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2021-01-18 天眼新聞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

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

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家中經濟來源不穩定,收入甚少,再加上弟弟也在上學,於是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責怪自己給家中增添了很大的負擔。

但是,在我高一上了半個學期以後,我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學校通知我說我每年可以減免學雜費,並且還有教育資助及相應的助學金補助。

那一刻,我如釋重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帶來的影響,心裡由衷地對黨和國家充滿感激之情,正因為高中幾年黨和國家為我及我的家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與弟弟在求學的路上少了幾分憂慮,卻多了幾分自信,也更加勤奮地投入到學習中。

2020年7月,我順利通過高考,考上了嚮往已久的北京理工大學,弟弟也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我們都是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受益者,希望待學有所成之日也是報效祖國之時,自己也能幫助很多像我們一樣的貧困學子。

我們從小生長生活在農村,以前從未想過在我和弟弟工作之前能住進縣城裡,因為家中的微薄收入根本無法實現在城裡買房。但是,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惠及下,理想照亮了現實,我的家庭搬出了大山,邁進嶄新的新市民生活,各方面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父親進城後有了更多的就業渠道,也接手了更多的工作,我與弟弟在縣城打寒暑假工也方便了;就學方便了,哥哥的孩子在安置點就能上幼兒園,學費少、離家近,免去了繁雜的接送工作,也不再像之前為進城上學而陷入租房的苦惱;就醫方便了,安置點設有醫院,開藥方便,住院還可以享受「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服務,不再為看病東奔西跑。

