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收入雖然少,但日子也還勉強過得去。2013年的一場變故讓我家走入困境,家中辛辛苦苦餵養的8頭豬生病陸續死亡,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被阻斷,父親患有高血壓,母親得了腦梗塞,光醫藥費就花光了所有積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王明軍到工地架設鋼管架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這時,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庭,他了解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在政府的幫扶政策下,我利用自己架設鋼管架的手藝,通過幫扶責任人的引導,走上了一條務工致富路。   農忙時我跟妻子就回到家幫助老人家種植莊稼,農閒時,我就帶著妻子到工地幫別人架設鋼管架,兩位老人在家搞點種植和養殖,順便打理家務,照顧好讀書的孫子,讓我跟妻子出門打工,安心賺錢。2個人每天能得到400元左右的收入,通過幾年的努力,2016年,我們夫妻務工收入、家裡老人搞種養殖的收入、國家扶貧資金的入股分紅加上老人家的養老金收入達到了4萬多元,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順利脫了貧。

王明軍家衛生整潔的庭院

所欠帳目還清後,還剩一點積蓄。考慮到一家6口人擠在矮小的瓦房裡,加之農村農具多,整個屋子混亂不堪,甚至還有些漏雨,我就想要將房子翻修一下,但苦於沒有那麼多錢。幫扶人了解到我的情況後,積極協助我申請到了危房改造項目,獲得35000元的危改資金,將瓦房改造成磚混平房,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脫貧幾年來,我們夫妻二人從未間斷過外出務工,也沒有更改過鋼管架的老本行。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醫保還有政府補貼,看病也不用愁了。生活條件改善了,幫扶人又熱心的幫助我整理居住環境,在他耐心的幫助下,我們一家人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生活也開始悄悄發生變化,家中的衛生,不論什麼時候,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擺放整整齊齊。  我們家能順利脫貧,得益於幫扶責任人長時間的幫助與引導,更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今年8月,我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套餐具、帳篷,為左鄰右舍的村民們辦事提供服務。困難的日子已經度過,今後的路還很長,我定會一如既往地努力勞動,奮勇爭先,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2017-05-05 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富宇     沿狹窄河谷地帶分布的白河村土地資源緊張
  • 白河深處有人家 ——天水市清水縣白河村脫貧記
    這些村裡就有白河村。  沿著蜿蜒的山路,往白河村走,要翻過兩座山。山上滿是落葉松,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青翠欲滴。在丁香花點綴下,仿佛是一幅畫。  這是城裡人嚮往的地方,但白河村人卻想著離開。  「這裡自然條件差、脫貧任務重、脫貧基礎不穩固、脫貧退出短板多、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長年負責白河村包片扶貧的山門鎮政府副鎮長桑鑫蕊說。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我叫王德付,是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佳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經過申請,開會評議,我家因病被評為精準貧困戶,從2014年至今,我家的幫扶責任人總共有4位,分別是羅建科、羅倫洪、錢明明、李海洋(現任幫扶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扶貧故事」希望村民過得更好更幸福|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不脫政策 幫扶一直在路上|記興義市泥凼鎮...
    我叫唐忠,2019年7月下沉到興義市泥凼鎮學校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前沿指揮所工作人員,也是學校村3戶12個貧困人口的結對幫扶人。我想既然來了,就要沉下身、安下心,實實在在為村民做些事,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好。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有志者事竟成丨興義市捧乍鎮大坪子村楊家丫口組...
    我是興義市捧乍鎮大坪子村楊家丫口組的吳明春,2015年6月我參加高考入讀大學本科。2016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人口有4人,包括母親王蘭鳳,弟弟吳明澤以及90多歲的奶奶李朝芬。我的父親吳光友2015年5月份因病去世,提起自己的父親,我都感到自豪,因為父親吳光友生前在村裡口碑很好,他通過自己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樸實的真善美。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背景下,我們姐弟成長為正直有志氣、善良樂觀的孩子,遇事大膽不退縮。大學期間,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我們姐弟二人勤工儉學賺取生活費。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扶貧一線 兌現入黨誓言丨興義市豬場坪鎮田灣...
    2016年3月,我主動請纓到興義市豬場坪鎮田灣村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一幹就是五年。初到田灣村,面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的現狀。道路首先成為制約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的瓶頸。田灣村場壩至石門坎通村通組道路長5.2公裡尚未修通,500餘村民出行難,群眾的呼聲特別強烈。但面對修路,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更多人擔心的是資金從哪裡來。面對各種聲音,我和村支兩委、駐村幹部一面做村民的工作,一面充分發揮後盾單位僑務部門聯繫廣泛的特點,通過積極協調、多方籌措湊夠了「修路錢」,2017年9月,這條通組道全線貫通硬化。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家看見了希望,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巾幗脫貧故事丨隴忠麗:在和平社區譜寫「脫貧之歌」
    「當時我來之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村民都富起來。」為了這個目標,隴忠麗琢磨了不少辦法。村支兩委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從第一天來到和平社區,隴忠麗便關注了解社區的黨組織建設。經過了解,她發現社區裡黨員老齡化嚴重、凝聚力低。
  • 羅燕玲:黨員幹部要爭做脫貧攻堅「尾款人」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到2020年底,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奮鬥目標,是黨對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如今,期限將至,要確保承諾如期實現,需要每一名黨員幹部堅定信心,盯緊目標,全力以赴收好尾,做好脫貧攻堅「尾款人」。爭做脫貧攻堅「尾款人」,心如磐石,信仰堅定。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我的脫貧故事」國富民強黨有情丨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
    我叫謝道韞,是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成長在一個五口之家。我的脫貧故事,要從考入大學說起,這是一個充滿了愛和鼓勵的故事。人生有三喜,我家第一喜就是「金榜題名時」。2015年秋,我有幸考入中南大學,收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刻,滿心歡喜,對外面的世界、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好奇和期待,父母臉上也是藏不住的喜悅。但喜悅之餘,我們三姊妹上學所需的高昂費用,加上母親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還要吃藥,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幸得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們上學不愁、生病無憂。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