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2013年底我家通過民主評議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好轉。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日子就這麼年復一年的繼續著,除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和爸媽越來越彎的腰以外,一切仿佛都沒有變。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2013年以後,家裡開始出現了大變化。一方面,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教育補助、醫保等有了保障,解決了我家的後顧之憂。同時,隨著黃平的發展,工廠、工地等越來越多,工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掙錢的門路。弟弟畢業後,外出務工,給父母減輕了負擔。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  2018年我畢業後,我果斷回來村裡面工作,目前在村裡面擔任專職副支書一職,已將近有兩年的時間了。在老領導,老前輩的精心培養和耐心指導下,我也能自己獨立處理和應對一些緊急事情,幫助老百姓辦些實事。  2019年政府給我家發放了雞苗、鴨苗,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那些品種優良的家禽也賣出了好價錢。政府給我的父親安排了公益性崗位,除此之外,每年還能領村裡面的項目分紅。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重安鎮全體幹部職工響應號召返崗上班,我也毫不猶豫地衝到一線,在執勤點值班,到村裡消毒。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  作為一名脫貧攻堅政策的受益者,感恩之情銘記於心,我將用自己所學、儘自己所能,全力回報社會的幫助。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黨和國家在為我們助力脫貧罷了,且行且珍惜,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奔向未來的康莊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 |...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我知道,駐村工作要從小事做起,每年的農忙時節都會和群眾一起活躍在田間地頭,出點力,幫點忙。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我叫雷國芬,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茶山村人。因為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我家住上了安全舒適的移民搬遷新房,孩子讀書相關問題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隊幹部的關心下也得到了解決,現在大兒子在貴陽讀大學,兩個孩子在讀高中,兩個孩子在讀初中。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為民辦實事 著力產業助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重...
    我叫趙學海,黃平縣政協智力支邊辦主任,現任重興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我到重興村任第一書記一年有餘,是村幹口中能找項目、會帶領隊伍、善於協調的好書記;是群眾口中耐心講解、好脾氣的第一書記;是下隊入戶時站在村口守望中家犬搖尾相迎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丨黃平縣...
    我叫沈廷伍,今年46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2014年經本人申請,在村民打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本想大展拳腳搞發展,摘掉這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然而,在我接下來的工作中,卻發現村裡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年齡只有四、五十歲,四肢健全,卻存在「爭當貧困戶」和「爭要低保戶」的心理。這讓我感觸非常之深,國家現在政策好,方方面面都為我們老百姓考慮到,但是我們要脫貧,特別是貧困戶群眾,本來自身條件就差,如果自己再不勤勞苦幹,光靠黨和國家可不行。
  • 「我的脫貧故事」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丨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
    我是潘雲先,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人,父母去世很多年了,我一個人生活,村裡沒有親人。我以前住的地方與其說是房子,還不如說是「牛棚」。我性格孤僻,很少與村裡人來往,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什麼也不想去做,就靠著190塊錢的低保金渾渾噩噩地過著日子,我也因此被別人稱為「懶漢」。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王正忠(左一)與第一書記黃小偉商討竹筍產品包裝由於妻子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我又長期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只能靠自己家中現有雜竹林、楠竹林、大竹林尋找致富之路。於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自家竹林中辛勤勞動,通過除草、鬆土、施肥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竹林的出筍率。
  • 黃平縣黃猴村:小香豬變成「小金豬」
    在黔東南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一提到誰家的小香豬養得最好,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杉樹園組的解培棟。從曾經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有小洋房,有存款,過上好日子。解培棟告訴記者,全靠了家裡的小香豬,對他而言家裡的小香豬就是他的「小金豬」。
  • 「我的扶貧故事」「赤腳」書記駐村記丨黎平縣雷洞鄉美老村第一...
    我叫歐舉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黎平縣衛健局的一名老同志。2015年3月14日,我到雷洞鄉美老村駐村時53歲。一晃5年過去了,今年我58歲。歐舉榮給村民講解脫貧政策美老村位於秀美的柳秀坡下,全村轄6個自然寨,人口187戶79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82人。人口雖不多,但6個自然寨相隔甚遠,自己又不會開車,走村串寨全靠步行,到鄉裡開會很怕耽誤別人時間。由於經常步行,久而久之同志們都稱我為「赤腳」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但是,就是存在個別群眾不願意,死活都不搬遷的人,至今想起,讓我終身難忘。  翁巖村灣河溝組是平溪鎮地處偏遠的一個自然小寨,如果要步行到鎮上需要三個小時,經過宣傳動員,許多村民們也陸續都搬走了,就剩下那1戶人死守著。這對留守老人,男的叫彭金林,老伴叫孫文珍,倆老口都是80多歲的人了。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有信心就會升起希望的太陽丨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
    我叫雷勾付,今年59歲,搬遷前住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二組。我在村裡住的是親戚的房子,靠種5畝土地生活,面臨著「看病難、居住難、發展難」的貧困現狀。我的兒子身患狂躁型精神病,現在在精神病醫院治療。每次兒子犯病嚴重了,我都要請人幫我把他送去鎮上的醫院治療。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人到群眾的知心人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第...
    之前,我是搞農業技術的,到了村裡,業務上有很多不同,我需要去溝通,去給老百姓講國家政策,有時候還要處理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所以很多東西我都要從身邊的群眾、網格員、村支兩委身上學習。  老百姓既然有這樣的想法,那我就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讓他們打消這種想法,我們的扶貧幹部,下來就是要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就是要為老百姓謀產業的。  我通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熟悉我們村的村情、組情、民情。我相信,通過與老百姓交心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蜜蜂」養殖成「大產業」|黃平縣平溪鎮小地...
    我每次來到村裡的大灣山,聽著這蜜蜂嗡嗡嗡地飛,我心裡真開心。蜂蜜養殖,在增加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還每年給貧困戶每戶500元的分紅。的確是一個好項目。  我是孫文武,今年56歲,現任黃平縣平溪鎮小地村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