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5日電(石海平)2020年,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中國卻向世界展示了一項於民族、於人類都極具重大意義的歷史偉業——「減貧奇蹟」。
從華北平原到西南邊陲,從大別山區到秦巴腹地,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從「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過去8年,在中國廣袤的版圖中,這些點、這些面,這些連片的特困地區,有了新面貌,更有了新生機。
啃下這個全世界都覺得難啃的「硬骨頭」,為什麼中國能?
愚公移山的幹勁,傾情投入的奉獻,初心之上的牢守責任之重,就是這些平凡人、平凡企業所釋放出的巨大中國力量,讓中國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責任驅使,腳踏實地加油幹
駱建偉,是平安人壽的一名員工,平凡的他從貴州小山村走出來,離開家鄉多年後,又在扶貧契機下回到了貴州山村。不同的是,這一次回來,作為平安人壽派遣的駐村幹部,他帶著責任,也帶著使命。
「起初還是忐忑。」駱建偉深知想要改變貴州貧困山村現狀的困難程度,讓這裡翻天覆地,難度不小,挑戰巨大。「扶貧,不能大水漫灌,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如何做到?駱建偉說,唯有置身其中。
於是,讓腳步踏踏實實落在村中每一條小徑上,讓眼睛看到每一個問題都切切實實的解決,把每一個村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協同所有力量讓每一寸貧困土地都換發時代新生機,是駱建偉這幾年駐村扶貧的目標。
在來到貴州當陽村後,駱建偉從看到的點滴做起,搭建基礎設施改善環境面貌、制定《村民公約》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從「輸血」到「造血」、普及花椒種植技術讓村民學會自食其力、協同保險主業創新產品夯實貧困鄉村保障地基。在駱建偉及當陽村民的「加油幹」中,2019年,貴州當陽村411戶1814名貧苦人口全面脫貧摘帽。
摘帽不是目的,脫貧不能返貧。在當陽村全面脫貧後,駱建偉並沒有離開這裡。「當陽村就像我的家一樣。」摘帽不摘幫扶,更何況遇上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當陽村每一位村民的生命健康,都牽動著駱建偉的心。戰疫與幫扶並行,躬身入局,全身心投入,這是駱建偉的扶貧故事,也是平安人壽駐村定點扶貧模式一個平凡側影。
厚積薄發,咬定青山不放鬆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懸崖村。這個村子,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山坳中,群山環抱,曾經,這裡與外界的聯通,只靠著一條隱藏在峭壁之上的小路。
「懸崖村的問題,不是一個窮字可以概括的。」平安產險涼山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張權武深扎涼山地區27年,沿著通往懸崖村的鋼梯上上下下,他記不清磨壞了多少雙鞋子,他對這裡的情況如數家珍,「由於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的制約,以前的懸崖村,談不上醫療,更談不上教育。」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貧困的「窮根」;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長時間的實地走訪調研,讓張權武看問題看到本質。於是,村醫、村教,是張權武每日奔波、扶貧落地的切入點。
張權武說,自己盡的是「微薄之力」,但張權武的背後,是強大的金融力量。2019年3月,平安產險完成了向布拖、昭覺、金陽、美姑4縣10個「村教」捐贈點村教一體機的捐贈。村教一體機中有豐富的遠程教學資源,惠及貧困地區學生人數達10179人。
醫療方面,2019年5月,平安產險捐贈了健康檢測一體機10臺及價值2萬元的醫療包給4個縣域的10個鄉鎮衛生室。同時,為了提升村醫的醫療技術,平安又多次組織村醫培訓。截至目前,已升級村衛10所,培訓村醫90名。
醫療、教育短板發力之外,張權武還將產業扶貧帶到了懸崖村。針對「昭覺油橄欖項目」,張權武所在的平安產險提供貼息資金100萬元,新建2000畝油橄欖種植基地,建橄欖油生產廠房,建橄欖油系列產品展示銷售大廳;一系列措施之下,解決當地近500人就業問題,帶動112戶貧困戶直接參與項目。懸崖村有了可持續致富的能力。
「扶貧,在這幾年,越來越成體系。」張權武說,體系化扶貧措施之下,扶貧效果立竿見影。看到懸崖村的變化,他自豪,更開心。這是扶貧點滴積累,量變上實現的質變;這是頂層設計指導之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中國平安,作為基層扶貧工作者的張權武繪就的鄉村生活畫卷。「無怨無悔。」張權武堅定地說。
心懷美好,打通扶貧「最後一公裡」
從2017年開始至今,1000多個日子,足跡遍布廣西大山裡六七十所落後的鄉村小學,中國平安三村工程村教項目廣西地區負責人羅浩文用「播種希望」來描述這段寶貴的歲月。