如今在國家的好政策下,一切都在變好,發生的變化還有太多,我們村也在變化,路修到家門口,還有路燈,自來水白譁譁地流淌,村中的鄉親們也都在村裡的產業基地裡上班,有分紅、有工資,生活無比愜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 ▏「愛心超市」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喜獨村愛心超市村民將購買的物品搬進愛心超市愛心超市內已儲備好的物品 物品即將上架3月20日,望謨縣喜獨村的村民通過配合摘帽工作、講好脫貧故事、創建潔淨村寨、扮靚美麗庭院、創建文明家庭等獲取積分,憑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所需生活物資,通過「以德積分、以分換物」智志雙扶,喚醒村民責任、增加脫貧信心、激發內生動力,為按時高質量脫貧摘帽添加新能量。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幫 踏踏實實幹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駐村...
    2019年8月,經州委組織部批准,我由州文旅集團選派到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擔任駐村幹部,成了一名包保責任人,兼任網格長,並包保9戶42人。走訪貧困戶在走訪到建檔立卡戶王求中家的時候,了解到其妻雙目失明,本人也沒有外出務工,在村裡做保潔員,大女兒出嫁,小女兒在縣城讀高三,全家的收入來源主要靠低保補助和其本人做保潔員的微薄工資,在縣城讀高中的小女兒王周英雖享受年1900元的國家教育資助,但畢竟金額有限,學習和生活存在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脫貧故事」「蜂」起雲湧的新生活丨望謨縣石屯鎮打巖村村民...
    我叫李官磊,是望謨縣石屯鎮打巖村村民。年輕時飽受病魔的折騰,我很幸運地在與病魔鬥爭過程中找到了致富的門路。2009年,初中畢業的我,為減輕家裡負擔,毅然走上了打工路。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我小有成就的時候,災難發生在了我的身上。2013年6月,我的小腿開始腫脹,全身軟弱無力,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炎」疾病,病因是由鄰近組織炎症病變波及血管壁引起的。年紀輕輕就患上這疾病,讓我迫不得己放棄了美容美髮事業,而在外花費的中藥治療費用每個月就是5000多元,所有的積蓄用來治病都不夠。
  • 「我的脫貧故事」搬遷給了我家新生活丨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村民王...
    我叫王永脈,家住在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是望謨縣最邊遠、偏僻、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一個老麻山片區村寨。  以前,抬頭只看著大石山,看不見土地。土如珍珠,水貴如油。經濟上十分困難,食不果腹,穿不避風,住不避雨。
  • 李再勇到望謨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和產業發展情況時強調:一如既往紮實抓好工作 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
    9月28日至29日,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李再勇到望謨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和產業發展情況時強調,要保持攻堅態勢,一如既往紮實抓好工作,更加精準精細做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李再勇一行先後到邊饒鎮壩區百香果種植基地、納望村拉院水患點、生態養魚項目點、石屯鎮千畝魔芋種植項目基地、蟠桃街道高車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望發皮具手袋有限公司、李子園社區工廠食用菌產業項目等地實地調研,併到貧困戶家中走訪,詳細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河頭上村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丨望謨縣打易鎮河頭上...
    2018年6月,我離開年近七十歲的母親和懷有身孕的妻子,將家裡的大小事務交付清楚,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對家人的牽掛,趕赴到望謨縣打易鎮河頭上村擔任第一書記。自打那時起,河頭上村便成為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向澤,是望謨縣信訪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以來,我第二次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到村參與脫貧攻堅,我深知此次入村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來村之前,我初步了解了該村的一些基本情況,對幫助河頭上村打贏這場攻堅戰信心十足。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後,我家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像我做的蛋糕一樣甜丨望謨縣蟠桃街道平郎...
    那裡交通便利、就業近、上學易……」一番寒暄後,我給她介紹了我們家的情況,我叫楊思江,今年55歲,蓋新房是我家的夢想,但還需攢錢。  聽到這,她打斷我說:「叔,您的顧慮也正是黨和政府的考慮,在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前,已經把您擔心的這些問題提前做了規劃和方案,到時候會有各種就業技能培訓……」。  她的話猶如春雷一般把我點醒了,我尋思著不挪出窮窩如何脫貧,於是便組織家庭成員開了個小會,大家一致同意搬進城裡。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順利脫貧 是我最開心的事|原望謨縣樂旺鎮...
    我叫黃孚,是黔西南州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幹警。2017年9月,黔西南州委組織部發出通知,號召州直部門青年幹部到極貧鄉鎮和深度貧困村所在鄉鎮掛職,助力脫貧攻堅。認真考慮後,我向組織報了名,被分配到望謨縣樂旺鎮掛職副鎮長,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聯繫望謨縣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人口最多的大灣村。黃孚(左)走訪貧困群眾山高坡陡、缺水少土、交通不便,是樂旺鎮貧困村面臨的共同困境。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心換來了群眾的真情丨望謨縣石屯鎮新合村...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困難家庭,丟下一個脫貧群眾。」自從黨中央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以來,新合村一個個脫貧家庭摘掉了窮帽子,一張張笑臉綻放在了紅旗下,我親身經歷並感受著,也由衷地感動著。楊文武(左)與貧困戶王學禮話「舒心」事我記得,2019年6月14日的中午,貧困戶陸庭英走進辦公室對我抱歉地說道:「楊書記,我是來道歉的,以前不了解政策,動不動地辱罵幹部,去政府鬧事,現在你們幫我修好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發揮主人翁意識丨江口縣官和鄉脫貧攻堅...
    我叫尹傑,今年5月,我被江口縣委組織部派到官和鄉擔任脫貧攻堅特派員。擔任該鄉脫貧攻堅特派員以來,我始終堅持主人翁意識,不當看客、不當旁觀者,積極主動作為,紮實做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著力破解道路交通發展難題,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力量。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家看見了希望,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我的脫貧故事」當好脫貧攻堅示範戶丨仁懷市學孔鎮桃子坪村村民...
    感恩黨的好政策,把我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幫扶幹部的鼓勵和指引,讓我們家通過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增收,一家七口的生活才越過越好,於2019年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自從納入貧困戶以來,政府給我們代繳醫療保險、小額保險,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從此生病住院都能享受到醫院一站式的醫療保障服務;子女讀書也有住校生活補貼,同時村裡還為我們申報了最低生活保障,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相比未進入貧困戶之前好了很多很多。
  • 「我的脫貧故事」大學生張飄:看家鄉巨變,話幸福小家
    我叫張飄,家住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現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這一次,以「變」為中心,記錄桅杆村這個大家,和我幸福小家的脫貧故事。你家養牛,我家養豕,共奔小康,富裕不是夢話。桅人勤奮,團結一家,添了紅磚綠瓦,不再害怕風吹雨打。房前屋後,綠肥紅瘦,風光無限,天邊無涯。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庭院把酒話桑麻。更有濟濟人才,心懷大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 「我的扶貧故事」跑項目強基礎 引產業惠民生丨望謨縣蔗香鎮壩納房...
    我叫吳永全,在2018年3月草長鶯飛的季節,我背上背包,來到望謨縣蔗香鎮壩納房村駐村第一書記。來到壩納房村時,映入我眼帘的是村內難以下腳的泥巴路,豬糞牛屎橫流,無寬帶,無網絡,無路燈,這一幕讓我意識到後續工作開展難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