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幫低保戶申請成功兜底政策,開心快樂|興義市滄江...

2020-12-19 天眼新聞

從接手扶貧工作以來,我聽得最多的話語就是:「謝謝你,左老師!謝謝你,妹妹......」

幫扶家庭的幸福合影

2017年1月18日是我初到一個名叫滄江鄉的地方,它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一個偏遠的鄉鎮,距離興義有78公裡的距離。初來滄江,其實印象一點兒也不好,名為鄉鎮,還沒我家鄉的一個村子繁華。這裡人口稀疏,留守在家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老人和孩子,說得一口標準的布依話,當時的我,真的有點崩潰。

後來打電話給父親說了一些相關的情況,心裡有一些抱怨,但是父親的話,至今都還會在我耳邊響起,他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孩子,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想,那是不是像我們家鄉這種貧困落後的地方都沒有人來任教了,你想想,後果會是什麼樣的?還有哪些留守的孩子該何去何從?」我沉思了一會兒,沒說話,父親又和我說了他小時候的艱苦事跡(以前他從未提起),那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小時候的樣子,心酸了,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了下來。聽了父親的話,我成為興義市滄江鄉中心幼兒園這大家庭的一員。

給韋奶奶按摩疼痛的膝蓋

韋奶奶的每一次目送

在幼兒園當老師的幾年裡,我覺得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我得到了家長們的愛戴,受到了很大的尊敬,更幸福的是,我有一班很愛我的天使們。

2019年8月,接到上級領導的通知,事業單位的人員需要參與脫貧工作,我成為了一名脫貧扶貧工作者。我的幫扶對象都是易地扶貧搬遷戶,其中小米村未磨組的肖正才戶和小米村耐懷組的賀芝華兩戶是搬遷到興義市灑金街道辦南興社區,還有一家韋文雲家是搬遷到木賈街道辦。

給賀芝華叔叔講解賀爾龍就讀職中的資助問題

我幫扶的三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肖正才家,他家總共有8口人,三個70歲左右的老人,喪失勞動力且常年患病住院。還有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而這一切的重任,都落在了兒子肖心國以及兒媳阮顯敏身上。家裡老人經常生病住院,孩子也需要有人照顧,所以要經常請假,導致他們兩個人只能靈活務工,而務工地點時常不穩定,收入也不穩定,這無疑是使這個原本就困難的家庭又雪上加霜。經過走訪與了解,小米村唐開雲主任建議我可以給他家申請兜底政策。但第一次申請、第二次申請,都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沒辦理成功。

2020年9月中旬,肖正才老人在家不小心摔倒致使右手骨折,同一個月,他的妻子張向會老人也生病住院了,就在兩位老人都還未出院時,兒媳的父親軟光雲老人也住院了。從9月開始,肖心國務工時間減少了,阮顯敏則是直接上不了班,三個老人,三個醫院,要到處跑,更何況還有家裡的三個孩子。

為肖正才一家帶去愛心人士募捐的衣物鞋子

我作為他們家的幫扶人,只能儘自己一點綿薄之力去看望老人,給孩子們帶點衣服還有吃的。但是我知道,這些根本就解決不了他家的燃眉之急。還是要靠兜底政策!我再次查找了相關了資料,了解國家兜底政策的最低收入水平,再和肖正才家的人均收入進行對比。2020年10月23日這天,我終於準備好了各種需要的材料,趕緊電話給肖正才爺爺請他來興義。他要10月29日才上來,我準備工作日去灑金辦事處請領導核實批准肖正才家的低保,但是還沒到工作日,就接到家裡的電話,說母親頭暈嘔吐暈倒半夜送進城住院了。

一邊是生病的母親,一邊是我需要我幫助的農戶,還有一邊是我們班的幾十個孩子需要我,著急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父親知道後給我電話(因為父親的工作繁重,不能陪在母親身邊):「孩子,沒事兒,你回去吧,你媽媽會很快好起來的,我請大伯母去醫院先照顧她。」

