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廷伍,今年46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2014年經本人申請,在村民打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得到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本想大展拳腳搞發展,摘掉這貧困的帽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我因被犁土機絞傷了左腳,因傷勢嚴重左腳被高位截肢,同年配偶也丟下兩個小孩離我而去,給我本就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樣的打擊使得我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然而,黨和國家並沒有拋棄我,給了我生活的希望。考慮到我的家庭情況,政府把我家全家納入了低保,給了我家生活的基本保障;並通過殘疾人政策,為我申請了假肢,給我的生活重新插上了翅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我不能辜負國家,更不能辜負家庭。
沈廷伍搬遷房室內
為了讓家庭過上好日子,最終得靠自身發展,但是要發展得有啟動資金,正在我苦於沒有發展資金時,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向我宣傳了小額貼息貸這一惠民政策。聽到這一好消息,再次讓我燃起了心中一心謀發展的火苗,於是我立馬申請了小額貼息貸用於發展太子參種植,在這5萬元小額貼息貸的幫助下,我發展太子參種植10餘畝,使我有了一定的收入。
收入有了,但家庭住房條件差狀況一時還難以改觀,這時國家的又一惠民政策向我們招手而來——易地移民搬遷。我申請了易地移民搬遷,並於2017年搬進了嶄新的住房,從此我們一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整潔的瀝青路直通家門口,住房出行得到了根本解決。
2017年搬進新居後又發生了新問題,就業成了大難題,我家就我一個勞動力,必須解決就業才能穩固脫貧。正當我發愁之時,政府部門再次為我雪中送炭,向我推薦了小區保安崗位,使我由「泥腿子」向「上班族」轉變,實現了家門口上班,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同時還兼顧的家庭,照顧了小孩的上學問題。
沈廷伍搬遷新房室外
通過政府、村幹、幫扶幹部等的關心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我的家庭情況得到了明顯改觀,家庭生活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2020年我主動提出脫貧申請,光榮脫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我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很多幫助和關愛,我心存感激,我也明白,脫貧致富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將致富的路走得更寬更遠,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