符號,以定吉兇。因此,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行蓍之數,是由數轉化為陰陽符號的媒介,在大衍筮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清華簡的數字卦運用八、五、九、四數,並專門解釋其意義,證明了清華簡與大衍筮法有著特殊的聯繫。如從清華簡強調「佔之必扐,卦乃不忒」來看,《周易》大衍筮法在戰國時更多地是用「掛扐法」而不是「過揲法」。

同時,大衍筮法之所以成立,除了有筮數外,也必須有現成的、固定卦爻符號作為卦。清華簡有六十四卦卦名及相關的符號。雖然符號有所區別,但卦名大致相似。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把一、六視為陰陽符號的話,用大衍筮法「掛扐法」可以毫不費力地推演出佔大多數的由一、六構成的卦。因此,清華簡的筮法應該與《周易》大衍筮法是近親。

然而,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清華簡併非完全是由一、六構成的卦,還有參雜了少量的「八、五、九、四」的卦,這恐怕與戰國楚地的筮佔的傳統習慣有關,具體言之,當地筮佔規定了大衍筮法在行蓍過程中,在什麼情況下只用一、六,又在什麼情況下取「五、九、四、八」當中一個數,可能與大衍筮法行蓍三變獲得三個數有關,也可能與筮佔的事情有關。關於如何取「五、九、四、八」數的規定應當是大衍筮法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一種特殊的形態。

除此以外,清華簡筮法還有一些特色:從佔斷看,大衍筮法推出的卦有爻變和變卦,用的是爻佔和六畫卦佔,體現的是「以變為佔」;而清華簡雖有六畫卦,從所記筮例看,則無一例用爻變和變卦,即清華簡無變卦,不用變爻和變卦佔,用的不是六畫佔,而是八卦佔,體現的是「以不變為佔」。從卦的構成看,大衍筮法行蓍過程用數,而結果用陰陽符號表示卦,每一卦有卦名;而清華簡《筮法》不記卦名,且符號仍然用數字表示,保留了數字卦的屬性。從佔問結果看,大衍筮法藉助於《周易》卦爻符號的意義實現,而卦爻辭則是卦爻符號意義的表達,所謂「彖者言乎象也」,通過卦爻辭推斷吉兇,所謂的「辨吉兇存乎辭」、「繫辭焉以斷吉兇」;而清華簡筮法雖有以筮佔為內容的文字,涉及社會中家庭婚姻、行動、生死、成敗、戰爭等多方面,還有數字、八卦意義的諸多方面的解釋,但卻顯得繁雜,未有一套像《周易》文本一樣的嚴密的文辭系統。

由此看來,清華簡筮法雖然與《周易》大衍筮法「掛扐法」有某種聯繫,但又與《周易》的大衍筮法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筮法保持著早期數字卦的特徵,應是本於數字佔而不同於《周易》的另一種筮法。而從根源看,清華簡雖然為戰國簡,其筮法不可能晚於《周易》的大衍筮法。

