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王正忠,現年43歲,家住貴州遵義市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四組,家中有6口人。2014年以前,因病、因學等因素,一家人生活異常困難,2014年,通過自己申請、村級評議和公示等程序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王正忠(左一)與第一書記黃小偉商討竹筍產品包裝

由於妻子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我又長期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只能靠自己家中現有雜竹林、楠竹林、大竹林尋找致富之路。於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自家竹林中辛勤勞動,通過除草、鬆土、施肥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竹林的出筍率。   通過自己的辛勤培育,竹林效益得到了極大提高,每年靠採伐楠竹、竹筍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加上夫妻二人在本地打零工,增加收入,解決了溫飽,2015年如期實現脫貧。

王正忠夫婦展示竹筍產品

我一直覺得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等著別人送來慰問金,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在脫貧的路上,我始終沒有停下自身前進的腳步。   2018年,第一書記黃小偉多次深入我家宣傳各種惠農政策的同時,他了解到我想利用自己閒置土地發展中藥村種植,於是他鼓勵我積極大膽地做自己想幹的事,我也想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外出學習種植技術和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2019年初,我家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10畝,走出了人生致富的第一步。

王正忠夫婦挖竹筍

2019年,幫扶幹部唐伯海利用自己工作單位的優勢,鼓勵我利用自己及周邊農戶竹筍資源發展加工業,提高竹筍利用價值。在唐伯海的大力支持下,我開始加工大竹筍、冬筍400斤,產值達到5000多元,今年,預計我家通過竹筍一項就能獲得收入3萬元以上。  為大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帶領周邊村民發家致富,目前我在村兩委、幫扶幹部的支持幫助下,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加工範圍,規模加工生產豬肉、烏骨雞、大竹筍等臘製品。力爭在2021年實現大幅度增加產值,從而帶動周邊發展生豬、烏骨雞養殖,實現共同富裕。  感謝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助,脫貧不脫政策,感謝黨的好政策,讓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教育、醫療、就業也有了保障。勤勞能致富,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醉漢重樹起了生活的信心丨赤水市寶源鄉...
    我叫雷小容,現任赤水市寶源鄉黨委書記。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有幸先後在兩個貧困鄉鎮——元厚鎮和寶源鄉任鎮長、書記。六年多來,我參與並見證了這場偉大而磅礴的戰爭從打響到即將取得完勝。所以,第二次我特意挑了個不趕集的日子,打算通過此次交流,了解他近來的生活情況。「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王中書語氣中帶著不耐煩,他已經習慣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方式,依舊不聽勸。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使命丨赤水市寶源鄉聯奉...
    如今的寶源鄉,鮮切花和生態魚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寶貝」。 我叫王陳,是寶源鄉聯奉村黨支部書記,一心想為村裡做點事兒。2016年12月,我當選為聯奉村村委會主任,扛起村裡的工作重擔。2019年8月,聯奉村實施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工作,受村民厚愛,我擔任聯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幹得更起勁了。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去,家和萬事興丨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
    住進縣城去,有個穩定的家,自己做生意養活家人,是我的夢想。我叫陳友勇,是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曾一度為了「家」到處奔波。2014年因缺技術成為建檔立卡戶。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以前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房子破破爛爛、三餐粗茶淡飯、出門兩手空空、錢包比臉乾淨(臉上至少還有鬍子)。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 |...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由於交通不便,我家僅靠種包穀、紅苕、洋芋等的維持生活,經濟收入很薄。2013年,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來修繕治理幹河河道,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努力,幹河河床疏通了,水患也得到治理,河道的治理成功還了我們村一個安寧的生活。河道旁修通的大馬路打通了我們通向外界的通道,以前到鄉鎮步行要2.3個小時,如今開車只需十幾分鐘時間。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要靠自己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吳明義
    我叫吳明義,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村民。前些年,由於我和愛人身體不好,家庭生活很困難。那時侯我就在家做鳥籠,因為我患有支氣管炎,體力比較差,每天的產出非常有限,一個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而我家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開銷很大。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我與「改變自己」的故事,我與寫作的故事
    如果希望和這些朋友一起,加入「改變自己」,請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會員。@會員      Daisy汪巧麗一段關於改變自己與我的故事2015年初就訂閱了改變自己的每周語音,那應該是朋友推薦給我改變自己不久後的日子吧。
  • 「我的脫貧故事」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丨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
    我是潘雲先,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人,父母去世很多年了,我一個人生活,村裡沒有親人。我以前住的地方與其說是房子,還不如說是「牛棚」。我性格孤僻,很少與村裡人來往,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什麼也不想去做,就靠著190塊錢的低保金渾渾噩噩地過著日子,我也因此被別人稱為「懶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各項幫扶政策下,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黃果樹旅遊區...
    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就此壓在我身上,讓我不知所措。家中經常「吃上頓愁下頓」,僅靠從自家種地中採些蔬菜勉強應付溫飽。    長期以來,我們家的住房是木架結構,主梁因年久失修、房頂漏水浸泡腐蝕,房體也出現了輕微傾斜,政府鑑定為D級危房,貧窮一度讓年輕的我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後來,為照顧70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剛上學的兒子,我不再出門務工,但是家裡的負擔重,我又無經濟頭腦,村裡把我家納入貧困戶,政策的補貼讓這個貧困的家庭緩了一口氣。  2018年初,村兩委還安排我當生態護林員,送我到貴陽學習培訓,學習了人家勤勞致富的案例,我意識到要靠努力改變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