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爸爸——抱——」 每一次,看著我那才一歲零三個月的兒子在視頻通話裡,要把手機翻過來找我的時候,我都禁不住有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包不住,要流下來。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為了駐村扶貧,我不能孝敬老人,不能抱一抱我的孩子。
我所駐的滄江鄉新寨村,是興義市邊遠、偏僻、落後的一個貧困村。全村下轄10個村民組,有村民574戶,247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61戶。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2018年3月,組織讓我來這個村駐村扶貧,擔任村的第一書記,我義無反顧地來了。 在村裡開展工作後,我才深刻地認識到,「駐村第一書記」,這不僅是一個稱呼,更是責任。 村裡的辦公條件不好,辦公設備老化,而且不夠用,工作施展不開,嚴重影響了工作的開展和推動。
要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必須「人強家什硬」,於是我充分發揮自己的人脈關係,拼著一張老臉,去與愛心企業協調,投入10多萬元無償為村裡裝修了辦公場所。與此同時,我又四處奔走,為村裡協調來了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並對村「兩委」幹部進行計算機的操作培訓,改善了村裡的辦公環境,增強了村幹部的工作能力,提高辦公效率,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村開展工作,我帶領村兩委幹部、駐村隊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農戶逐戶進行走訪,核實基本情況。
在掌握了全面情況後,我們召開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各村村民小組院壩會,為每戶貧困制定幫扶措施,一戶一策,分類實施,精準幫扶,確保戶戶有增收,穩定脫貧。 在工作中,我們針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就業、入股分紅等途徑增加收入;對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實施低保政策兜底,切實保障無勞動力和部分喪失勞動力群眾收入。
進村扶貧近三年時間,新寨村共實施板慄種植及品種改良8000餘畝,戶均增收3000元至4500元,2018年至2019年實施能繁母牛飼養114頭,戶均增收3000元,實施養殖商品豬157頭,戶均增收1600元。 兩年多來,我幫扶的村共實施危房改造24戶,「三改」16戶,整治跑風漏雨17戶。
與此同時,我們安排保潔員、護路員、消毒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49人,每人每月工資800餘元,並積極做好就業工作,全村返崗就業309人,外出務工136人,外出靈活就業333人,每月工資收入2500元—4000元。 在2019年年底,我們新寨村1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現如今,我們幫扶的村脫貧了,村民們的日子好過了,只是面對我那在山的那一邊的父母和我那年幼的孩子,我的心裡,是滿滿的愧疚! 人們常說,「忠孝不能兩全」,面對我的,一邊是父母和孩子,另一邊是貧困山區的鄉親,我沒得選,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我無怨無悔地工作著。我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讓已經脫貧了的父老鄉親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更幸福!
作者 石碩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