二、清華簡與數字卦佔法

根據有關學者統計,商代和西周皆使用一、五、六、七、八、九,其中,商使用最多的是六、七、八,西周使用最多的是一、六、八。戰國天星觀楚簡使用的是一、六、八、九,包山簡用的是一、五、六、八,兩簡用得最多的也是一、六、八。而一、六使用頻率最高。張政烺曾經統計過商周數字卦所使用的168個數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一、六:一36次,六64次,七33次,八24次。戰國天星觀楚簡十六組數字卦使用一、六、八、九,其中一37次,六49次,八5次,九4次。用得最多的也是一、六。筆者粗略統計,包山簡六組數字卦共有72個數,一、六共出現64次,八、五共出現7次。葛陵簡數字卦十四組,除了缺數外,一、六共出現149次,八、五共出現10次。無論是殷周時期的數字卦還是戰國簡數字卦,從使用的數字的情況看,有一共同的特點,即使用一、六最多,這與清華簡極為相似。有的學者研究認為一、六是奇偶符號:一是奇數、陽數,六是偶數、陰數;一、六是陰陽符號的前身,後世的《周易》符號皆源於數字卦的一、六;六的古老寫法為∧,它包含二、四、六3個數,變成一個符號;商人用八,周初也用八,後來周人又將九加入到筮數中,與一、七相通,九由八變來,將一稱為九,從而一、六轉化為九、六。有學者對這個過程作了詳細描述:「當筮數隻用一、六兩個數目字記錄時,一、六的具體數值已降為次要,甚至可以置而不論,而其數的性質則上升為主要的了,即作為所有奇偶數的代表,成為記錄筮數的專用數字。這是由具體筮數到抽象符號(爻象)演變的一個關鍵過程。……一、六兩個數雖已由具體筮數演變為筮數中一切奇偶數的代表,且進而抽象化為符號式的爻象,然而在易卦中它的數值稱呼並未消失,直至今本《易經》卦畫中的『 』還是以『六』來稱呼它的。」也有的學者提出,《周易》陰陽符號的形成,大致上經歷了由∧、__到、__再到_ _ 、__的過程。我們認為,一、六是陰陽符號雛形的觀點是有道理的,考帛書《衷篇》:「易之義誶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曲句焉柔」是言符號陰爻彎曲,用數字表示則為∧(六)或八。「正直焉剛」是言陽爻符號平直,用數字表示則為「 」。戰國簡與阜陽簡《周易》陰爻用「八」,王家臺《歸藏》陰爻用∧ ,而馬王堆《周易》陰爻用 。清華簡有由一、六構成的數字卦,又有由一、六、四、五、八、九構成的數字卦,更為重要的是,清華簡的數字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以 供 筮 佔 之 用。 這 些 賦予了特定意義的數字,是數而非爻,卻承擔了爻的職能,說明清華簡保留了戰國前流 行 的 數 字 的 特徵,而有大量用於 筮 佔 的 具 有 陰 陽 意 義 的 一、六 構 成 的 數 字 卦 和 關 於 「乃 力 (扐 )佔 之,佔 之 必 力(扐)」的記載。因此,透過清華簡可以看到易卦 由 數 字 過 渡 到 一、六,再 轉 化 為 陰 陽 符 號 是 一 個 過程。這也是為何清華簡只對八、五、九、四作 專 門 解 釋 而 不 對 一、六 作 專 門 解 釋 的 一 個 非 常 重 要 的原因。就其文辭而言,清華簡佔辭涉及 到 死 生、得 失、會 見、娶 妻、災 咎、病 瘳、祭 祀、戰 爭、生 育、成敗、出行、天氣等方面內容,這與出土的其他戰國簡數字卦的文辭更為接近。如天星觀簡、包山簡、葛陵簡等所見數字卦皆有兩組六個數字組成的卦,而且還有筮佔的文字,分為前辭、命辭和佔辭,多以問病、身體、問官、居家等為內容。

清華簡的公布,也為早期數字卦之用提供了新的證據。筆者曾經推測,數字卦之佔問,起自單數佔。採用了「一次得一位數,以一位數佔;二次得兩位數,以兩位數佔;三次得三個數,以三位數佔;四次得四位數,以四位數佔;五次得五位數,以五位數佔;六次得六位數,以六位數佔。這樣能夠解釋為何數字卦有多少不同的數構成」。早期數字卦中三位數與六位數居多,恐與筮佔機率有關。一次卜筮結果往往會使人生疑,兩次卜筮則會出現兩種結果,若皆吉皆兇,則容易決斷吉兇。但若一吉一兇,則不知何從。三次卜筮結果,或兩兇一吉,或兩吉一兇,則易於決斷。《禮記·曲禮》曰:「卜筮不過三。」按照有些學者的理解,「卜筮不過三」,是指卜筮可一次,可兩次,可三次,以三次常見。三人同時佔一事應當與一人佔三次同。《尚書·洪範》曰:「立時人作卜筮,三人佔則從二人之言。」此是說,同時用三個人卜筮,則從二人之佔,即兩人言吉,則以吉斷;兩人言兇,則以兇斷。無論是一人三次佔一事,還是三人同時佔一事,皆以多為勝,此今本《繫辭傳》所謂「吉兇者,貞勝者也」。

數字佔之所以能夠實施的前提,是數字卦每個數字都賦有一定與筮佔相關的意義,而已出土的早期數字卦極少有文字的記錄,無單數意義的記錄,戰國天星觀簡、包山簡、葛陵簡等雖有文字,也無每一位數字意義說明。而清華簡對於數字做了明確的說明,每一位數字有確定的意義。如一、六、五、四、九、八的時間意義:九為子午,八為醜未,一為寅申,六為卯酉,五為辰戌,四為巳亥。(《筮法·地支與爻》)又如八、五、九、四數字的物象意義:

