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然天有不測風雲,10年前的一天,我在勞動時從高處意外摔下來,身上有三處地方骨折,導致整個人癱瘓在床。我臥病在床,妻子趙成全身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許多,一邊要照顧孩子,維持家裡的生活,一邊還要照顧我。

為了給我治病,妻子把家裡所有的家當都變賣了,不僅如此,還欠下了債,生活更加困難。當時我們的孩子只有10歲,對於她而言,不怕窮也不怕苦,就一心只想讓我快點好起來。可過去一年的時間,我依舊只能躺在床上,無法站立。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看到妻子手上的老繭多了,眼角皺紋深了,頭上的黑髮也不再能遮蓋白髮。每天腳上粘著厚厚的泥土,輾轉於家裡和地裡,她成了家裡的頂梁柱,日復一日地咬牙堅持。直到後來,我勉強能下床站立,慢慢挪步走動。

之前怎麼也沒想到,2015年脫貧攻堅的政策來到我們村裡,慢慢改變著我們貧困群眾的生活。毛家屯村成立了合作社,發展刺梨產業,邀請像我這樣的貧困戶以土地的方式入股。每年除參與利潤分紅,還優先聘請我們到合作社務工。隨後,我家獲得危房改造資金,新修了住房。再後來,鎮裡的通村通組路硬化了,串戶路直通到我的家門口,鞋子上厚厚的泥巴在水泥地上跺兩腳,就變得「輕」了。  房子修好了,路也修好了,政府還給了我們57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讓我們養牛、豬還有雞,讓我和妻子對生活有了新的期盼。2019年,我得知村裡在招保潔員,就主動找到村幹部,承接了這份工作。  雖然不能幹重活,但是打掃衛生我還是沒問題的。別人只掃一遍的,我就來回掃兩遍,別人嫌髒嫌累的,他就主動去打掃乾淨,被毛家屯村表彰為「優秀保潔員」。  「老胡很勤勞,是毛家屯村的脫貧榜樣。通過老胡的事跡,村裡的許多貧困戶都被帶動起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步。」毛家屯村黨支部書記鄒思田經常說,我和妻子的每一個改變,都成為了脫貧攻堅路上的風景。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卻完完整整地詮釋了脫貧的意義。   現在,我們家還在房屋旁種了天麻和蔬菜,餵養的豬和雞也能賣出好的價錢,生病欠下的債也慢慢還清,心裡的陰霾也漸漸消散。我相信,有這麼好的政策,只要肯幹,脫貧致富不是問題。

