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布魯氏菌病,大多數人可能還有些陌生,但其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一種乙類傳染病,長期以來它都在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安全與畜牧業發展。
顧名思義,布魯氏菌病是一種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簡稱布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由於患者往往表現出倦怠乏力的症狀,因此又被民間俗稱為「懶漢病」。
布魯氏桿菌可分為多個種類,根據1985年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委員會的標準,布魯氏桿菌屬(Brucella)下包括了6個種、19個生物型,其中以羊、牛、豬三種的威脅較大,分別由這些家畜攜帶、並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接觸傳播等途徑感染人類;又尤其以羊種最容易危害人類,可在人群中導致暴發流行。
在人類感染者中,布魯氏菌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4周,平均為2周。患者通常會有發熱、多汗、疲乏無力、厭食、骨關節和肌肉疼痛、頭痛、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臨床表現,還有可能進一步影響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等。其中男性患者可能出現睪丸、附睪腫脹疼痛等症狀,女性患者則可能會發生乳腺炎、輸卵管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此外,還有小几率出現腦膜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不過布魯氏菌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患者得到及時醫治,布魯氏菌病就可以被治癒。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就容易由急性轉為慢性、長期反覆發作,甚至持續終生,嚴重影響勞動能力!
作為一種動物源性傳染病,布魯氏菌病最易威脅到的就是農牧民、擠奶工、屠宰加工人員、獸醫和檢疫員等經常與牲畜接觸的職業人群,以及與含菌培養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例如去年年底的這次蘭州獸研所布魯氏菌抗體陽性事件,就是在獸用布魯氏菌疫苗的生產過程中出現了獸用布魯氏菌疫苗菌株的洩露,雖然並未達到引發布魯氏菌病的程度,但也為實驗室安全工作敲響了警鐘。
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布魯氏菌病嚴重流行,後來曾經得到基本控制,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布病疫情又捲土重來。目前,布病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等畜牧業較發達的省份,作為畜牧業大省的甘肅也在其中。
對於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牛羊的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聽起來有些陌生、以牲畜作為傳染源的疾病似乎與自己毫不相關。但實際上,布魯氏菌病離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遙遠!近年以來,全國各地多次出現過因為飲用未經滅菌的羊奶,或是在涮羊肉時食用未熟羊肉而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案例,值得大家引起警惕。
其實在生活中,只需要做到注意衛生,遵循以下幾條建議,就能很好地避開布魯氏菌病了。首先,不接觸未經檢疫或來路不明的牛羊肉,不吃生肉、半熟肉,在家烹飪時做到生熟案板分開。要購買經過滅菌的正規品牌乳製品,切勿飲用生奶或是「街頭現擠」的羊奶。在參觀養殖場時,務必遵守防疫制度,不隨便接觸牛羊,接觸後要及時對雙手及衣物等進行殺菌。
附表:布病的診斷方法
●分子生物學診斷法
包括PCR法、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核酸探針檢測、DNA同源性檢測等。此診斷方法可有效診斷布病。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能快而準的分辨出布魯氏菌野毒株與減毒活疫苗,可廣泛用於該病的診斷及鑑別。
●血清學診斷法
包括ELISA、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而凝集試驗又包括全乳環狀試驗、卡片試驗、試管凝集試驗、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等,其中全乳環狀試驗與虎紅平板試驗是布病檢測的常用初篩方法。補體結合試驗用於布病的確診。
●細菌學診斷法
可通過顯微鏡檢測法來診斷布病。將(家畜)胎兒胃內容物、胎衣、肝、淋巴結等製成抹片,染色,鏡檢,檢測到紅色球桿狀菌,即為布魯氏菌。亦可通過分離培養來診斷該病。將病料置於培養基內培養,培養後檢查菌落特徵,又通過單價特異性抗血清凝聚試驗來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