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星關區減貧21萬餘人 數據背後是山村巨變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航拍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八寨鎮茅慄坪社區刺梨基地帶動貧困戶就業。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航拍八寨鎮茅慄坪社區刺梨基地。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航拍八寨鎮茅慄坪社區刺梨基地。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海子街鎮擦槍巖村建成37公裡通村通組公路。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八寨鎮茅慄坪社區刺梨基地的刺梨長勢喜人。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海子街鎮擦槍巖村幼兒園。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何官屯鎮大壩村2000畝茶葉基地。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海子街鎮擦槍巖村一角。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何官屯鎮大壩村發展林下養殖。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何官屯鎮大壩村跑水果西紅柿種植基地迎來豐收。牟慧松攝

  時光,見證著一個政黨的宗旨情懷。

  決戰決勝脫貧的攻堅時期,貴州七星關區盡銳出戰、務求精準,領著貧困群眾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巨變,扭轉了山區兒女的千年宿命。

  當4萬餘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當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產業的層層碧波;當條條大路衝破大山與世界的隔絕......貧困山區從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6年來,七星關區累計減貧21萬餘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至1.34%,在偉大事業部中寫下偉大篇章。

  大壩村:綠水青山變身致富「靠山」

  山色滿目翠綠,雞鳴聲連綿不斷,何官屯鎮大壩村跑山雞養殖基地釋放出來生機盎然的無限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地體現在烏蒙山區這個不起眼的村子。而感受最深的,要數脫貧戶趙祖平。

  「我家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算下來能收入六七千。」算起這筆家門口的高工資,趙祖平露出了他久違的笑容,他還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紅報酬。

  除了趙祖平,大壩村共吸納13貧困戶入股養雞場,並解決10多人在此就業。

  「我們的雞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和雲南,市場價格也很好。現在,已經出欄2批了,預計年出欄量在5萬隻左右。」基地負責人樊曉驕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綠水青山變身群眾脫貧致富的「靠山」,歸根結底是大壩村窮則思變,發揮山的優勢、做足山的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在生態畜牧業方面,七星關區實施生態畜牧業「211工程」、跑山雞養殖業發展項目、糧油和生豬生產工作,合理開發林下資源。同時,做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帶動貧困戶13795戶48013人脫貧增收。

  茅慄坪社區:群眾吃上「產業飯」

  盛夏時節,八寨鎮茅慄坪社區的600畝刺梨基地早已林木蒼翠,微風過處,連呼吸的空氣也令人陶醉。

  「這片刺梨是我們村的第一個產業,已經掛果3年了,別看刺梨個頭不大,它發揮的作用可不小。」社區支書陳友亮說起村裡這個帶刺的產業,流露出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5年,茅慄坪社區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刺梨,2018年,基地產出80噸刺梨;今年預計能產出450噸,市場價格賣到均價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慄坪社區帶刺的「幸福」。這份幸福讓群眾增收,600畝土地僅一年的流轉費就是24萬元;這份幸福,更讓17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開了茅慄坪社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區已形成了包含30畝草莓、1200畝白茶、年出欄1萬羽跑山雞的「產業群」,帶動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茅慄坪社區的刺梨種植其實是七星關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集中力量攻堅產業革命,打造了7條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累計發展刺梨種植28.9萬畝、茶葉15.085萬畝、蔬菜47.9萬畝、1.7萬畝中藥材和食用菌3125畝。產業增效帶來群眾增收,廣大農村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收入比以前多處好幾倍。

  擦槍巖村:山村生活幸福多

  「以前,上一次街來回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1個小時。」

  「以前,看病抓藥要跑去別的村,現在村裡就有兩個衛生室。」

  「以前,村民們不知道什麼是學前教育,現在村裡建起了幼兒園。」

  ......

