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山區,告別貧困,過上幸福生活丨平塘縣金盆...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韋福站,原來住在平塘縣平舟鎮擺克村五組,距離縣城25公裡的平舟鎮擺克村,擺克村地處平塘縣和都勻市的交界,這裡海拔高、基礎設施落後。雖距離縣城只有25公裡,但由於山路崎嶇,每次進城採購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都要走上10公裡山路才能坐上公共汽車。

  2014年,由於家庭貧困,通過申請、群眾評議及上級部門的審核後,我成為了一名貧困戶。2017年,平塘縣政府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於是否搬出大山,我猶豫不決,反覆衡量搬出大山後我靠什麼生活,通過第一書記、村支兩委反覆做工作,我下定決心搬出大山。同年,我搬到平塘縣金盆街道新興社區居住。

  搬來後,由於我和妻子都有殘疾,不能幹重體力活,因此,為了生活,我反覆在新興社區內走動,查看有什麼商機可以改變命運,通過10多天的觀察,我發現我們社區距離附近的大超市還有近2公裡,在社區裡開一家小超市,養活一家三口應該不成問題。對此,我和妻子反覆商量,決心開個小超市。有決心就有動力,我立即將這個想法告訴自己家的幫扶幹部,幫扶幹部對我的這種身殘志堅自主創業的想法很讚賞,隨即和我一起繞著社區走了一圈,看中了即將開學的縣第三幼兒園門前的一個倉庫。選擇倉庫改成小超市,租金成本會低很多,且就在幼兒園門口,人流量大。在幫扶幹部的幫助指導下,我的小超市開張了,並且成功申請到了共計85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和長租補貼。     現在,我的小超市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生意很火,雖然很累,但是我感覺很值,因為這樣「輕鬆的掙錢」,與3年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這種生活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2019年5月,在縣殘聯的幫助下,我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整理檔案的工作,一個月的工資有1800元,單位還給繳納社會保險。     如今,我們一家住在社區布局合理的房子裡,經營著自家的商店,妻子姚小燕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女兒就在自家商店對面的第三幼兒園裡上學。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沒有我們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如今美滿的幸福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通訊員 姚登科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朝天旅遊」「擺脫貧困,奔向幸福」廣元朝天區脫貧攻堅工作回眸
    站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回眸朝天區脫貧攻堅以來發生的變化,朝天廣大幹部群眾都說「質變」「飛躍」「幸福」:沙河鎮羅圈巖村67歲的張文貴老人告別了大山深處的土窩窩,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小別墅;大灘鎮捍紅村的大齡青年趙思平,種香菇、跑運輸,前些日子娶了媳婦成了家;李家鎮永樂村李德申,搭乘鄉村旅遊的發展快車,搖身變成了農家樂業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以前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房子破破爛爛、三餐粗茶淡飯、出門兩手空空、錢包比臉乾淨(臉上至少還有鬍子)。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脫貧攻堅丨保康堯治河:建設「中國山區幸福村」
    原來,堯治河村的幾位村民,正在堯帝大舞臺排練小品《我拿菜盤話節儉》。為了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堯治河籌備了「國慶中秋雙節同慶活動」,大家正在準備《金山銀水堯治河》《脫貧》《對花》《月亮鬧五更》等節目。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好久不回家,一回家就聽到兒子的聲音 ,我既興奮又傷心。傷心的是這個小傢伙天天囔囔要跟爸爸打電話,幾月不見,來家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竟然用一口的廣西話跟我說,有時候還得要媽媽翻譯;興奮的是,幾月不見,兒子竟然會說話了!不僅聽懂本地話,還會一口的外地方言,真是厲害了。有時候想起兒子、回顧從事的脫貧攻堅工作,總讓我幸福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我叫楊光海,94年出生,工作3年了,曾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了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因為不到 30歲的所以我被大家叫「娃娃書記」。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我放棄了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鄉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為了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在眼前|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村民杜丙成
    我叫杜丙成,今年46歲,是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三組村民,2014年,因為一家人缺乏技術進入了貧困戶序列,當年在村幹部的幫扶下順利脫貧。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早年和妻子一起靠著家裡的土地養育著兩個女兒,日子一貧如洗。
  • 讓1600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上大學,她,其實也是個苦命人
    讓1600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上大學,她,其實也是個苦命人9月7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通知》,號召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大力弘揚她矢志不渝跟黨走、痴心執著辦教育、無私無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
  • 「我的脫貧故事」村裡的種桃翁丨平塘縣通州鎮丹平村莫孝甫
    我叫莫孝甫,通州鎮丹平村人。在初中畢業後,到廣州東莞一家家私廠打工,通過不懈努力,學會了生產家具的全套技術,並當上了廠裡的管理人員,也算是有了穩定收入。我知道,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應該帶著大家一起走上一條致富路。當時丹平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近300畝的十月桃林,因無種植技術,導致該片桃林的桃子無收成,合作社也無心對該片桃林進行管理。多番思考後,我想著把桃林轉手到自己名下,由於丹平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桃林從未盈利過,很多人都勸我放棄,但我堅持做村裡「能吃上螃蟹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是我最大的幸福丨從江縣停洞...