八為風,為水,為言,為飛鳥,為腫脹,為魚……

五象為天,為日,為貴人,為兵,為血,為車,為方,為憂、懼,為飢。

九象為大獸,為木,為備戒,為首,為蛇,為曲,為玦,為弓、琥、磺。

四之象為地,為圓,為鼓,為珥,為環,為踵,為雪,為露,為霰。(《筮法·爻象》)

不僅如此,清華簡《筮法》還將數字的特定意義用於筮佔中。如用八、五、九、四佔。卦中各見八、四、五、九,故辭曰:「春見八,乃亦得。」「夏見五,乃亦得。」「秋見九,乃亦得。」「冬見四,乃亦得。」(《筮法 ·得》)此言八、五、九、四在不同的季節則有特定的意義。而八、五、九、四出現於不同的卦,其意義也不同。如《筮法》第二十六節佔祟,乾卦有五、九如何,坤卦有八、四如何,勞卦有五、九、四如何,羅卦有一四一五如何,有二五夾四如何;震卦有五、九如何,巽卦有五、九、四如何,各不相同。每一卦中數字所表達意義形式上是用於卦佔,其實是用爻佔,也是單一數字佔。從而證明了早期數字卦起源於單數佔。

其次,清華簡證明了早期數字卦三位數佔的存在。如前所言,早期的數字卦單數佔發展到三數佔,三數佔形成基於當時人們對於單數筮佔的懷疑的觀念,而有「卜筮不過三」之說。而長期反覆使用三位數佔,三位數固定意義逐漸被確立。這一點也被清華簡所印證。清華簡有類似三畫卦的三位數字卦,有確定的意義。如三位數字的時間意義(如坎、羅、震、兌就有四方四季意義)(《筮法·四季吉兇》)、八卦五行意義(《筮法·卦位圖、人身圖》)及幹支意義(《筮法·天幹與卦》)。清華簡《筮法》已經大量使用三位數字佔方法。由三位數構成的卦是清華簡筮數佔的主體,三數佔更多是用一、六表示,一、六已具有了陰陽符號的意義,而具有了八卦名字,其基本意義與今本八卦意義相差無幾。由此可以看出,清華簡是由早期單數佔過渡到三位數佔。如在「娶妻」節中,有兩組數字自上而下為:六六六一六六、一六一六一一,若將數轉換為卦,則為謙、睽,用經卦示之如下:

 

其文辭言:「凡娶妻,三女同男,吉。」(《筮法·娶妻》)謙上坤下艮,睽上離(羅)下兌,坤、離、兌為三女,艮為一男,故「三女同男」。又如在「雨旱」節中,有兩組數字卦自上而下為六一一一六六 、一一六六一六,將數字轉換為卦則為鹹、渙,用經卦示之如下:

 

其文辭:「金木相見在上,陰。水火相見在下,風。」(《筮法·雨旱》)鹹上兌為金,渙卦上巽為木,故「金木相見」。鹹下艮為東北屬水,渙卦下勞為火,故「水火相見」。

因此,清華簡雖然有六位數字組成的卦,卻只有三位數字卦佔,而無六位數字佔。有六十四卦卦名而只用三位數字卦表示,反映出早期八卦佔,是以三位數佔為形式。而後世的八卦佔當本之於此。如漢代流行的八卦佔。《易緯》有八卦卦氣佔。《通卦驗》指出:

凡易八卦之氣,驗應各如其法度,則陰陽和,六律調,風雨時,五穀成熟,人民取昌,此聖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故設卦觀象以知其有亡。夫八卦繆亂,則綱紀壞敗,日月星辰失其行,陰陽不和,四時易政,八卦氣不效則災異、臻八卦氣應失常。

與之相同的是,《是類謀》也言八卦佔。在《是類謀》作者看來,帝王的滅亡,皆有徵兆,這個徵兆就是八卦之氣不效。這裡的三畫之八卦已被自然界八風所取代,八卦已經不僅僅是八種符號,而是自然八風象徵。透過後世八卦佔,雖然已無數字的影子,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三位數字的的痕跡。因此,清華簡八卦佔可能與三個數字佔有著內在聯繫,後世的八卦佔與清華簡一脈相承,也就是說後世八卦佔本之早期的三個數字佔,是可信的。