  走進海子街鎮擦槍巖村,感受到的是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擦槍巖村是海子街鎮最邊遠的村子,曾被貼上貧窮和落後的「標籤」,但該村後發追趕,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後進村」變成了「幸福村」。

  「村裡修了通村路、通組路,現在還跑起了農村客運,有不少家庭開上了私家車,要進城說去就去。」交通之變,讓58歲的村民周訓中感到農村與城市不再遙遠。

  「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全靠黨的好政策。」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近年來,全區共建成村衛生室462個,配備村醫981人,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0年春季學期共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413人2522.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445個,集中安置4.9萬人,引導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業8.93萬人。

  數據,振奮人心;巨變,令人動容。在大扶貧的引領下,七星關區的山村巨變只是開始,更大的改變正在到來。(牟慧松)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yqz

相關焦點

  • 「貴州戰法」書寫減貧奇蹟精彩篇章
    5年來,貴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持續打好脫貧攻堅「四場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推動貴州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書寫了減貧奇蹟的精彩篇章。製圖:熊航曾經,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現在,是全國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
  • 孫志剛:貴州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書寫了減貧奇蹟的精彩篇章
    孫志剛說,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決落實中央部署,緊密結合貴州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出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形成了整體聯動、協調並進的「系統工程」,推動貴州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書寫了減貧奇蹟的精彩篇章。
  • 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寒日不覺冷 冬季種樹忙
    冬季降臨,嚴寒阻擋了很多人的熱情,但是,在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裸依村,一群仿佛不知寒冷的人正在山上幹得熱火朝天。「這個坑淺了,再挖深一點。」「注意不要摔倒了!」裸依村村支書餘軍不斷叮囑正在種植樹苗的村民們,額頭上竟然有了細密的汗珠。
  • 2015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德溪新區畢節六中教師招聘21人公告
    一、學校簡介畢節六中位於貴州西北部畢節市七星關區德溪新區碧陽大道,學校佔地100畝,現有在職教工181人,專職教師169人。有教學班54個,學生4616人。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部、中央編辦、財政部《關於印發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畢業生就業實施辦法的通知》(教師〔2010〕2號文件精神及學校發展的需要,經請示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政府批准, 該校面向部屬師範大學2016屆免費師範畢業生和師範類所缺學科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聘高中各科教師。二、招聘崗位及需求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
    | 編 者 按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112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
  • 呂彩霞率隊赴七星關區調研考察
    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呂彩霞認真聽取了朱昌鎮和七星關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致公黨幫扶情況匯報。呂彩霞對七星關區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致公黨中央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充分發揮黨派特色優勢,組織專家、學者、企業家深入七星關區開展幫扶活動,幫助七星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七星關區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助力七星關區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努力把七星關區打造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
  • ...七星關區抱定戰則必勝的信心、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集結最強...
    「脫貧攻堅」,簡單的4個字,但放到七星關區,就變成了減貧3.6萬人、實現所有貧困村出列、實現所有脫貧指標達到國家驗收標準的事實。——任重道遠,七星關不可不弘毅。當七星關遇到脫貧,攻堅節奏變得更快、更準、更強。
  • 同心協力話幫扶 手足情深促發展——七星關區婦幼保健院探索轉型...
