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2020-12-19 天眼新聞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

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

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我和群眾交心談心,擺明自己作為扶貧幹部的職責和立場,很快適應扶貧幹部的角色,擔起扶貧的職責,要求自己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我首先通過多次上門走訪,了解村內每家每戶的詳細信息,通過走訪拉近距離;多次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田坎會,向村民宣傳好政策、好聲音,從思想上扭轉發展觀念,激發發展內生動力;立足於村情實際,合理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動員農戶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宜當地氣候特點及地理環境的農業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我多次上門,多次走訪,多次組織村民開院壩會,與村民交心談心,我們從陌生到熟悉,到成為好朋友,再到無話不談,我也逐漸被他們認可。他們有什麼事情都會找我,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答應他們的事,我全部都盡力去辦。

我以真心換真心,換來老百姓殷切的一聲「黃書記」。

這是一種認可,也是我做好扶貧工作的動力源泉。

產業發展是扶貧的關鍵所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方能助力農戶增收致富。我下沉到村後,通過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多次入戶走訪,掌握民情民願,瞄準貧困癥結,發展產業助力增收。

奢基姑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經營主體,發展種植辣椒2750畝,同時依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規劃種植辣椒200畝、牧草100畝、紅花50畝、南瓜50畝、苦蕎200畝,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助力農戶增收。

奢基姑村共819戶304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3戶516人,今年我們奢基姑村剩餘貧困戶25戶83人已全部脫貧,現緊緊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為抓手,再次進村入戶,核對明白欄、明示牌、連心袋信息,督促農戶打掃好衛生,確保高質量、成色足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大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宣傳力度,建立健全評比制度,創新實行「積分超市」獎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積極性,以一戶帶十戶,十戶帶百戶,全面推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原來有部分群眾環境衛生習慣不好,家裡雜物多、擺放亂,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幫著掃、帶著掃、發動他們掃,從「不動到半自動再到積極主動」,轉變思想觀念,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現在我們村的變化很大,水泥路通了,水也通了,還發展了辣椒產業,讓出不去打工的人在家門口就能夠掙錢,發家致富。村裡經常來宣傳環境衛生,每天把環境打掃得乾乾淨淨,衛生變得越來越好,鄉村變得越來越美。」奢基姑村村民羅勇說。

扶真貧、真扶貧,在幫扶工作中,我始終以最嚴謹的工作態度,最紮實的工作方法,團結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齊心協力,全力鞏固脫貧成效。

來到奢基姑村一年多,和老百姓一起謀發展,看著他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笑容變多了,再苦再累我都是值得的。今後,我們將鞏固脫貧成效,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探索更適合奢基姑村發展的致富之路。

