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紅棗的故事》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mp3
08:38來自中國科協
【女聲】: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屬黃土高坡丘陵地帶,這裡山高溝深土質瘠薄、久旱,很難養育當地一方人,唯獨生長的紅棗樹鬱鬱蔥蔥果實纍纍,因棗樹特別抗旱,被當地人稱為「鐵桿莊稼」和保命樹。饑荒年代,以棗代糧、以棗充飢成了人們救命的唯一稻草。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一把小米一把紅棗的支援紅軍,「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親人嘗一嘗…」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劉平貴,現任臨縣縣政府調研員,曾任臨縣副縣長,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科協的扶貧工作。
【男聲】:
劉平貴介紹,解放前,臨縣紅棗發展面積6萬餘畝,在缺乏科學種植管理下其效益微乎其微。自1985年起中國科協扶貧團開始幫扶臨縣,下基層、訪民意、走市場、做調研,因地制宜科學施策,號召在全縣沿黃河一帶大力發展紅棗種植面積。短短十餘年間,臨縣西部達到棗樹全覆蓋,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嚴重問題。自此,紅棗成為臨縣棗區人民的一大支柱產業,棗農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臨縣也曾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獲得了「全國紅棗產業龍頭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稱號。
近年來,由於全國紅棗市場疲軟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臨縣紅棗種植效益下降,依靠紅棗致富的產業出現返貧問題。如何拯救紅棗產業?為此,中國科協扶貧團充分調研、精準施策,在臨縣建立首個紅棗院士工作站,找出紅棗產業提質增效的出路所在。
【女聲】:
劉平貴表示,2015年臨縣紅棗獲得大豐收,但同時也遇到有史以來紅棗難賣的大問題。中國科協扶貧團認真研究分析問題,於2016年牽頭組織呂梁市政府相關人員、河北農業大學紅棗專家劉孟軍等召開研討會,確定引進市場需求大、適合臨縣氣候的早熟鮮食品種月光、六月鮮等,並在臨縣推廣。在金果樹紅棗研究所建有該鮮食紅棗品種示範園及採穗圃,與金果樹紅棗研究所一併探索解決臨縣賣棗難的科學方法,解決效益低的紅棗種植問題。當地還採用調整紅棗品種種植結構這一科學辦法解決難題,利用金果樹紅棗研究所試驗的新品種、新技術,並與河北農業大學三方協作,利用現有木棗高接換優,走一條特色的即以發展鮮食紅棗為突破的新興紅棗產業,助力棗農增產增收,達到產業精準幫扶。
【男聲】:
2020年,由中國科協牽頭,當地與臨縣新型職業農民、紅棗種植能手、紅棗致富帶頭人劉衛軍組織技術專業隊,率先在臨縣石白頭鄉北寨村和高家咀村,利用現有棗樹高接換優改良紅棗鮮食品種六月鮮、月光等共計500餘畝。為了讓工作推行順利,中國科協聘請河北農大劉孟軍教授與棗農面對面科學培訓,在劉教授的引導下,棗農由當初的棗園荒廢、放棄管理,不接受、不認可,變得爭先恐後的對棗樹進行高接換優。
除了種棗樹,優化品種,在中國科協扶貧團引領下,當地也開始大力發展棗園養蜂產業。臨縣現有紅棗林82萬餘畝,不光產棗子,也是一個很大的蜜源生產基地。在二十世紀蜂蜜養殖處於空白的狀態下,中國科協扶貧團打出了在臨縣大搞蜂蜜養殖的第一槍。為解決養蜂技術問題,他們多次請專家來臨縣培訓指導,引進黑蜂新品種大力繁殖,使養蜂業成為新的致富產業,目前發展臨縣本土人養蜂200多戶,其中60餘貧困戶從事養蜂行業,帶動河北、河南、浙江等外省蜂農來臨縣放養,目前全縣可年產優質棗花蜜5千多噸。養蜂戶逐年增多,同時引導棗農樹下養鵝養雞來增加收入。充分發揮合作組織作用,引導各合作組織和協會,走科研院校+企業+協會+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女聲】:
全世界98%的紅棗產自中國,而臨縣又是全國紅棗生產大縣,這裡山高溝深、晝夜溫差大且遠離城市,無汙染,是生產有機紅棗的自然優勢和最佳基地。中國科協扶貧團科學決策、設計綜合方案,引導棗農在生產中使用生物菌肥料,採用太陽能燈光物理殺蟲等一整套技術,探索出生產有機紅棗的新方法。2005年,臨縣率先獲得3萬畝有機紅棗的認證。2015年臨縣本地普通紅棗價格低到無人採收,而臨縣青兆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有機紅棗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銷售到臺灣,臺灣轉手以每公斤32元的價格出口到歐美國家。可見有機紅棗產品在全世界的發展空間很大,很有潛力。特別是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臨歌棗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紅棗白酒,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現已出口到海外市場。
【男聲】:
劉平貴說,回顧中國科協扶貧團在臨縣扶貧的35年工作,首先給人們留下的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扶貧的工作日程中,每個人沒有星期天也沒有節假日,有的自駕私家車用於工作下鄉,高山溝深,道路曲窄,曾幾次險掉進深溝。多年來扶貧隊員輪換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中國科協甘於奉獻的為民初心,這種精神不斷傳承。同時,科學決策、產業扶貧的理念也為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為臨縣紅棗產業走出困境,從紅棗品種良種化,管理有機化,加工精細化,產品品牌化,營銷電商化,引領著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協以習近平同志精準扶貧思想為遵循,以扶志扶智為重點,用科學技術助力精準扶貧,推動臨縣紅棗健康穩步前進、棗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助力臨縣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功不可沒。對此,臨縣棗區人民十分感謝中國科協對臨縣的幫扶與引領。
【誦讀】:炙舞 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