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好詞、好畫,從三個維度看李叔同的經典名作《送別》

2020-12-17 冬月的書影小屋

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

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1、《送別》的創作背景

李叔同有很多別名,比如:李息霜、李岸、李良等,當他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選擇遁入空門、剃度為僧,法名演音,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師」。

這裡還要提到李叔同的一個好朋友許幻園,他們倆想法一致,一起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支持戀愛和婚姻自由。

這可能也與李叔同家裡的老思想相關,因為他就是迫於母親的壓力,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俞氏,這讓他心裡一直不大痛快。

所以當民主思潮傳入中國的時候,李叔同立馬衝到前線,甚至為了支持學潮運動主動退學,並創立了新學組織「滬學會」,與畫家任伯年等人設立了「上海書畫工會」。

然而隨著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和二次革命的相繼失敗,好友許幻園的家業徹底敗落了,家裡幾乎到了破產的地步。

在1914年的那個冬天,整個舊上海都顯得格外悽涼,許幻園也決定帶上妻子和孩子去北京謀求政務。在兩人臨別之際,李叔同,寫下這首《送別》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捨

2、《送別》的詩詞解析

《送別》的全文是這樣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送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的是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是抒情,抒發的是知交離別的悲慨;而第三段如果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但如果從意向上看,是對主題的升華:

在經歷好友離別之後,感悟到人生短暫,渲染出悽涼的氛圍,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而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以視角為線索,由近及遠。從長亭古道、晚風拂柳、芳草連天到夕陽落山、山外有山,直至視角的盡頭,再也看不見。

《送別》這首詞不僅傳遞出與好友惜別之意,還有李叔同自身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3、《送別》的社會影響

最初《送別》作為學堂樂歌在新式學堂中被教授和傳唱,後來還衍生出很多版本,比如: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是歌手樸樹翻唱的版本《送別》。

而在這些被翻唱或改編的版本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一稿。

據說,豐子愷的七個孩子個個都會能唱《送別》。當他偶然間聽到小女兒豐一吟教鄰居家的芳芳、萍萍唱《送別》這首歌的時候,發覺原曲不太適合孩子傳唱,就重新填了詞,命名為《芳芳萍萍去春遊》,後來又改為《遊春》。

豐子愷的《遊春》全詞是這樣的: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是在時局動蕩、離別好友之後,希望重見美好河山,然後去拍手、去遊春的美好願望。既符合兒童的趣味性,又表達了豐子愷的美好期待。

