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2020-12-27 貴陽發布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

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

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在村支兩委成員和駐村幹部的引導和幫助下,我開始做石材生意、打零工並跑運輸賺錢。通過一年多的打拼,我賺了30多萬元,家庭收入大幅增加。2016年,我成功脫貧。

2019年,我開始學習種植技術,並承包了約300畝荒地,計劃種植100餘畝枇杷樹,目前已經種植30餘畝。此外,我準備用剩下的100餘畝荒地養牛,發展養殖業,目前駐村幹部正在幫助我辦理相關手續。

另外,我還成立了一個種植公司、一個建築公司。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此,公司需要用工時,我優先提供給村裡的貧困戶,希望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回顧這幾年的經歷,我感覺自己像坐過山車一樣。從一貧如洗,到每年有10多萬元的穩定收入;從孤身一人,到成家生子;從找不到生活方向,到有了可以為之奮鬥的事業……

我認為,生活的變化,一方面得歸功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我認為,脫貧不能「等、靠、要」,只有敢闖敢拼,才能走出一條致富路。

來源丨貴陽日報

編輯丨趙子灩

編審丨劉敏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郝磊:為村民辦實事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叫郝磊,是貴安產控集團的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選派到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擔任第一書記。四村村地域面積大,人口分布廣,貧困戶數量多,只有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於是,我與駐村工作組成員用了兩個月時間,走訪完全村136戶貧困戶。為便於區分貧困戶貧困程度及具體位置,我還手繪了一張貧困戶分布圖。2018年以前,村裡沒有一盞路燈,村民夜間出行十分不便。我便與上級部門對接,落實路燈安裝工作,現在440盞路燈已經全部安裝完畢。四村村古茶樹資源豐富,但因缺乏養護,20棵千年古茶樹出現翻根情況。我得知後多番對接協調,申請了10萬元古茶樹維護資金,對古茶樹進行養護。
  • 馬場鎮四村村:勾勒鄉村特色森林公園
    若不曾走進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你將無法真切感受這裡的魅力。 來到這裡,一眼望去,四周青山環抱,樹木鬱鬱蔥蔥、連成一片,處處鳥語花香。 四村村為馬場鎮萬畝森林所在地。這裡的古茶樹、古銀杏樹、杜鵑花樹以及古藤早已遠近聞名。這4個珍寶均位於四村村大壩洋組。踏進靜謐的森林,享受著天然氧吧的暢快,即刻開啟「尋寶」之旅。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要靠自己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吳明義
    我叫吳明義,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村民。前些年,由於我和愛人身體不好,家庭生活很困難。那時侯我就在家做鳥籠,因為我患有支氣管炎,體力比較差,每天的產出非常有限,一個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而我家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開銷很大。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我叫朱曉豔,是貓洞鄉團結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我們生活的地方屬於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面積少,土質薄而又貧瘠,常年缺水,不利於發展農作物生產。為了過得更好,我讓丈夫外出務工,我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成為了一名留守中年婦女。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轉眼,我在長豐鄉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鬥五載有餘,記得2015年8月到長豐鄉工作時,96平方公裡地域被三條河流切割、溝壑縱橫、土地分散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無一條硬化路,群眾收入渠道單一、只靠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低、各種問題突出。從那時起,我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我家有11口人,以前家裡主要靠種地為生,收入非常低,2014年時全家年人均收入僅為1343元。   因此,2014年村裡在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時,我家按照程序被納入貧困戶,在低保評議中也獲得了低保扶持。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晴山放異彩 隆地展新顏——晴隆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中央、省、州領導高度關心關注晴隆縣的脫貧攻堅,各級領導先後深入晴隆縣脫貧攻堅一線調研指導。省、州、縣三級聯動,助推晴隆脫貧攻堅工作,極大鼓舞了全縣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我深刻的記得2014年春節,那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次我沒錢買過年的年貨,是過得最寒酸的一個春節,這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也暗自下決心不能氣餒,一定要幹一番事業出來。  那年,我通過申請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立志要儘快脫掉貧困戶這頂帽子,我決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創業。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來脫貧丨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村民彭恩才
    我叫彭恩才,是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二組村民,現年70歲。家裡共有2口人,妻子舒翠梅現年67歲。由於膝下無子,女兒又早已出嫁,我與妻子成了村裡的老人戶。一直以來我們夫婦靠務農為生,能夠滿足日常吃飯穿衣的日常生活,但日子還是過得比較緊。通過精準識別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我在村裡一輩子幹活也算努力勤快,到老了卻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我跑去同村長了解貧困戶如何才能算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王正忠(左一)與第一書記黃小偉商討竹筍產品包裝由於妻子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我又長期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只能靠自己家中現有雜竹林、楠竹林、大竹林尋找致富之路。於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自家竹林中辛勤勞動,通過除草、鬆土、施肥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竹林的出筍率。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把我當「親戚」|長順縣付家院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王徽,是長順縣家院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3月18日,在縣委組織部門的選派下,我和丈夫毅然前往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以後,長順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總攻階段。我「狠心」將僅僅10個月大的女兒交給家中老人照顧,便來到了長順縣付家院村。付家院村龍家院組由我所包保,我一家一戶摸查走訪核對信息,邊核查邊登記,筆記本記滿了,每家的基本情況也基本掌握。大家也逐漸認可了我這個幫扶幹部「小王」,從開始的冷淡到後面偶爾開下小玩笑,村民們開始接納我這個新來的「親戚」。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奔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楊四斤
    我叫楊四斤,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2014年進入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兩個小孩下讀書,通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得到了太多的實惠。楊四斤家的房屋2016年,聽說有「特惠貸」扶貧貸款,我就想搞點養牛,8月份就得到了扶貧貸款,享受3年的政府貼息,這讓我有點資本來搞產業,得點錢來裝修房子。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全村轄下洋、岑利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247戶10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561人,截止2019年底,已脫貧115戶537人,未脫貧戶9戶2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26%。  「高洋村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侗族聚居村寨,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們的真情付出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劍河縣...
    我叫李秀花,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村民,現就讀於貴陽學院,今年大四。家中共5口人,我和弟弟李忠洪在學校讀書。幾前年,我父親李進忠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大腿受重傷導致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家中經濟來源全靠母親那微薄的務農收入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