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騎摩託在上坡下坡的路上時,我們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壓著千斤重擔。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
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在幫扶中,我首先和該戶成員進行交流,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建立相關檔案資料,並經過反覆核對,確保第一手資料準確無誤。
向貧困戶宣傳國家政策
張建品戶,家住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六組,其父母在外打工,有個妹妹在省外讀職校。當時的情況,房屋漏水,夫妻倆和四個女兒在烏沙鎮上租房子住。
通過走訪,我們了解到,該戶常年在外務工,沒有種莊稼,地裡都放荒了,房屋有漏水的現象,我們將這一情況上報政府,很快得到了改善。2018年,有政策後我們又幫助申請對該戶的廁所、廚房進行改建。每一次走訪,我們都向其宣傳國家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2018年,張建品妻子蔡松仙由於在家待業,我們介紹蔡松仙到烏沙鎮第一幼兒園做零工,解決蔡松仙的務工問題。
幫助張建品家修補漏水房頂
根據國家相關扶貧政策,2018年為該戶爭取兩批入股分紅,入股黔農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能分紅500多元。今年又幫其爭取產業扶貧專項資金入股興義市精準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每年能分工500多元。經過多年的打工,該戶手裡有些積蓄,決定今年新修住房,我們幫助其申請兩個公崗(護水員和護林員),每月有1000多元工資。
經過幾年的幫扶,貧困戶思想轉變了,也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該享受的扶貧政策也享受了,該知曉的扶貧政策也知曉了,2018年得以順利脫貧。「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這些年來幫助我們的老師!」這是他發自內心的感激。
張建品家廚房
憶起扶貧工作,從一開始,其中的點點滴滴便如蒼穹下的繁星,閃爍奪目。種種經歷,所見所聞,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回憶過往,我能看到的不僅是貧苦大眾辛勞的背影,感激的淚光,顫抖的雙手,也有我的感動和敬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