總的來說,李叔同的《送別》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之作了,很妙地實現了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給後世帶來了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李叔同:身影已隨菩提逝,人間尤唱「送別」詞
    今天給大家說一位傳奇人物,就是寫下那首傳唱度經久不衰的《送別》的作者,他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熟稔的讀者大概都聽過李叔同的故事,而不了解的讀者也不要著急,且看筆者細細道來,一起走進李叔同的傳奇一生。李叔同出生在一個豪富之家,他的父親李筱樓曾考中進士,因仕途不順,後棄官從商。又因做鹽業風生水起,漸漸成為天津有名的富商。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但李叔同開出的執教條件很高:只要學校配齊200架鋼琴或手風琴,他就來。  這樣的條件放到現在,也很少有學校能具備。在當時的環境下,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一心想敦聘名師辦好  教育的經校長不認輸,他動用了各路關係,最終收集了全省100多架鋼琴或手風琴。雖沒達到要求,但李叔同看到經校長的認真,決定來任教。學校裡專門給了李叔同一幢獨立的小樓做音樂教室。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弘一大師填詞的《送別》,廣為傳唱100年,天津李叔同故居的傳奇
    話說此次遠行,不經意間,旅途中曾去過泉州的清源山和承天寺,承天寺設有弘一大師化身處碑,泉州清源山彌陀巖建有弘一大師舍利塔,返程時轉機天津,在天津還有幸去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是個很有意思的城市,跟北京相比,房價令人陡生好感。今天要參觀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是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李叔同故居原址上重建的。
  •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我知道,無論多少優美的詞語也不足以描寫出李叔同這首《送別》的美好與韻味。多少年來,這首《送別》是那麼的充滿深情與力量,只需輕輕吟出,立即讓人滿心柔軟與透亮,好像不曾去過,卻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許久,一幅送別的畫面就這般施施然從詞語中跳脫而出,顯現在眼前。
  • 李叔同《送別》,樸樹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 從聲韻分析看《送別》——詩的藝術魅力(文/翟佳諾)
    從聲韻分析看《送別》——詩的藝術魅力作者 德州經開區趙虎鎮平福蘆小學 翟佳諾
  •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以「送別」開篇 以「送別」結尾 甌海舉辦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這首《送別》,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流傳甚廣。10月22日晚上,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送別」專場音樂會在甌海區公立藝術學校舉行,吸引了不少「李粉」到場觀看。
  • 「弘一法師」李叔同,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大孝子!
    這首送別,在現在每當有什麼離別的時候,總會唱這首歌,它已經成為了現在的送別金曲。他的作者李叔同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戲劇家,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個稱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生平事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他還是有名的大孝子。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叔同簡介,讓我們通過李叔同簡介,去品味他的人生和他的成就。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當年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在上海許幻園的家城南草堂裡組成了城南文社。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春遊》詩,寫給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唱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民國最火的校園歌曲,在畢業典禮、友人道別時常常唱響。因為詞曲意蘊悠長,有著十足的中國古典風,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也是李叔同作的曲。其實這本是首美國通俗歌曲,李叔同是根據奧德威《夢見家鄉和母親》填的詞。更好玩的是你肯定想不到這曲子居然是首黑人音樂。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看到這首《送別》,我們的腦海裡就會響起那悠長、美好,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旋律。歌曲,可以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激起幾代人內心共同的柔軟。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
  • 最「調皮」的畫,齊白石專門畫來罵人的,卻成為經典名作
    有關傳記中載有齊翁晚年的兩件趣事,其一是當「孩子王」,老頭兒帶著一幫小屁孩們撅起屁股圍著趴在地上,教胡同裡的小娃娃們捉蛐蛐;其二是曾異想天開,要三歲小娃坐在墨糰子粘上一屁股的墨水,然後往白宣紙上坐出兩團墨印來,再添上幾筆就畫出一幅荷葉來。
  • 致敬剛剛去世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他讓《送別》流傳成經典
    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吳貽弓先生,於2019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風叔在得到消息半小時後就決定寫一篇紀念文字但,吳貽弓和臺灣以及臺灣電影沒關係呀,你會說怎麼沒有呢——吳貽弓導演的經典名作《城南舊事
  • 胡德夫演繹經典《送別》 張艾嘉驚嘆:他是天生的歌手
    小學的畢業典禮,也是第一次唱「送別」。臺灣的學校畢業歌,除了「青青校樹」,就是李叔同的這首「送別」。鳳凰網文化中心出品,貴州習酒首席贊助的胡德夫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沿著民謠發展脈絡講述民謠故事。節目第三期,著名導演、演員、音樂人張艾嘉,傾力參與節目推薦,在她看來胡德夫天生下來就是要以聲音來傳達他所有。
  • 夜讀經典 | 李叔同的音樂課
    從今天起,我們的「夜讀經典」欄目開啟「名家與教育」板塊。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叔同、魯迅、豐子愷、葉聖陶、朱自清……聽聽他們的教育故事。今天,我們就先從《李叔同的音樂課》說起。1911年3月,曾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臨摹油畫,又從音樂家村上音二郎研習西洋音樂的李叔同負笈歸來。
  • 2021高考必備經典人物素材之「李叔同」
    他,「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弘一法師李叔同:俗家姓李,幼名成蹊,字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清光緒六年(1880)生於天津,卒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出家之前三十九年,以傲視之才浪跡江湖。先生不僅精詣詩、詞、文、畫,還能演劇彈琴,金、石、書法也得心應手。這樣的大才子總使人好一陣納罕,他的宿慧何以得天獨厚?
  • 2021高考必備經典人物素材之「李叔同」
    先生不僅精詣詩、詞、文、畫,還能演劇彈琴,金、石、書法也得心應手。這樣的大才子總使人好一陣納罕,他的宿慧何以得天獨厚?看葉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作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河山,英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