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
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1、《送別》的創作背景
李叔同有很多別名,比如:李息霜、李岸、李良等,當他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選擇遁入空門、剃度為僧,法名演音,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師」。
這裡還要提到李叔同的一個好朋友許幻園,他們倆想法一致,一起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支持戀愛和婚姻自由。
這可能也與李叔同家裡的老思想相關,因為他就是迫於母親的壓力,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俞氏,這讓他心裡一直不大痛快。
所以當民主思潮傳入中國的時候,李叔同立馬衝到前線,甚至為了支持學潮運動主動退學,並創立了新學組織「滬學會」,與畫家任伯年等人設立了「上海書畫工會」。
然而隨著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和二次革命的相繼失敗,好友許幻園的家業徹底敗落了,家裡幾乎到了破產的地步。
在1914年的那個冬天,整個舊上海都顯得格外悽涼,許幻園也決定帶上妻子和孩子去北京謀求政務。在兩人臨別之際,李叔同,寫下這首《送別》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捨。
2、《送別》的詩詞解析
《送別》的全文是這樣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送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的是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是抒情,抒發的是知交離別的悲慨;而第三段如果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但如果從意向上看,是對主題的升華:
在經歷好友離別之後,感悟到人生短暫,渲染出悽涼的氛圍,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而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以視角為線索,由近及遠。從長亭古道、晚風拂柳、芳草連天到夕陽落山、山外有山,直至視角的盡頭,再也看不見。
《送別》這首詞不僅傳遞出與好友惜別之意,還有李叔同自身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3、《送別》的社會影響
最初《送別》作為學堂樂歌在新式學堂中被教授和傳唱,後來還衍生出很多版本,比如: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是歌手樸樹翻唱的版本《送別》。
而在這些被翻唱或改編的版本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一稿。
據說,豐子愷的七個孩子個個都會能唱《送別》。當他偶然間聽到小女兒豐一吟教鄰居家的芳芳、萍萍唱《送別》這首歌的時候,發覺原曲不太適合孩子傳唱,就重新填了詞,命名為《芳芳萍萍去春遊》,後來又改為《遊春》。
豐子愷的《遊春》全詞是這樣的: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是在時局動蕩、離別好友之後,希望重見美好河山,然後去拍手、去遊春的美好願望。既符合兒童的趣味性,又表達了豐子愷的美好期待。
總的來說,李叔同的《送別》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之作了,很妙地實現了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給後世帶來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