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0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各地家庭農場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呈現出了種養結合、農旅結合等各具特色的形態。
今日工作參考欄目為您帶來,各地家庭農場因地制宜探索發展之路的經驗。
精準把脈,按需生產
江蘇鎮江句容市的如花家庭農場創辦於2009年。農場根據宕口的地形地貌特點合理規劃,既增加了農場景觀,又培育了長期產品。農場沿山體種植多個品種的鮮桃。在山體泉水口下面的水面低密度處,農場放養了容易成活的鯽魚,在樹林和桃林裡散養了雞、鴨、鵝等家禽,在宕山外的零散山地上還種植了旱雜糧和西瓜。
農場堅持生態立農的理念,不使用農藥、化肥和激素。良好生態環境也回報出安全、優質、口感上乘的農產品。農場的「野雞紅」品種鮮桃賣出了一斤30元的高價;生長一年的母雞每隻售價都在100元以上;土雞蛋都是按個賣,每隻售價達到1.8元,真正實現了優質優價。
依託當地的富硒土壤,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國奇農興家庭農場轉變種植結構,在富硒農產品上做起了文章,主打「藁優2018」強筋麥和「張雜谷」穀子。
2017年1月,農場分別註冊了「三河一道」「藁南黃金」兩個商標。農場生產的藁優強筋麥每斤價格比一般小麥高出0.2元。「張雜谷」產量高、口感好又富含硒元素,市場銷路順暢。「三河一道」優質紫麥年銷售量6萬公斤、「藁南黃金」系列富硒小米產品年銷售量4萬公斤。以有機和功能營養為特色,農場年增加收入超過20萬元。
宜農則農,宜牧則牧
青海大通縣寶豐家庭農場是西寧市大通縣首個家庭農場,在沿襲本地種植蠶豆的傳統基礎上,農場大力推進麥豆輪作。2014年,農場主魯寶文了解到陵西一寸蠶豆的品質好、售價高。於是,當年在縣農業科技部門的指導下,農場從青海省農林科院引進了陵西一寸蠶豆進行試種。
2017年,魯寶文參加了在陝西省楊凌區舉辦的為期十天的培訓,掌握了黑大麥種植的基本情況,並再次成功引進種植。禾本科的小麥、黑大麥和豆科的蠶豆、豌豆進行輪作倒茬,在提升作物品質的同時,保持、恢復、提高土壤肥力,改變雜草生態環境,抑制病菌生長,可以有效防止作物病蟲草害,維護生態環境。麥豆作物輪作,農場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嘎旦扎拉嘎嘎查,成立於2016年的白海林家庭農牧場立足多元化種養。農牧場流轉了周邊農戶的800畝地,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多種作物,並同時養殖了羊和肉牛。多種種植作物和牲畜養殖,降低了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市場導向,農旅結合
成立於2013年的向陽花家庭農場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大南鋪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在發展綠色瓜菜生產、休閒採摘農業、市民菜園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農場規劃建設了30畝「一分地」市民菜園:將一畝地平均分成8份,每份每年按照800元的租金租賃給會員。菜園採取土地租賃、託管和半託管的方式進行經營,菜熟了會通過微信通知,會員隨時可以到自己的菜地採摘。農場每年還定期舉辦吃瓜大賽、扒土豆、扒花生等活動,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體驗。
受三峽庫區人多地少、山高坡陡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相對困難。重慶涪陵區洪家大院家庭農場適度流轉農戶承包土地,打造精品果園,發展多功能農業,通過農旅結合擴大增收渠道,探索出了一條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農場瞄準採摘客,打造「四季果園」。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農場在主打葡萄種植的同時,因地制宜種植各類水果,先後引進了夏黑、醉金香、陽光玫瑰等葡萄品種,同時種植了水蜜桃、黃桃、草莓、車釐子等多種水果。四季有果摘,當然能四季有客來。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瑩
設計:劉然
原標題:《每日工作參考|市場為導向、特色做文章,各地家庭農場因地制宜謀發展》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