仔細準備好的低保申請材料,請肖正才爺爺籤字按手印

這一次,我拿著自己準備好的材料去了肖正才家,在他家拿到了連心袋以及殘疾證、慢性病證以及2020年以來的住院證明等相關材料,我牽著肖正才爺爺來到了灑金辦事處。在2020年11月5日這一天,我成功地為肖正才戶申請到了兜底政策。社區居委會的謝主任對肖正才說:「這樣的幫扶人你要好好感謝人家,對你家那麼盡心盡力。」話還沒說完,我的眼淚就往下掉了。或許是因為太開心,因為終於成功了。

三位老人相繼出院後,帶水果和營養品去看望他們

總而言之,我很開心,也很幸福。在扶貧的道路中,我在農戶身上學習到了樂觀的心態、百折不撓的精神;在領導身上學習到了如何耐心地開展扶貧工作;在同事身上學習到了無私的奉獻精神。雖然扶貧是件很艱巨且辛苦的工作,卻也成就了我自己。就像我經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一樣,「經歷與年齡無關,但優秀與努力有關。」  我知道,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希望自己能夠在有限的生命內,做一個有愛心、善良、積極向上的人。更希望自己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 左麗娟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在幫扶中,我首先和該戶成員進行交流,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建立相關檔案資料,並經過反覆核對,確保第一手資料準確無誤。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不脫政策 幫扶一直在路上|記興義市泥凼鎮...
    我叫唐忠,2019年7月下沉到興義市泥凼鎮學校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前沿指揮所工作人員,也是學校村3戶12個貧困人口的結對幫扶人。我想既然來了,就要沉下身、安下心,實實在在為村民做些事,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好。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扶守初心|興義市衛生健康局駐則戎鎮硐山村...
    那天下著細雨,我冒雨沿著山路步行到其家中,耐心地向他們宣傳廚房改造後的好處,經過一番溝通交流後,其家同意對廚房進行改造,但是沒錢支付改造費用。為解決貧困群眾的現實困難,我立即答應用自己的錢墊付廚房改造資金,待廚房改造項目資金申請下來再還給我。「邵書記真是個好人啊,我家沒錢改造廚房,他便拿出自己的錢替我家進行了改造,現在廚房用起來既衛生又方便,真是謝謝邵書記了!」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我得知此情況後立即驅車趕往他家,做王書麗的思想工作,我告訴她我讀書時的親身經歷,家庭貧寒,但是深信讀書改變命運,在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終於取得了成功,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我希望她也能夠繼續讀書,努力深造,將來回報父親的養育之恩,並讓她不要擔心學費的事,現在學校有各種教育資助和補貼,我也會幫其想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找回生活的信心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
    2016年以來,我與唐德忠同志共同幫扶烏沙鎮普梯村長田組楊顯澤戶。  記得與同事唐德忠第一次走訪楊顯澤家時,他一人在家中烤火,看到有陌生人來訪,顯得有些侷促和緊張。  我們向他說明來意,了解一些基本信息,楊顯澤話很少,基本上是問一句答一句。
  • 「我的扶貧故事」希望村民過得更好更幸福|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
    「爸——爸——爸爸——抱——」  每一次,看著我那才一歲零三個月的兒子在視頻通話裡,要把手機翻過來找我的時候,我都禁不住有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包不住,要流下來。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
  • 「我的扶貧故事」忙碌的爸爸|興義市木賈辦乾溝村魯嘎組幫扶幹部陳霖
    我的爸爸是興義市東貢小學的一名老師,他的名字叫陳霖。在我的記憶中,爸爸很忙,尤其是最近兩年。記得有一次爸爸答應我周末帶我去萬峰林遊玩,我早就想去了,一想起萬峰林的蛋炒飯,口水都流出來了,我日思夜想,盼望著周末早一點到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在路上丨興義思源實驗學校教師李鳳昌
    我叫李鳳昌。2000年7月,師範畢業後成了一名鄉村教師,分配到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小學教書,在鄉村學校一呆就是17個春秋。就在這一年,何德祥成了我的扶貧幫扶對象。  何德祥是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貧困戶的日子好起來,我很自豪!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呂家偉,是一名小學教師,2018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調動到興義市烏沙鎮革裡村革裡學校任教,作為共產黨員的我自然而然加入到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我包保的一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住在興義市灑金安置區24棟3單元,家中有4口人,戶主王志宇和妻子肖支連均在市區打零工,兒子王明濤在市灑金小學讀四年級,女兒王明瑤在市五中讀高中二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記盧加英的求學之路