三、清華簡《筮法》與《歸藏》筮佔方法

既然清華簡筮法與《周易》大衍筮法既有特殊關係而又有所不同,那麼,其與《歸藏》筮法又是什麼關係呢?李學勤先生將清華簡筮法與傳世的輯本《歸藏》、出土的王家臺秦簡《歸藏》、馬王堆帛書《周易》相對比,發現清華簡的經卦卦名寫法與楚文字寫法「沒有特異之處」。如「乾,《說文》從乙倝聲,簡文只作『倝』,是假借字。離,簡文作『羅』,同於馬王堆帛書《周易》,也系通假。坤,簡文作『』,是《歸藏》特有的寫法。……坎,作『』,即『勞』字,同於王家臺秦簡《歸藏》,輯 本《歸藏》作『犖』」;「其震卦有時作『(來)』,按輯本《歸藏》震卦作『釐』,與『來』均作來母之部字。」由此,推斷出「《筮法》經卦卦名近於《歸藏》」,「與《歸藏》有關」。程浩則從八卦卦序和八卦方位中兌羅兩卦的秋收冬藏的意義,進一步證明了清華簡《筮法》與《歸藏》應該有共同的八卦系統。 其實,在清華簡中還有與《歸藏》相關,如,王家臺簡《歸藏》又有「散」卦,清華簡也作「散」,傳本作「散家人」。而各種版本的《周易》皆作「家人」。王家臺簡《歸藏》有「介」卦,清華簡也作「介」,而《周易》多作「豫」。又清華簡無變爻和變卦,與《連山》《歸藏》同。因此李學勤先生與程浩博士的觀點可信。

清華簡與《歸藏》的關係,為我們研究清華簡《筮法》筮佔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於《歸藏》的筮法前人作了種種推測,如孔穎達指出:「周世之卜,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也……《連山》《歸藏》以不變為佔,佔七八之爻。二易並亡,不知實然以否。」賈公彥曰:「筮時《連山》《歸藏》《周易》亦三易並用,夏殷以不變為佔,周易以變者為佔。」吳萊曰:「及推其所用之策,《連山》三十有六,《歸藏》四十有五,《易》則四十有九。」王應麟曰:「鄭氏以為《連 山》用三 十六策,《歸 藏》用四十 五策,《周 易》用四十九策。」這些是缺乏實證的推測,故孔穎達說「不知實然以否」。而今天,出土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的隨葬品除了有竹簡《歸藏》外,還有佔卜用具,如:「算籌60支,較細長,斷面呈圓形,一端為骨制,另一端為竹製」;還有骰子23件,且大小不同。大的9件,邊長2.9釐米,小的14件,邊長2.4釐米。「有兩件上面和底面為空白,四個側面分別對刻『一』與『六』字。」23件骰子中,有大小不同的「六面分別陰刻有一、二、三、四、五、六數字」。⑦由此可以斷定王家臺秦簡的筮法,是以一種類骨制或竹製品作為行蓍之具,來完成獲得筮數的運算。一種是簡化的筮法,即用刻有一、六的骰子,或刻有一、二、三、四、五、六數字,以擲骰子的方式,可以輕易獲得由一、六構成的卦,然後用《歸藏》文辭佔斷吉兇。既然清華簡數字卦屬於《歸藏》系統,而且與出土王家臺秦簡《歸藏》同屬於一地域,那麼,二者之間應該有某種聯繫。王家臺秦簡《歸藏》有算籌,清華簡有「力(扐)佔」的記載,可知清華簡的筮具是用蓍草或蓍草替代物,其筮法如前所言,是類似《周易》大衍筮法的另一套筮法。另一可能是也像王家臺出土秦簡《歸藏》一樣簡化了用蓍草推演的筮法,代之以用刻有數字的實物作為筮具:或用木製或石制的骰子,其六面分別刻有一、六、四、五、八、九之數,使一、六居骰子上下,代表陰陽,四、五、八、九分居骰子四側面,代表四時四方。通過六次投擲可以求得一、六、四、五、八、九構成的卦。而清華簡一、六概率多,其他數少,有可能將骰子製成長寬相等、而高短於長寬的立方體,上下各自面積相同,分別大於四個側面面積。六次投擲骰子一、六居多,其他數則少。因為用蓍草作為筮具的筮法過於複雜,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筮佔的需求,擲骰子取代推演蓍草,以達到化繁為簡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一種可能是,清華簡筮法如王家臺秦簡一樣,以蓍草為筮具的複雜筮法和以刻有數字的骰子為筮具的簡化筮法並用。在現實生活中,更多是用簡化的筮法。

本文原載於《周易研究》2014年第2期,感謝作者授權發布。

本期編輯:吳紀寧。

我們致力於學術傳播!

