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希望村民過得更好更幸福|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

2021-01-09 天眼新聞

「爸——爸——爸爸——抱——」  每一次,看著我那才一歲零三個月的兒子在視頻通話裡,要把手機翻過來找我的時候,我都禁不住有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包不住,要流下來。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為了駐村扶貧,我不能孝敬老人,不能抱一抱我的孩子。

我所駐的滄江鄉新寨村,是興義市邊遠、偏僻、落後的一個貧困村。全村下轄10個村民組,有村民574戶,247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61戶。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2018年3月,組織讓我來這個村駐村扶貧,擔任村的第一書記,我義無反顧地來了。  在村裡開展工作後,我才深刻地認識到,「駐村第一書記」,這不僅是一個稱呼,更是責任。  村裡的辦公條件不好,辦公設備老化,而且不夠用,工作施展不開,嚴重影響了工作的開展和推動。

要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必須「人強家什硬」,於是我充分發揮自己的人脈關係,拼著一張老臉,去與愛心企業協調,投入10多萬元無償為村裡裝修了辦公場所。與此同時,我又四處奔走,為村裡協調來了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並對村「兩委」幹部進行計算機的操作培訓,改善了村裡的辦公環境,增強了村幹部的工作能力,提高辦公效率,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村開展工作,我帶領村兩委幹部、駐村隊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農戶逐戶進行走訪,核實基本情況。

在掌握了全面情況後,我們召開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各村村民小組院壩會,為每戶貧困制定幫扶措施,一戶一策,分類實施,精準幫扶,確保戶戶有增收,穩定脫貧。  在工作中,我們針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就業、入股分紅等途徑增加收入;對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實施低保政策兜底,切實保障無勞動力和部分喪失勞動力群眾收入。

進村扶貧近三年時間,新寨村共實施板慄種植及品種改良8000餘畝,戶均增收3000元至4500元,2018年至2019年實施能繁母牛飼養114頭,戶均增收3000元,實施養殖商品豬157頭,戶均增收1600元。  兩年多來,我幫扶的村共實施危房改造24戶,「三改」16戶,整治跑風漏雨17戶。

與此同時,我們安排保潔員、護路員、消毒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49人,每人每月工資800餘元,並積極做好就業工作,全村返崗就業309人,外出務工136人,外出靈活就業333人,每月工資收入2500元—4000元。  在2019年年底,我們新寨村1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現如今,我們幫扶的村脫貧了,村民們的日子好過了,只是面對我那在山的那一邊的父母和我那年幼的孩子,我的心裡,是滿滿的愧疚!  人們常說,「忠孝不能兩全」,面對我的,一邊是父母和孩子,另一邊是貧困山區的鄉親,我沒得選,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我無怨無悔地工作著。我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讓已經脫貧了的父老鄉親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更幸福!