    我叫黃順飛,是興義市七舍鎮糯泥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2日,我在村委辦公室正忙著日常工作,其他村支兩委人員也在忙碌著,來辦事的村民絡繹不絕,雜亂的聲音中幾句對話讓我心頭一緊。一個年邁的老人緩慢的走過來把家裡的情況跟我說起來了,我才了解到,這個老人名叫盧樹元,是我們村的低保戶,雙腳患有風溼,沒有勞動能力,妻子患有癲癇,每月都需要不少的治療費用,膝下有兩個孩子,老大是男孩,在興義市第六中學讀高一,為了能讓盧加英就讀陽光書院,年邁的父親也想過去借錢,但是跑遍了親戚朋友仍然一分錢也沒有借到,最終只能選擇放棄女兒就讀陽光書院的機會,把錢省下來供即將高考的兒子。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齊海超的父親齊澤軍在參加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會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教育上,我們得到了教育生活補助和相關學費減免。扶貧幹部待我們如親人,經常上門幫助解決困難,每次到家總是噓寒問暖,還不忘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幫我爭取了貧困學生入學補助。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扶貧一線 兌現入黨誓言丨興義市豬場坪鎮田灣...
    2016年3月,我主動請纓到興義市豬場坪鎮田灣村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一幹就是五年。初到田灣村,面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的現狀。道路首先成為制約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的瓶頸。村支書在一次院壩會上對群眾的鼓勵,同樣也是我內心最真實的心聲。在脫貧攻堅一線,用行動寫下入黨的決心,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如今我已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聯合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入戶走訪動員、召開群眾會、代表會和村支「兩委」聯席會等,大力宣傳教育扶貧政策,鼓勵適齡兒童、青少年上學堂,還制定了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在全村營造向學向善的良好風氣。民生要點:醫療惠民,政策兜底,千方百計保民生   落實民生保障,確保脫貧攻堅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合作醫療,惠民政策保健康。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低保戶享受哪些政策?看完後明白了!
    低保戶有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之分,這個主要是由申請低保的人員戶口性質決定的,無論是城市低保還是農村低保,通過申請之後,都可以按季度領取到一定金額的低保金,這個低保金是用來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也是就滿足日常的吃、穿方面的一些生活需求,那麼低保戶除了按期領取的低保金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政策呢?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獲新生丨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
    我叫潘蘭英,是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2組村民,家庭人口4人。自2017年丈夫意外出事後,家庭勞動力只有我一個人,同時還要負擔三個孩子的讀書,家庭的重擔壓得我喘不過氣。村「兩委」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後,駐村幹部羅金霜特意跑到我家,動員我寫困難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叢山組有了新變化丨大方縣果瓦鄉隆裡村駐村幹部...
    我叫溫敏平,是大方縣果瓦鄉隆裡村駐村幹部。對於我的扶貧故事,我講述的是我與果瓦鄉隆裡村叢山組群眾的故事。隆裡村叢山組地處偏遠,基礎設施十分落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這裡交通的真實寫照。叢山組全組有住戶32戶,其中有8戶是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李鑫,是一名基層工作者,曾經在計生站、農服中心、綜治辦都工作過,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2017年3月調入烏沙鎮扶貧站,從哪一刻起,我就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名扶貧幹部,開啟了我的扶貧生涯。李鑫到貧困戶家中核實「3 1」明白欄作為扶貧站工作人員,在完成扶貧站日常工作的同時,還協助各大扶貧主體部門(住建、計衛、水利、教育等)逐戶認真排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確保精準識別,做到思路清晰,底數清,情況明,對查找出的問題,找準原因,因戶施策,補齊短板,推動「3+1」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各級部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