    我叫廖忠康,現在是從江縣停洞鎮林業站一名工作人員。為切實抓好我縣脫貧攻堅工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19年4月,從江縣委組織部決定派遣一批脫貧攻堅村級網格員到一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非常榮幸能成為其中一員。
  • 告別絕對貧困 邁向更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幸福社區 過上幸福新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盤樂...
    我叫楊長櫻,今年22歲,是劍河縣磻溪鎮盤樂村村民,也是劍河縣幸福社區的搬遷群眾。我們家現在有3口人,正如社區的名字,我們現在過著幸福的生活。2018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我一家三口從村裡搬了出來,住進了縣城的新房子。現在的好光景,全靠國家的關心和扶貧幹部的幫助。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和方向。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我叫王正忠,現年43歲,家住貴州遵義市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四組,家中有6口人。2014年以前,因病、因學等因素,一家人生活異常困難,2014年,通過自己申請、村級評議和公示等程序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我這個山裡人也能住上這樣又漂亮又寬敞的新房子,在這之前我做夢都想不到。   政府給我們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我也有我的忐忑,因為我不知道搬家後,在這裡我能做些什麼。「不能老靠扶貧政策,致富要靠勤勞。」
  • 邊檢民警當起熱心「代購」,幫貧困山區好茶走出大山
    於是,一些民警們不約而同來到展會現場,參加三江縣的茶葉推介會,幫助貧困山區的好茶走出大山。據了解,三江縣地理位置優越、氣候環境宜人,所處經緯度被公認為「黃金產茶區」,茶葉開採期比全國其他產茶區早20天以上,被中國茶葉界泰鬥陳宗懋院士譽為「中國早春第一茶」。三江還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有著「高山雲霧出好茶」天然生態環境。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每一年將近千幅春聯分貼到精準貧困戶門上,看他們笑臉盈盈的接過對聯,對而今是的幸福生活充滿希望,對幫扶者而言也是一種無上的鼓勵,幸福的傳遞。2018年我開始參加脫貧攻堅宣傳畫活動,發揮繪畫愛好到各村寨及重點路段進行脫貧攻堅宣傳牆畫,宣傳好黨關於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和講好脫貧攻堅的好故事,成為點綴鄉村風景的一抹色彩。紅火的日子離不開產業的源頭活水。
  • 脫貧攻堅收官故事:揮汗夯農牧城鄉共嘗酸
    沙棘壓枝頭漫山錢串串編者按:對於中國人而言,「酸、甜、苦、辣、鹹」五味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同時更是化作尋常百姓生活中的點滴。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脫貧攻堅第一線,記錄下這一國家大事件背後的「味覺系」小故事。所有的滋味,在這一個收官年,都化作了人們心底的甜,眉梢的笑。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那一口酸味。饕餮時喜酸,酸存於碟間,謂之香;傷心時生酸,酸蘊於心間,稱之辛。酸味兒,既是時光對食材的造就,是瀰漫在唇齒間、揮之不去的味道,更是人生路上難以言喻的複雜心境。
  • 「脫貧稅志」平塘縣稅務局韋曉紅:拳拳巾幗心 熠熠扶貧路
    據國家稅務總局平塘縣稅務局消息:小康千年夢,巾幗建奇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自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吹響以來,無數巾幗英雄勇擔使命,積極投身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事業中。她們不讓鬚眉,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帶領人民苦幹實幹;她們柔肩挑重擔,用鐵一般的作風、水一般的柔情,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建下奇功,而韋曉紅正是脫貧攻堅一線那一抹鮮豔的「巾幗紅」。臨危請命 奔赴一線助脫貧蜀錦徵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2019年7月,平塘縣稅務局駐甲壩村新沙溝組的網格員退休後,村民們一下子就失去了「領頭羊」。
  • 關於貧困山區的資料,貧困山區兒童的資料
    中國正在高速發展,但歷史原因,仍然有少數貧困地方,國家6月30號之前要脫貧,關於貧困山區的資料, 貧困山區兒童的資料,我想說明一下。以下圖片為四川大涼山,2019年資料,2020年這裡國家戶戶做了新房,村村修了公路,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