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這首《送別》,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流傳甚廣。10月22日晚上,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送別」專場音樂會在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舉行,吸引了不少「李粉」到場觀看。
本次音樂會由甌海區政協主辦,甌海區委宣傳部、甌海區委統戰部聯辦,邀請浙江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甌海音樂家協會主席黃冠軍擔任導演,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演員李成柱擔任藝術指導,馮依鳴、朱瑤、蔣露露、王佳佳等一眾青年歌唱演員與甌海區音樂家協會、甌海區合唱團、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等單位共同演繹。
李叔同於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苦志修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今年是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明年是弘一大師赴溫駐錫100周年。為此,甌海出臺《「做大做強弘一文化,打造溫州文化高地」三年行動的計劃》,謀劃了系列紀念活動,包括此次音樂會。
記者在現場看到,音樂會以悠揚的童聲合唱《送別》拉開帷幕,隨後上演的作品還有李叔同生前創作的《春遊》《滿江紅》《祖國歌》《清涼歌》等經典樂歌作品共15首,整場音樂會以李叔同一生的經歷為時間軸精心編排,以獨唱、合唱、小組唱、合奏、朗誦、音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那熟悉的旋律,讓人不禁沉醉其中。此外,還穿插書法及繪畫現場創作,讓觀眾在了解更多李叔同音樂作品的同時,也領略這位大師的傳奇人生。最後,由甌海合唱團再次以《送別》結束音樂會。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一生留存的樂歌作品有70餘首。其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雋永秀麗,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其中的《祖國歌》,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相關資料記載,1921年,時年42歲的弘一大師為尋找一處掩關辦道的地方,經溫州人吳璧華、周孟由兩居士延請,從杭州來到溫州,並以溫州為中心「雲遊」浙江、閩南、上海、江西等地眾多寺院,然後又回到溫州常住,歷時12年之久。溫州的氣候、山水以及人文環境令他情有獨鍾,並稱之為「第二故鄉」。期間,他曾在鹿城的江心寺、茶山的寶嚴寺、仙巖的伏虎庵、郭溪的景德寺等地駐錫或活動,其中駐錫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是在寶嚴寺。
12載春秋,弘一大師習靜研律,閉門究經,形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等佛學律宗經典之作,溫州也因此成為其佛學思想建構的形成地、完成地。據說,他獨特的弘體書法也是在溫州形成。此外,他留下130多件信札和眾多墨寶,均給溫州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溫州百年近現代史上的文化群星中獨特而耀眼的歷史名人。
2010年1月,甌海區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紀念弘一大師的社團一一甌海區政協紀念弘一大師聯誼會,並在弘一多次駐錫的寶嚴寺建成「溫州弘一大師紀念堂」。近十年來,溫州市弘一大師紀念堂已成為國內外人士到溫州瞻仰弘一大師和追尋文化名人的文化聖地,來自國內外的數萬人士前來拜訪、參觀。2013年,弘一大師被推選為首批「甌海區歷史名人」之一。
內容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