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脆弱,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堪一擊!」
儒家學說講究中庸,告知大家為人處世要學著低調。是因為低調才能走得更遠,它是古人匯總出來的經驗。古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便是這個意思。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這句話的出自三國李康的《運命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在其中有一句是如此的: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假如你的德行高於眾人,那麼必定會受到他人的非議。孔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但這終究是聖人的標準。
相對於大多數人,見到比自身成功的人,首先瞬間想到的不是見賢思齊,學習對方的優點,反而是誹謗他,其背後詆毀他。一塊美玉,如果自身得不到,寧願將它毀壞,這就是人性的醜陋心理。
相對於人性,大家無力改變,唯一能做的便是保全自身。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些時候,你本身並無過錯,乃至各方面非常優秀,正因如此,你的優秀讓身邊多數人黯然失色,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排擠,甚至到處說你的壞話。長此以往,難以在圈子裡混下去。
它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博弈論,表明了為何很多人都把韜光養晦作為自身修身養性的必要法門。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假如你諸事表現得很聰明,那麼危險也會隨之而來。一個真真正正聰明的人,必定會懂得這個道理。
《菜根譚》中有一段話:「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有才華的人應該掩藏自身的才智,如果到處炫耀張揚,那麼他的言行就跟愚蠢無知的人沒有差別,他的事業哪有不失敗的道理?它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一定要記住的座右銘。
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於暗處觀察明亮處他人的行動,自身保持默然從而仔細觀察他人的動作。如此每個人的內外情形就都真實地呈現在自身的眼前了。
把一棵樹藏在樹林裡,大家都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和別的樹沒有差別。把一個人藏在人群裡,讓他和周圍的人沒什麼差別。大家也將會對他
熟視無睹,原理是一樣的。
一棵大樹高出於樹林,狂風必然把它吹折;一個人鶴立雞群,禍端也必然降至他的身上。這也是從古到今不能改變的原理。
因此 德高望重的人更應該深居簡出,謹言慎行,而才能出眾的人尤為忌諱自我張揚。這樣才可隱藏住身形,遠離禍端。
李康用簡短的幾句話警示後人,要儘可能的低調。可是不要以為得低調,要看情況而定。你看這就是大智慧!人性是險惡的,你需要懂得為人處世的原理,然後用智慧去化解。才能在職場站穩腳跟。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萬達總裁王健林把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9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