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時候,認知能力有限,但又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因此免不了發生一些因為行為不當而犯錯誤,並且自己還不自知,而此時家長對於孩子犯錯的處理方式相對於犯錯本身,其實對孩子的影響更為巨大。
閨蜜在超市裡看過了這樣一個場景,這一天,閨蜜來到超市買菜,進去就可以看到超市在做促銷活動,並且促銷活動那裡還圍了不少人。
閨蜜也是一個愛熱鬧的人,於是也湊了過去,只見地上是打碎了的罐頭瓶,還有個年紀差不多5歲左右的男孩在那哭,看到這個場景,閨蜜也已經猜到了大概,男孩打碎了超市裡做促銷的罐頭。
正在此時,一位阿姨擠了進去,原來她是男孩的奶奶,奶奶在看到這個場景後也猜到了個大概,急忙的詢問孫子有沒有受傷,在確定孫子沒事時,奶奶問促銷人員怎麼回事。
促銷人員說到,我們正在做試吃促銷活動,孩子過來打碎了罐頭,我就問孩子家長在哪,可能是自己太著急了些,孩子一下就哭了出來,實在是不好意思。
奶奶在聽完後,對著促銷人員深深的鞠了一躬,並且表示,打碎的罐頭等一下自己會結帳,促銷人員也連忙說到,沒事,打碎的就算我的,而此時奶奶拒絕道:打碎罐頭是小事,但是這個錢必須由我來出,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闖了禍,就得負責,就得為自己闖的禍買單。
圍觀的人看完奶奶的處理方式後,紛紛對奶奶的教育方式表示贊同,甚至有人直言,能成為您孫子真好。
是啊!雖然孩子還小,有些道理並不懂,但這並不是家長包庇他們的理由,孩子犯了錯,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孩子還小,雖然還不具備承擔責任後果的能力。
但此時家長可以通過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圍著他轉,讓他擁有責任,擔當的意識。
1. 父母以身作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總是打著孩子還小的藉口,去包庇孩子的行為,其實這對孩子的發展並不利。
教育家說:孩子的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而孩子自出生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此時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都會影響到孩子。
因此父母只有以身作則,就像上面的奶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擔當意識。
2. 父母學會放手
當然這裡的放手不是指撒手不管,而是指在孩子能力範圍內,排除危險的情況下,當孩子遇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父母不要過多的幹預,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自己面對,自己承擔。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師,父母更多的起到的是一個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保姆,任何事情都為孩子包辦,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成長,反而對孩子成長有害。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