通訊員 周婕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七星關:崇山茂林淌金銀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星關區將生態建設作為治窮脫貧的突破口,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7月初,在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村民們最關心的話題,是村委會後山上的3100畝刺梨終於要採收了。
  • ...七星關區抱定戰則必勝的信心、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集結最強...
    按照頂層設計,七星關區幹部群眾抱定戰則必勝的信心、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一切圍著脫貧轉、一切盯著脫貧幹,打下了春季攻勢戰役,形成了眾志成城、背水一戰、攻堅拔寨的「夏秋決戰」態勢。收穫加勁從「春季攻勢」到「夏秋決戰」,七星關區要深耕「農村戰場」,就得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
  • 「我的脫貧故事」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張琴
    「其實我並沒有別的的貧困戶那麼貧窮,甚至於在2013年以前,我老公每月都能寄4000多元回來,那時候的4000元在這小山村裡是能做不少事的,只是後來發生了變故,我家才一下子跌到谷底。」我叫張琴,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村民。
  • ...付出都是值得的丨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勝
    我叫羅勝,2018年1月,我受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區委統戰部安排先後到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並擔任第一書記。近三年來,與村支兩委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為全村人口全部脫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為自己參與和見證這場偉大的戰役感到驕傲和自豪。  「現在的政策太好了。我自己做夢都沒想到,我一點心都沒有操,就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每月又能領到800多元特困補助,真的很感謝羅書記的幫助。」夏大虎是合樁村開塔組的一位農戶,五十多歲了,又有二級殘疾,居住在破舊的石房子裡,家中一無所有。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美好生活丨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
    我叫黃餘貴,家住在七星關區海子街鎮熱水田社區黃家丫口組。2014年被識別納入為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外加自己努力做工,我家於2015年成功脫貧。  回想起以前的窮苦生活,我心中倍感酸楚!……真的很感謝黨和國家這一系列惠民政策,幫助我度過了那段艱苦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一腔熱血灑基層|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
    我叫王作樓, 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選擇留在家鄉「深造」,2018年進入白沙河村「兩委」工作,目前是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合作社的負責人。為了真正做到扶貧出成效,拓寬產業渠道,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我積極東奔西走,在今年3月份,我組織合作社成員,流轉土地種植青菜、辣椒和花椒等產業,解決20於人在家務工。  同時成立了一支生產技術服務隊,幫助群眾指導生產技術, 4月,我開始充分調研且經過集體研判的基礎上,白沙河村景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迎來了「第二春」:農資超市在田坎鄉白沙河村盛大開業。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為民謀幸福丨七星關區楊家灣鎮照壁村第...
    我叫顏炎培, 2019年6月,受畢節市七星關區委宣傳部選派到照壁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一起為照壁村蘿蔔代言駐村以來,我從轉變村兩委的思想觀念入手,發揮黨員的先進模範帶頭作用,提高了幹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戰鬥堡壘。
  • 七星關區:這片「蔥」滿生機的綠色,富了村民「口袋」
    三月的七星關,春的氣息愈發濃烈,層臺鎮向陽村的500畝壩區被一棵棵香蔥染上了一片生機蓬勃的綠。近日,在向陽村的香蔥基地裡,60多位村民正幹勁十足的在基裡拔蔥、栽蔥、覆膜、上肥,越戰越酣的場景,驅走了晚冬的絲絲寒意。
  • 貴州七星關區減貧21萬餘人 數據背後是山村巨變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八寨鎮茅慄坪社區刺梨基地帶動貧困戶就業。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 畢節市七星關區白果社區:產業促脫貧有成效
    10月25日,恆大援建的畢節市七星關區官屯鎮白果社區蔬菜基地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村民們早早來到基地排隊,等著領取工資。  「今天是個好日子,基地老闆通知我們上午10點來領工資,大家很開心,一大早就過來了。」
  • 「我的脫貧故事」陶俊芬: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很焦慮,害怕家中的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害怕老人吃穿不便,加上周圍都是陌生人,始終沒有歸屬感。由於所在村偏遠,加上家庭條件困難,我家被列為搬遷對象。一開始,和很多村民一樣,我擔心搬進城後沒有了土地,就沒有根,不願搬遷。後來,村幹部多次給我講解政策,我才逐漸打消了顧慮。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家看見了希望,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七星關2019年決勝貧困時間表出爐!
    中共畢節市七星關區委  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3日附件1畢節市七星關區2018年度大黨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一、先進集體(65個)
  • 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丨漢壽:糖橙樹掛滿小小「幸福果」
    紅網時刻為您推出《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樹掛滿小小糖橙果。紅網時刻記者 文建美 通訊員 範暉 漢壽報導小滿節氣剛過,走進漢壽縣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馬澗村果園,便看到漫山遍野的埃及糖橙樹,滿眼皆綠,小青果掛滿枝頭,景象喜人。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2014年,我村就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村委和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經過評議,把我家評為貧困戶。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來脫貧丨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村民彭恩才
    我叫彭恩才,是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二組村民,現年70歲。家裡共有2口人,妻子舒翠梅現年67歲。由於膝下無子,女兒又早已出嫁,我與妻子成了村裡的老人戶。然後村長繼續對我說:  「您老人家不要著急,向您這種沒有勞力的家庭,國家會給特殊政策照顧的,我們五個一批脫貧中是有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的。」  回到家中,我與妻子商量道:「你看我兩個年紀雖然大了點,但是身體還是很健康,幹起農活來,寨子裡有些年輕小夥子還不如我們呢。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丨常德津市:金色枇杷 滿是陽光的味道
    紅網時刻為您推出《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津市毛裡湖鎮枇杷園。掛滿枝頭枇杷果。村民正在採果、選果、分揀包裝,分銷到全國各地。「枇杷種植可以不出遠門就有收入。」正在基地和其他村民幫忙採摘打包枇杷的潘理前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