威寧融媒記者  唐愛梅  羅紗

編輯 ▏焦彩鳳  責編 ▏陳美群 編審 ▏趙   峰監 制:葉啟偉總監製:周 璐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二寶媽」丨六枝特區文聯幹部張仕慧
    我叫張仕慧,六枝特區文聯幹部。2018年6月初由六枝特區黨委宣傳部派駐巖腳鎮草原村駐村扶貧。  我的幫扶戶陳學江的妻子郭琴身體不好,關節炎經常復發,隔三岔五住院,並經常服用激素類的鎮痛藥物。我上門走訪了解情況後,勸說郭琴生病後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並對她進行醫療扶貧政策宣傳,讓她享受國家的醫療扶貧政策和高額報銷。我吿誡郭琴,大劑量服用激素類藥物對身體有危害,比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發胖、骨質疏鬆、高血壓等諸多症狀。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講扶貧故事」扶貧政策「照亮」裡進掌
    入戶走訪的一個多月,雖然又苦又累,但趙亮從未抱怨過。經過認真細緻的走訪,趙亮了解到,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119人;村裡經濟結構單一,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為輔。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由種植業、林業、採摘中藥材和外出務工等構成,收入的 80%來源於種植糧食、核桃、採摘中藥材的收益。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第一書記是駐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工作繁雜,而我慶幸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有兩個好隊員扶持相助。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只有同志般的互相理解和為完成工作的同心協力。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時繁重的任務。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戰友們身上的好品質,讓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在心中湧動了許久,只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幫扶工作不僅僅只是帶領整理房間、美化家居,幫助補齊生活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宣傳惠民政策。
  • 珠醫著力產業扶貧 立體增強茂坡村「造血」能力
    產業基地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珠海市人民醫院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為進一步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揮村「兩委」在產業扶貧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村『兩委』領辦、村『兩委』主管、集體與貧困群眾雙贏」的要求,著力打造綜合性扶貧產業基地,既激發了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動力,又達到了增收的目的。致富帶有人鍾勇飛充分運用靈活的商業觸覺和創新的運營手段,目前扶貧產業基地發展蒸蒸日上,產業收益也節節攀升,鄉親們都打趣的稱其為「泥鰍書記」,只要有一點賺錢的機會,他馬上就能「鑽進去」把握機遇,只為了能讓貧困戶多增收一些。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我出生在毛尖鎮富溪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裡6口人,父母都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多苦多累都覺得是甜的日子都還有盼頭。可2016年父親意外離世,那時我還在省外就讀大三,3個弟弟妹妹都還在讀初、高中,生活的重擔一下都壓在了我母親身上。她從此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掙夠我和弟妹的生活費和學費。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摩託車上的扶貧幹部丨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扶貧...
    記得第一次去我的結對幫扶對象,慶灣組貧困戶馮仕軍家裡時,我騎了兩個小時的摩託車,幾十公裡的山路歷經顛波曲折。九月秋風卷,沙塵瀰漫,到馮仕軍家時,我活似一個從土裡鑽出的泥人。我是貴州省興仁市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我被安排到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駐村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郝磊:為村民辦實事再苦再累都值得
    於是,我與駐村工作組成員用了兩個月時間,走訪完全村136戶貧困戶。為便於區分貧困戶貧困程度及具體位置,我還手繪了一張貧困戶分布圖。2018年以前,村裡沒有一盞路燈,村民夜間出行十分不便。我便與上級部門對接,落實路燈安裝工作,現在440盞路燈已經全部安裝完畢。四村村古茶樹資源豐富,但因缺乏養護,20棵千年古茶樹出現翻根情況。我得知後多番對接協調,申請了10萬元古茶樹維護資金,對古茶樹進行養護。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必扶智 阻斷貧困代際——記洮南市...
    「太好了,我家孩子的假期作業我都並不知道怎麼輔導呢。」「要不然我正為孩子補課的事兒發愁呢。」「過幾天我妹妹家孩子也來新立村,能參加麼?」「給孩子補課是好事兒!」「謝謝他們,明天我就把孩子送去。」這個故事要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始說起。洮南市那金鎮新立村坐落在洮南市的西北邊陲,距離洮南市內90餘公裡。這裡有昂岱山,這裡有那金河,這裡還有一支年輕的隊伍——洮南市人民法院派駐的駐村扶貧工作。賀群,新立村第一書記,29歲,洮南市人民法院審判員。張效遷,新立村駐村工作隊員,23歲,洮南市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 「扶貧故事繪」蒙城縣許疃鎮:貧困戶「華麗變身」扶貧小組長
    把這些扶貧資料還放在袋子裡,別弄丟了,家裡都收拾乾淨了,要保持好,東西別亂放……」2020年8月13日,蒙城縣許疃鎮東湖村扶貧小組長郭霜霜,在貧困戶郭文龍家裡走訪時說。離開時,郭霜霜還不忘給郭文龍打掃衛生、鋪床疊被、查看住房。郭霜霜是許疃鎮東湖村大郭莊2017年脫貧的貧困戶,家庭總人口7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三地扶貧人 一生扶貧情|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人民...
    按照區委的統一部署,我作為副書記必須分管脫貧攻堅工作,由此,我從高坪脫貧攻堅基礎建設「工兵」,變成了協調統籌的「參謀員」。2018年年底,為推進高原村出列,對扶貧業務還不是特別熟悉的我,經過幾個月不斷的摸索,總結出——只有經風雨、見世面,當過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才能磨出真功夫、練出真本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幸福就是我的快樂丨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
    「洋化村不脫貧,我決不回遵義。」2016年3月,我剛來到洋化村便立下脫貧誓言。我叫鄧欣,是交行貴州省分行駐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扶貧幹部。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我了解到洋化村缺乏產業支撐,集體經濟空白,發展產業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在專家的指導意見下,2017年5月,我引進黃金檸檬,為實現村民跑出致富「加速度」,採取「集體經濟+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在洋化村建起150畝黃金檸檬種植基地,吸納65貧困戶參與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輸血扶貧不可取 造血扶貧可持續丨正安縣桴焉鎮...
    2020年6月,市委組織部選派我到正安縣桴焉鎮桃子坪村擔任掛村第一書記。初到桃子坪村,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積極召集村組幹部開了一個簡單的情況介紹會,從精準扶貧、黨建、集體經濟、鄉村治理、綜治信訪等各個方面聽取大家的看法,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五年來的發展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三子」連心扶貧路丨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前沿...
    截至2020年12月11日錦屏縣脫貧攻堅「迎國檢」結束,我參與駐村扶貧工作已有1124天。回望駐村往事,一陣陣「幸福甜」和「成就感」湧上心頭。  這是我駐村扶貧3年來的一份「成績單」。我叫龍運行,是錦屏縣政協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受組織委派到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