作者 石碩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汪海:讓村民喝上水,再累也值|黃大江:開包子店有錢可掙
    讓村民喝上水,再累也值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工作隊隊員 汪海「海哥,你在哪點?我們寨子的水管爛了,好多天沒水了,麻煩你來看一下嘛。」3月18日,我在所駐的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下寨組調查外來人員情況時,我幫扶的貧困戶餘朝發打來電話說,他們未落峽組有11戶人家45口人的飲水管由於老化破裂,漏水,導致多天沒水,人畜飲水困難。接到餘朝發的電話後,叫他在家等我,我抄小路用了半個多小時就趕到了他家。來到餘朝發家,我沒有休息,當即就喊他一起走山路去查看老化、破裂的飲用水水管,查看供水水源點。
  • 「我的扶貧故事」幫低保戶申請成功兜底政策,開心快樂|興義市滄江...
    幫扶家庭的幸福合影2017年1月18日是我初到一個名叫滄江鄉的地方,它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一個偏遠的鄉鎮,距離興義有78公裡的距離。初來滄江,其實印象一點兒也不好,名為鄉鎮,還沒我家鄉的一個村子繁華。這裡人口稀疏,留守在家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老人和孩子,說得一口標準的布依話,當時的我,真的有點崩潰。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扶貧一線 兌現入黨誓言丨興義市豬場坪鎮田灣...
    田灣村場壩至石門坎通村通組道路長5.2公裡尚未修通,500餘村民出行難,群眾的呼聲特別強烈。但面對修路,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更多人擔心的是資金從哪裡來。面對各種聲音,我和村支兩委、駐村幹部一面做村民的工作,一面充分發揮後盾單位僑務部門聯繫廣泛的特點,通過積極協調、多方籌措湊夠了「修路錢」,2017年9月,這條通組道全線貫通硬化。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扛肩上 收穫放心上丨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幫扶...
    我叫龍後彬,是貴州黔東南州鎮遠縣稅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擔任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和網格人員,與單位同事共同奮鬥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路上。初到新寨村,我發現這個村山高、坡陡、路窄、人均耕地少,24個村民組、32個自然寨零散分布,發展條件並不好,關鍵是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很嚴重。怎麼辦?我陷入了思考,常常為此發愁。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親如一家人|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駐村隊員...
    我叫龍林,是貴定縣政協工作人員。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在兩年多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所見所聞、種種經歷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廣東興寧:永和鎮新寨村,產業扶貧與文化扶貧融合發展
    村民說:「當時的路十分髒亂,通過這兩年工作隊進村和黨委政府的帶領,我們這個村的路道建設得相當整潔,所以我們覺得十分舒服,我當時在廣州住,現在我都不肯出了,我覺得實在是在家裡住得比較舒服。」截至當前,天河區商務金融局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600多萬元,開展實施戶、村幫扶項目共34個,累計脫貧32戶88人。村民說:「扶貧政策讓我生活改變十分大,以前一個人十分辛苦(維持生計),現在基本上食用各方面十分豐富,家裡養了八條豬,還養了雞,種了果樹,十分感謝政府的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丨普定縣雞場坡鎮新寨...
    「我是農民,不懂現在這些種植,但是只要他們做好了,我們就會跟著他們幹。」普定縣雞場坡鎮新寨村村民老陳,在領到村公司的入股分紅後,對村支部和村公司豎起了大拇指。兩年前,老陳跟大部分村民一樣,不相信在家也能掙錢。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我得知此情況後立即驅車趕往他家,做王書麗的思想工作,我告訴她我讀書時的親身經歷,家庭貧寒,但是深信讀書改變命運,在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終於取得了成功,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我希望她也能夠繼續讀書,努力深造,將來回報父親的養育之恩,並讓她不要擔心學費的事,現在學校有各種教育資助和補貼,我也會幫其想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扶守初心|興義市衛生健康局駐則戎鎮硐山村...
    在認真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圍繞新一輪「四逐四準」對全村所有已脫貧戶及農戶進行遍訪排查,建立問題臺帳,旨在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低保兜底扶貧以及改善生活環境等有效措施努力鞏固脫貧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在幫扶中,我首先和該戶成員進行交流,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建立相關檔案資料,並經過反覆核對,確保第一手資料準確無誤。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不脫政策 幫扶一直在路上|記興義市泥凼鎮...
    我叫唐忠,2019年7月下沉到興義市泥凼鎮學校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前沿指揮所工作人員,也是學校村3戶12個貧困人口的結對幫扶人。我想既然來了,就要沉下身、安下心,實實在在為村民做些事,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好。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居民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一一梳理群眾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袁宗林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他家6口人中兩個有殘疾,一家人擠在兩間土房子裡,門板當床、幾個塑膠袋團在一塊當枕頭、被褥髒得看不清顏色。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然而,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我想簡單了。走訪建檔立卡朱德華、朱德實戶駐村以前,村裡的「爺爺」「奶奶」大都是笑眯眯的,叔伯們也溫和待人、遇事講道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
    我叫楊廣芳,是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工作隊長。者任村總人口1457戶6516人,貧困人口478戶1782人,2014年困發生率為27.34%;全村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工作壓力山大。全天24小時都要睜著眼睛,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過問,因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脫貧攻堅工作更如此。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更「駐心」 我把這裡當成家丨平塘縣平舟鎮樂...
    我叫楊春雷,是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平塘公司職工,現是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平舟鎮樂康村駐村幹部。自駐村以來,總是行色匆匆,每次到單位辦公樓總是急著要走,大家都知道,我忙著回到樂康村,我記掛著那裡的一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我的扶貧故事」任職期滿,我主動申請繼續駐村丨桐梓縣新站鎮捷陣...
    我叫宋傑,今年45歲,多彩貴州網行政中心綜合行政科科長。2017年10月,我到桐梓縣新站鎮捷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多的駐村工作,我早已把這裡當成我的家,把村民當成我的家人,用心、用情去幫助群眾辦好每一件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從單位到村裡,工作的對象變成了最基層的老百姓,我努力克服語言不通的障礙,一邊不斷給自己充電,努力學習脫貧攻堅及國家惠農政策的相關知識,一邊走家串戶熟悉並掌握全村的基本情況。  「兩洋村轄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101戶,4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