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裡7口人,父母沒有文化,沒出過遠門,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哥哥和嫂嫂在外務工,兩個侄子在讀幼兒園,我在讀大學。  曾經,通往家裡的路坑坑窪窪,到處泥濘,自來水也沒有質量保證,全家7口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倘若來親戚朋友,都沒個住的地方。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後,我家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羅國驛和家人搬進了新家

鄉村公路也變好了,來往的車輛自然而然變多了,我們往返於集鎮之間,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樣也使我的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現在村裡的生活用水有了保障,我家裡還有專門的人員來檢查,看水的質量是否合格,保證了村裡每家每戶用水安全健康。  駐村幹部還定期來訪,幫助我家解決各種問題,他們還組織我們參與清掃村幹道,協助清理家裡的衛生,整個村莊都亮了;他們還幫困難老百姓安裝窗戶,把村裡的房子整得有模有樣;他們積極助推農產品,種板慄種芒果,傳授種養殖技術,讓大家有事可做,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走上小康生活。

羅國驛在老家的學習桌

我記得高中時期,由於家裡沒錢交學費,村裡幫我辦理了助學貸款,幫我圓了上學夢,我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了著落,2019年我考上了大學,直至現在,還一直享受著國家的教育補助,為家裡減輕了經濟負擔。  有家人親戚朋友們和國家政府的支持,現在的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學好專業技能,畢業以後為國家做貢獻,以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惠。  我家也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縣城,住著140平方米的房子,父母也有了穩定的工作,我家脫了貧。  如今,黨和政府的政策如此之好,給我們發展處處都有好的政策,給我們村民帶來了溫暖,引領著我們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作為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好努力建設好自己的家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故事」戰貧歲月裡的那些事丨望謨縣郊納鎮關寨村駐村幹部羅林楊
    我叫羅林楊,2019年5月29日,我來到望謨縣郊納鎮關寨村開展駐村工作。肩負著幫助關寨村村民們早日實現「脫貧奔小康」的重任,我頓感任重而道遠,壓力有些大。駐村工作的第一天,我就跟著第一書記和村幹部,第一次以駐村幹部的身份下組開村民群眾會。
  • 我的脫貧故事丨何明德:產業讓我家脫了貧
    我叫何明德,今年56歲,家在蝦子社區,說起我家的脫貧事,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病」,周圍鄰居都知道,我家四個子女中,20歲的女兒小時侯發燒導致智力障礙,32歲的兒子有殘疾,而我的妻子又有長期慢性病,我便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
  • 「我的脫貧故事」搬遷給了我家新生活丨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村民王...
    我叫王永脈,家住在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是望謨縣最邊遠、偏僻、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一個老麻山片區村寨。  以前,抬頭只看著大石山,看不見土地。土如珍珠,水貴如油。經濟上十分困難,食不果腹,穿不避風,住不避雨。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脫貧故事」粳米種植助我脫了貧丨黃平縣野洞河鎮新華村村民...
    我叫王伯彪,家住野洞河鎮新華村新寨組,以前出門打工,後來回家種地,但種地收入較低,到最後是空有一身力氣,就是發揮不出來,但後來種植粳米助我脫了貧。 王伯彪正在收割自己農家肥種植的原生態水稻  2014年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群眾勸我向村委會申請而被評為貧困戶,並且還一度依靠低保金過日子,這確實是讓人羞愧難當。
  • 藉助幫扶,養殖山羊脫了貧 | 我的脫貧故事
    藉助幫扶,養殖山羊脫了貧 | 我的脫貧故事 2021-01-16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2014年,我村就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村委和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經過評議,把我家評為貧困戶。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養蜂人丨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村民楊甫玉