相關焦點

  • 筮法不明,何以言易?愚將載數篇,試破千古之謎,以饗讀者
    卜筮之法,因時以變,隨地乃殊,溯古稽今,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在此無須詳盡陳述。《周禮·大卜》有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四。」《連山》、《歸藏》其書佚失已然久遠,其經卦與別卦雖與《周易》相同,而筮法或許與《周易》不一樣。應當說,筮書本非一本,筮法自然也非一制,這也是極可能之事。
  • 大衍筮法起卦法各爻出現的概率分析與電腦模擬
    搖錢起卦法相傳也是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發明(或者推廣)的。在這之前如何起卦呢,在這之前是使用蓍草起卦的。現在很多人還認為蓍草起卦才是最正宗的,但蓍草起卦的動靜爻概率分布均勻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蓍草揲蓍法又稱大衍筮法,《繫辭》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大易文化|《三才筮法》連載刊授第3課 · 三才排盤起局
    《三才筮法》(修訂版)一書,系閒雲老叟先生的易學專著,三才筮法,比六爻更快捷,比四柱更準確,比奇門更全息,比六壬更深層,比紫薇更簡單!列時間三才筮法的排盤,可以分為三步,列時間、配地支、遁天幹,分述如下。列時間這步很簡單,就是把四建寫上,列出旬空、月破之爻。 寫四建。
  • 甲類正版書:甲467《筮府珠林》
    甲467《筮府珠林》16開1162頁上中下冊  中醫古籍出版上堡居士著  孫正治譯註   98元       目錄:卷一,卜筮大法:築基法旨,佔斷秘訣,六親大論,六神集斷。卷二,玉髓心經:《易譜·珠海玉林章》,《斷易全書·通幽論》,《卜筮正宗·十八論》,《麻衣筮訣·卜易提綱捷訣》,《易林補遺·總斷》,《易冒·總斷》。卷三,何知明鏡:增補斷易秘訣,《易心訣·何知章》,《麻衣筮訣·身覆、人事、姓字、身命性行章》,《洞幽窺機·鑑人經》。
  • 炎黃易經古筮法基礎知識
    《  易經古筮法基礎  》易經古筮法和梅花易數有類似也有區別,也可以理解為某個角度的梅花易數。梅花易數起卦的方法都可以用。起卦方法大致有:時間起卦法、數字起卦法、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起卦法、抽籤起卦法等等。
  • 中國發現最早算具《算表》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圖)
    清華簡上出現早期「八卦圖」  第四輯包括一篇題作《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佔筮方法。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在2008年入藏時就發現,該竹簡是唯一一部保持原來成卷狀態的竹簡。
  • 中國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 可以乘除法和開方運算
    清華大學供圖可進行乘除法和開方運算為世界數學史上重大發現5年前,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昨天,清華大學公布了這批竹簡第四次研究成果。「八卦圖」系楚國卜筮工具第四輯中還包括一篇題為《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卜筮方法。據李學勤介紹,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在2008年入藏清華時就發現,該竹簡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記者了解到,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
  • 蓍草佔卦法:教你像古人一樣卜卦
    卜為龜卜,筮為佔筮,並不是一個東西。龜卜主要是利用象,佔筮則是利用數。卜是在龜甲上鑽孔之後用火燒,根據其裂紋的形象斷之以吉兇,是具體的直觀,比較簡單。筮則是用竹籤作的籌碼進行抽象的數學運算,當然比較複雜了。筮要依靠數學運算,運算就要有一定的規程和方法,這種規程和方法叫做筮法。筮法是依靠數而建立的。這個數,並不是一般的數,而是天地之數。所謂天地之數,則為陰陽之數、奇偶之數。
  • 每天五分鐘和我一起學周易,理數象佔是什麼內容?如何理解
    理數象佔是他的主要內容,易經分上下兩經主要的內容是預測佔卜。易傳是哲學作品,傳說是由孔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共計十篇有《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構成。傳是經的註解,易經原來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後人在經的基礎上寫的十翼,是圍繞解釋易經而著的,後來合二為一,成為今天的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