    開展義診活動現場幫扶專家開展培訓走進七星關區婦幼保健院,乾淨整潔、溫馨舒適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醫護人員熱情的工作態度讓人倍感親切。但曾幾何時,這裡卻是讓人「望而卻步」的地方,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無不體現著該院領導班子及廣大幹部職工不斷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立足創新抓特色的毅力,和為推動醫院高質量轉型發展做出新貢獻的決心。近日,筆者來到七星關區婦幼保健院,揭秘該院快速發展的密碼。
  • 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啟用!
    9月6日上午,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辦事處和美社區舉行了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落成啟用儀式」。啟用儀式活動現場在啟用儀式上,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的校長吳念致歡迎詞隨後,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萍講話並宣布學校啟用,主席臺嘉賓一起為學校啟用揭牌。最後,全體師生共同演唱了歌曲手語舞《感恩的心》,把兩地情誼緊緊聯繫在一起。
  • 2017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初中一年級劃片招生實施方案出爐
    7月14日,記者從七星關區教育局獲悉,該區2017年初中一年級免試劃片招生實施方案出爐。  據悉,劃片招生實施方案整合共享市、區資源,按照相對就近入學原則,針對學校分布情況,制定主城區學校和城郊學校免試劃片招生方案。
  • 七星關警方刑拘涉黃涉賭人員170餘人!行政處罰990餘人
    100餘人。(其中刑事拘留26人,行政拘留45人,處罰、訓誡30餘人)案件回顧2020年7月,七星關公安分局在工作中摸排出一條涉黃線索:有人長期在畢節市七星關區、大方縣等區縣通過到各賓館酒店發放招嫖卡片,使用通信軟體微信、連信、陌陌等APP進行網絡招嫖,組織實施賣淫嫖娼違法犯罪活動。
  •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考察團到青州市考察
    齊魯網濰坊6月21日訊(青州電視臺  李子君)6月21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袁媛帶領考察團到青州市考察全國「五好
  • 七星關區:這片「蔥」滿生機的綠色,富了村民「口袋」
    「幸福」產業讓向陽村人收穫頗豐,香蔥基地每個月的用工量在60人以上的就有20多天,鄉親們守著這片產業就是守住了幸福。這是一片「生態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七星關區百順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沈宗喜指著噴頭:「別看這噴頭小,香蔥基地的綠意盎然離不開這一個個小噴頭。」香蔥雖好,但也嬌氣,水少了不行,水多了也不行。為確保香蔥旱澇保收,基地在安裝噴灌設備的同時,還建了排洪溝。其實,從翻地、起壟到施肥、灑水,香蔥產業每一道環節都透著一股科技味。
  • 抓機遇,立新功:七星關區燕子口中學舉行苗漢雙語教學班開班儀式
    七星關區燕子口中學舉行苗漢雙語教學班開班儀式 10月29日上午,陽光明媚,紅旗招展
  • 重走長徵路|省內外青年走進貴州開啟紅色信仰之旅
    4月27日,修文縣文旅局聯合縣黨史研究室、共青團修文縣委、修文縣六屯鎮人民政府在六屯鎮桃源村開展重走長徵路徒步體驗活動,公安特警、消防戰士、青年志願者等70餘人頂著炎炎烈日,沿著紅軍長徵時期中央軍委縱隊、紅二紅六軍團在修文走過的路線,徒步9公裡,緬懷那一段激情的崢嶸歲月。
  • 畢節七星關區公路運輸管理所原所長吳剛被刑事拘留
    important}近日,畢節七星關區公路運輸管理所原所長、七星關區殘聯副科級幹部吳剛涉嫌受賄罪、濫用職權罪一案,由七星關區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七星關區人民檢察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依法對吳剛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 七星關區教育科技局教育改革出實招 教學發展見實效
    七星關區青場中學的生活老師羅向全介紹,每天三次的校園環境衛生大檢查是他每天上班必做的事情。良好的環境衛生鑄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自七星關區教育科技局開展教育常規管理改革工作以來,青場中學通過開展主題月活動,強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尤其在思想道德建設月,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及制定分區保潔和定時大檢查制度,讓整個校園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改善。
  • 畢節市七星關區全景圖出爐
    七星關區概況:七星關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是畢節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區總面積3412平方公裡,轄42個鄉鎮街道,聚居著23個民族,總人口165萬。  全區年平均氣溫12.5℃,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物種多樣的生物資源,蓄勢待發的旅遊資源。
  • 「名家名人看貴州」貴州減貧奇蹟讓世界貧困地區看到希望
    得益於獨特的生態環境,貴州刺梨的營養成分遠高於其他地方生產的刺梨,貴州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緊抓特色,把刺梨產業作為全省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來發展。  2019年,貴州省刺梨種植戶達6.5萬,共有21萬農戶參與刺梨的種植加工,刺梨項目的進入,有力推動了貴州脫貧攻堅工作。
  • 園區景區化 農旅一體化 七星關區朱昌泰豐園打造生態鄉村旅遊新格局
    近年來,七星關區朱昌鎮泰豐園憑藉其離畢節城區近、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依託畢節市農科所的科研技術力量,按照「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有效助推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