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丨黃平縣...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沈廷伍,今年46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2014年經本人申請,在村民打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得到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本想大展拳腳搞發展,摘掉這貧困的帽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我因被犁土機絞傷了左腳,因傷勢嚴重左腳被高位截肢,同年配偶也丟下兩個小孩離我而去,給我本就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樣的打擊使得我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然而,黨和國家並沒有拋棄我,給了我生活的希望。考慮到我的家庭情況,政府把我家全家納入了低保,給了我家生活的基本保障;並通過殘疾人政策,為我申請了假肢,給我的生活重新插上了翅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我不能辜負國家,更不能辜負家庭。

沈廷伍搬遷房室內

為了讓家庭過上好日子,最終得靠自身發展,但是要發展得有啟動資金,正在我苦於沒有發展資金時,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向我宣傳了小額貼息貸這一惠民政策。聽到這一好消息,再次讓我燃起了心中一心謀發展的火苗,於是我立馬申請了小額貼息貸用於發展太子參種植,在這5萬元小額貼息貸的幫助下,我發展太子參種植10餘畝,使我有了一定的收入。

收入有了,但家庭住房條件差狀況一時還難以改觀,這時國家的又一惠民政策向我們招手而來——易地移民搬遷。我申請了易地移民搬遷,並於2017年搬進了嶄新的住房,從此我們一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整潔的瀝青路直通家門口,住房出行得到了根本解決。

2017年搬進新居後又發生了新問題,就業成了大難題,我家就我一個勞動力,必須解決就業才能穩固脫貧。正當我發愁之時,政府部門再次為我雪中送炭,向我推薦了小區保安崗位,使我由「泥腿子」向「上班族」轉變,實現了家門口上班,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同時還兼顧的家庭,照顧了小孩的上學問題。

沈廷伍搬遷新房室外

通過政府、村幹、幫扶幹部等的關心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我的家庭情況得到了明顯改觀,家庭生活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2020年我主動提出脫貧申請,光榮脫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我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很多幫助和關愛,我心存感激,我也明白,脫貧致富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將致富的路走得更寬更遠,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有信心就會升起希望的太陽丨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
    我叫雷勾付,今年59歲,搬遷前住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二組。我在村裡住的是親戚的房子,靠種5畝土地生活,面臨著「看病難、居住難、發展難」的貧困現狀。我的兒子身患狂躁型精神病,現在在精神病醫院治療。每次兒子犯病嚴重了,我都要請人幫我把他送去鎮上的醫院治療。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獲新生丨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
    我叫潘蘭英,是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2組村民,家庭人口4人。自2017年丈夫意外出事後,家庭勞動力只有我一個人,同時還要負擔三個孩子的讀書,家庭的重擔壓得我喘不過氣。村「兩委」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後,駐村幹部羅金霜特意跑到我家,動員我寫困難申請。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我叫雷國芬,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茶山村人。因為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我家住上了安全舒適的移民搬遷新房,孩子讀書相關問題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隊幹部的關心下也得到了解決,現在大兒子在貴陽讀大學,兩個孩子在讀高中,兩個孩子在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各項幫扶政策下,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黃果樹旅遊區...
    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就此壓在我身上,讓我不知所措。家中經常「吃上頓愁下頓」,僅靠從自家種地中採些蔬菜勉強應付溫飽。    長期以來,我們家的住房是木架結構,主梁因年久失修、房頂漏水浸泡腐蝕,房體也出現了輕微傾斜,政府鑑定為D級危房,貧窮一度讓年輕的我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2013年底我家通過民主評議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好轉。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我始終堅信,人只要不懶,總有一天會熬出頭的。2015年年底,我家終於脫貧了。這當中我最感謝的是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給我的關心和幫助。我叫黃禮會,家住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六組。早年我與丈夫離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出嫁在本村,兒子也娶妻生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奔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楊四斤
    我叫楊四斤,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2014年進入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兩個小孩下讀書,通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得到了太多的實惠。  2019年初,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帶著老婆和小兒子到湖北武漢打工,雖然賺的錢不多,也讓我們見識了一些世面。  這期間,柳基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彭劍華聯繫上我,和我了解我家的情況,也讓我知道國家正在搞脫貧攻堅,對我們貧困戶有很多幫扶的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像陽光一樣伴我前行|道真自治縣棕坪鄉...
    王曼雖然生活給了我重重的一擊,可我不甘心就這樣下去。  為了我的家人,我在心裡鼓勵自己,一定要樹立生活信心,積極樂觀面對,堅持定期複查,積極配合治療。  2014年,在村支兩委的關懷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讓我猶如在黑暗中看見一道光。  之後,我有了自己的結對幫扶幹部,黨的好政策像陽光一樣伴我前行。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人到群眾的知心人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第...
    之前,我是搞農業技術的,到了村裡,業務上有很多不同,我需要去溝通,去給老百姓講國家政策,有時候還要處理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所以很多東西我都要從身邊的群眾、網格員、村支兩委身上學習。  去年我們繳合醫和收養老保險的時候,已經開始在微信上繳費,然而很多老百姓都不會用手機繳,我通過前期的走訪,每到一家,都會加群眾的微信。不會用微信的老人,都把我的電話號碼給他們,可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都是喊我幫他們在手機上交,不是在手機上交,他們也把錢轉給我,我就拿到大廳裡去交,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我覺得也是一種改變。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國富民強黨有情丨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
    我叫謝道韞,是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成長在一個五口之家。我的脫貧故事,要從考入大學說起,這是一個充滿了愛和鼓勵的故事。人生有三喜,我家第一喜就是「金榜題名時」。2015年秋,我有幸考入中南大學,收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刻,滿心歡喜,對外面的世界、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好奇和期待,父母臉上也是藏不住的喜悅。但喜悅之餘,我們三姊妹上學所需的高昂費用,加上母親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還要吃藥,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幸得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們上學不愁、生病無憂。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出生在毛尖鎮富溪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裡6口人,父母都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多苦多累都覺得是甜的日子都還有盼頭。可2016年父親意外離世,那時我還在省外就讀大三,3個弟弟妹妹都還在讀初、高中,生活的重擔一下都壓在了我母親身上。她從此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掙夠我和弟妹的生活費和學費。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村裡面的幹部和鎮上的領導聽說了我們家的事,都積極地幫助我們想辦法,爭取能得到的補貼,減輕家裡的負擔。父親治病的費用大部分可以報銷,我和弟弟妹妹們上學的費用也減少了很多。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