「接到任務之初,我是興奮的。」來自廣西的羅浩文能夠藉助平安集團的力量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帶去新的能量,讓大山裡的孩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他帶著使命感迫不及待地來到家鄉。
「真正來到貧困地區,看到眼前的真實場景,還是感到無比驚訝。」羅浩文說,極度惡劣的環境之下,廣西貧困地區的教師極度缺乏,這裡的孩子們沒有接觸過真正的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等任何培養興趣,這裡的老師對新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的認知幾乎為0,所有的教學方式還和20年前一樣,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這就是老師僅有的一切「教具」。
衝擊,是羅浩文下定決心,要在三年的時間裡價值最大化,給學校們、老師們、給孩子們帶去真正有用的東西。
隨後,最大化協同教育力量,平安村教項目小組特意從全國各大師範院校招募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作為長期支教的志願者老師,由他們帶著最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走進落後的村小。新媒體教學設備、有趣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興趣課,羅浩文及中國平安用多元化資源打開了貧困地區孩子們的視野,更播下了持久脫貧的種子。
「中國夢並不遙遠,它紮根於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奮鬥中,也激發著新一代青少年的歷史責任感,為每個少年播種夢想、點燃夢想。」這是羅浩文的扶貧心得,更是平安村教工程落地,打通扶貧「最後一公裡」的初心。
立足本業,金融讓扶貧更可持續
「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在扶貧攻堅中,金融扶貧是輸血的過程,也是造血的過程。
資本,是金融的優勢。「平安的扶貧,有自己的特色。不是輸血式的捐贈,是用市場化的方式,通過設計出來的金融產品,來為貧困地區搭建一個可持續的造血模式。」來自平安銀行的王茹說,對於金融扶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富腦袋」,讓貧困地區的村民顛覆陳舊的觀念,用「金融理念」去解決貧困問題。
於是,這些年來,王茹與團隊深入雲南貧困地區,用金融眼光去重新看待資源,用金融力量去重新整合產業。
雲南省擁有豐富的水體資源,若利用得當,對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招商引資都是利好。水電扶貧,是王茹創新推進的扶貧模式之一。
有創新就有改變,為了水電項目的推進,解除貧困村民不願搬遷的情緒,王茹和團隊為當地引入了羊肚菌,打通了一條從資金端、資產端、生產端、銷售端發力,整合市場參與主體、產品、資源,構建集「基建、供能、賦能、造血」為一體扶貧生態。
其中,王茹積極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創新推出扶貧企業債業務模式,為貧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元化融資;發揮銀行支付結算系統優勢,開發扶貧資金監管系統,並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做到數據有源可溯,有據可查,確保幫扶對象精準,資金使用精準。
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閉環,一個可持續的「造血」生態,王茹用金融主業的力量,用一個金融人的專業,讓脫貧成為一件可持續的奇蹟。
駱建偉、張權武、羅浩文、王茹,他們是平安千千萬萬扶貧人中的平凡一員,他們是平安打造的這支扶貧鐵軍中的普通一員。他們的扶貧故事,是平安肩擔責任、攻堅扶貧、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
貧困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能攻克;扶貧工作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知易行難。有著26年持續公益行的平安,一直踐行著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紮實,扶真貧、真扶貧的理念。
2018年,中國平安正式啟動「三村工程」,「村官」幫助貧困村集體做實產業,讓貧困地區有了屬於自己的「造血」能力;「村醫」讓貧困地區「病有所醫」,讓鄉村家庭健康有所託付;「村教」,讓貧困地區「學有所教」,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插上飛得更高的夢想翅膀。
平安,用金融力量,用主業實力,夯實了可持續脫貧的地基;平安人,用日日夜夜地置身其中、躬身入局,助力了「中國減貧奇蹟」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