    我叫楊甫玉,是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人,這些年,趕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我成功脫了貧。我成婚後,與妻子和嶽父嶽母生活。2014年,因嶽父有三級聽力殘疾,嶽母有一級視力殘疾,且長期患慢性病,兩子女均還年幼,我的妻子就一直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的重擔落在我一人的肩上。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東西扶貧協作」1200萬條水蛭帶動望謨4807名貧困群眾增收
    8月8日,望謨縣樂元鎮納沙村納完組貧困戶王明鳳早早起床後,來到了水蛭養殖基地務工,「現在每天在這裡幹活,照顧家裡方便,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望謨縣樂元鎮納沙村水蛭養殖項目是經浙江省寧波市掛任望謨縣委常委、副縣長羅劍光牽線搭橋引進的富民項目。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插上大學的翅膀丨安龍縣五福街道納汪村...
    掛斷電話,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的眼角不覺地也溼潤了。我叫羅國秀,今年56歲,是五福街道納汪村的村民,多年來,都是我一個人拉扯兩個兒子,雖然辛苦,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從來不敢有絲毫鬆懈。如今,大兒子韋仕國大學畢業找到了穩定工作,小兒子韋仕虎也即將邁出大學校門走進社會。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家不僅脫了貧,還供出兩個大學生,我發自內心的驕傲。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2013年的一場變故讓我家走入困境,家中辛辛苦苦餵養的8頭豬生病陸續死亡,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被阻斷,父親患有高血壓,母親得了腦梗塞,光醫藥費就花光了所有積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王明軍到工地架設鋼管架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這時,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庭,他了解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跑項目強基礎 引產業惠民生丨望謨縣蔗香鎮壩納房...
    我叫吳永全,在2018年3月草長鶯飛的季節,我背上背包,來到望謨縣蔗香鎮壩納房村駐村第一書記。來到壩納房村時,映入我眼帘的是村內難以下腳的泥巴路,豬糞牛屎橫流,無寬帶,無網絡,無路燈,這一幕讓我意識到後續工作開展難度之大。
  • 「我的脫貧故事」「蜂」起雲湧的新生活丨望謨縣石屯鎮打巖村村民...
    我叫李官磊,是望謨縣石屯鎮打巖村村民。年輕時飽受病魔的折騰,我很幸運地在與病魔鬥爭過程中找到了致富的門路。2009年,初中畢業的我,為減輕家裡負擔,毅然走上了打工路。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我小有成就的時候,災難發生在了我的身上。2013年6月,我的小腿開始腫脹,全身軟弱無力,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炎」疾病,病因是由鄰近組織炎症病變波及血管壁引起的。年紀輕輕就患上這疾病,讓我迫不得己放棄了美容美髮事業,而在外花費的中藥治療費用每個月就是5000多元,所有的積蓄用來治病都不夠。
  • 「我的脫貧故事」從建檔貧困戶到產業帶頭人丨德江縣穩坪鎮金莊村...
    我叫張小強,貴州銅仁德江縣穩坪鎮金莊村村民,今年39歲。對於脫貧攻堅,我最大的感受是,脫貧攻堅讓像我一樣願吃苦、沒路子的農民告別了有勁無處使的窘境,不僅讓我們吃飽穿暖,還讓我們看到希望、充滿信心。  2009年,我回老家結婚後繼續外出打工。直到2014年,第二個孩子出生我回了一趟家,當時村裡正在開始發展花椒產業。我想只要人勤快,就有奔頭,留在家裡也能掙錢,就再也不想在外奔波了。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我家有11口人,以前家裡主要靠種地為生,收入非常低,2014年時全家年人均收入僅為1343元。   因此,2014年村裡在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時,我家按照程序被納入貧困戶,在低保評議中也獲得了低保扶持。
  • 「我的扶貧故事」惟願「初心」化「彩虹」丨望謨縣麻山鎮交龍村...
    然而,群眾「談房色變」,大部分群眾不理解、不支持,舊房拆除工作受到阻礙。但是作為指揮長的我,一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想問題,危房拆除是為了全力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經過反覆研究討論,決定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帶領幹部挨家挨戶反覆上門,耐心解釋,以情動人,幾經動員,終於獲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要靠自己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吳明義
    我叫吳明義,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村民。前些年,由於我和愛人身體不好,家庭生活很困難。那時侯我就在家做鳥籠,因為我患有支氣管炎,體力比較差,每天的產出非常有限,一個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而我家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開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