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西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強調,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始終做到「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5年來,貴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持續打好脫貧攻堅「四場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推動貴州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書寫了減貧奇蹟的精彩篇章。
製圖:熊航
曾經,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現在,是全國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人,每年減貧超過100萬,貧困發生率從26.8%降至0.85%,5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牢牢掌握了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創造了脫貧攻堅的「貴州樣板」。
威寧自治縣迤那鎮芙蓉新村新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強 攝)
蜿蜒在威寧自治縣海拉鎮山間的環山路(餘靜波 攝)
組組通:打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後一公裡」 普定縣化處鎮焦家村,2018年1月修建通組路後,開始種植韭黃。如今不僅種得好,還敲開了廣東、浙江等地市場大門,當地老百姓把通組路稱作「韭黃產業大道」;烏蒙深處的威寧自治縣呂家河村新建10公裡的通組公路,讓村民夏勇種植的烤菸再也不愁賣…… 要想富,先修路。出行難是貴州決勝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之一。2017年8月,貴州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全力破解交通瓶頸制約農村發展難題。 快馬加鞭。截至2019年4月,僅用20個月,全省完成「組組通」7.87萬公裡路面建設任務,3.99萬個30戶以上村民組通暢率從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100%,惠及1200萬農村群眾,打通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後一公裡」。 通組路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產業,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時,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條條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餘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500餘萬畝,鄉村旅遊村寨突破3500個。
畢節市織金、綺陌實現高速互通(畢節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如果說「組組通」是打通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那麼貴州四通八達的鐵路、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則是連接這些「毛細血管」的「大動脈」。 「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念好「通字訣」。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7000公裡;成貴高鐵通車,高鐵運營裡程達1432公裡;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貴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然形成。 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硬化路,打通致富「最後一公裡」,鄉村「微循環」愈來愈活絡。「毛細血管」通了,「大動脈」活了,貴州更貴了! 畢節七星關區大白蘿蔔遠銷杜拜,安龍縣食用菌俏銷日本,江口「梵淨抹茶」走向世界……黔貨有如「猛虎下山」。今年上半年,「黔貨出山」銷售農產品205.7億元。
黔西南州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阿妹戚託特色小鎮虎頭山安置區一角(陳亞林 攝)
「大遷徙」:書寫易地扶貧搬遷的「貴州奇蹟」 今年41歲的楊老廈,原住月亮山腹地的榕江縣興華鄉高排村,靠種田為生。自去年年前搬進榕江縣城臥龍小區,如今還有了穩定工作,「每天八點上班,六點下班,有七八十元收入,比種地強得多!」 貴州窮,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在一些貧困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有專家斷言很多區域「不適宜人類居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5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烏蒙山脈、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一場壯闊大遷徙全面鋪開。 「十三五」期間,貴州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在實踐中,貴州創造性探索出了「六個堅持」,即堅持省級統貸統還、貧困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城鎮化集中安置、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和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2019年2月,貴州又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後續扶持制度性安排,著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搬遷群眾都有一個新身份——「新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享受子女免試就近入學、辦理出入境證件等39項公共服務。 在後續扶持中,貴州把就業放在最突出位置。通過發展產業、勞務輸出等方式,確保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截至今年8月,全省有搬遷勞動力家庭40.54萬戶96.56萬人,已就業88.13萬人。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扶貧車間(來源於人民日報客戶端貴州頻道)
四年多來,貴州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全省建成安置點946個,累計建成住房45.39萬套,搬遷入住188萬人,其中城鎮化安置179萬人,佔比95.2%。 從「憂居」到「優居」,從「苦業」到「樂業」。如今,188萬貧困群眾搬出大山,迎來嶄新人生。 產業革命:深刻改變農業發展方式 「我種刺梨有四年,當初不知有價錢,頭年賣了三千元,二年賣得六千元,三年四年有八萬元。」水城縣野鍾鄉野鍾村退休支書鄧吉棟說,他是村裡種植刺梨帶頭人,種有10畝刺梨,「今年爭取掙到5萬元。」 曾經的野鍾村,種的是包穀、烤菸。在農村產業革命縱深推進的浪潮下,如今野鍾鄉種植刺梨5.5萬畝,種植農戶334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27戶。2019年,野鍾鄉產出刺梨鮮果373噸。 「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多年來,由於受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貴州農村產業「小、散、弱」的特徵較為突出,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農產品加工方式粗放、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圍繞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深入推進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工作作風「三場革命」。
都勻螺絲殼優質生態下的高山茶園(於雷 攝)
通過兩年多努力,農村產業革命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貴州蔬菜、茶葉、食用菌和辣椒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銷持續強勁增長,壩區畝均產值增長3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5.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 今年,12位省領導繼續領銜高位推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研究制定各產業年度方案,部署推進督導,解決存在問題,進一步加快全省農村產業發展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等「六個轉變」,推進更大規模黔貨出山,為持續穩定脫貧、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上半年,貴州農業增加值增長5.5%,增速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全省蔬菜總產值511.16億元,同比增長9.7%,食用菌、水果、茶葉等都實現了逆勢突破、快速增長。
貴州因地制宜、集中資源推進辣椒等特色產業發展。圖為遵義辣椒( 朱小松 攝)
「3+1」保障:補齊短板提升民生福祉 「現在再也不用下山挑水啦!家家都喝上了乾淨水!」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水井灣組村民梁朝順感嘆著今昔之變。 貓寨村地處麻山腹地,屬於深度貧困村。今年1月,望謨縣脫貧攻堅聯合省州縣督戰水利專班排查時發現,該村水井灣等4個組飲水不穩定,隨後督導並幫助修建蓄水池3座,惠及65戶329人。
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小水窖(唐波 攝)
發展為要,民生為本。貴州加快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讓貧困人口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和飲水有保障。 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貴州持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於教育扶貧,深入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紮實推動教育惠民舉措。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動態清零。 醫療——從「看病難」到「真方便」。各地加快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完成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和合格村醫配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實現「三重醫療保障」。2017年,將遠程醫療服務延伸到全省1543個鄉鎮衛生院,遠程醫療實現「鄉鄉通」。 住房——從「茅草房」到「新樓房」。貴州積極探索實踐,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對象認定標準。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老舊住房透風漏雨和人畜混居整治任務; 飲水安全——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基本解決288.2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今年,面對脫貧「大考」和抗疫「加試題」,全省上下抓緊抓實掛牌督戰,向最後的深貧堡壘發起總攻,奮力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徹底撕掉貴州千百年來絕對貧困標籤。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勇軍
來源:天眼新聞
編輯 ▏陳世旭 責編 ▏陳美群 編審 ▏趙 峰監 制:葉啟偉總監製:周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