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國富民強黨有情丨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謝道韞,是務川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村民,成長在一個五口之家。我的脫貧故事,要從考入大學說起,這是一個充滿了愛和鼓勵的故事。

人生有三喜,我家第一喜就是「金榜題名時」。2015年秋,我有幸考入中南大學,收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刻,滿心歡喜,對外面的世界、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好奇和期待,父母臉上也是藏不住的喜悅。但喜悅之餘,我們三姊妹上學所需的高昂費用,加上母親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還要吃藥,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幸得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們上學不愁、生病無憂。

還記得當時,父親想著怎麼多籌點錢,媽媽也不敢閒著,用了兩年時間秀好的兩幅十字繡,十字繡尺寸大、針腳好,繡品很美,想著賣了可以補貼學費和生活費。可是在廣場擺攤沒一會兒,有一個穿著制服的叔叔上前來,跟爸媽說國家現在有很好的扶貧政策,孩子上學有困難可以尋求政府的幫忙。

後來,在村居和鎮政府幫助下,我們家加入精準扶貧系統,正式建檔立卡,政府還安排了專門幫扶我們家的幫扶幹部,以便在我們家遇到困難時及時知曉和提供幫助,還有及時傳遞具體的扶貧政策、就業信息等。

國家提供的精準扶貧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讓我和弟弟妹妹上學無憂,鎮政府給父親提供的公益性崗位也減輕了父親身上的壓力,母親的高血壓也因有幫扶醫生定期上門檢查身體,沒了後顧之憂。學校也有貧困助學政策,學生可以通過在學校申請一定的貧困助學金或申請勤工儉學崗位來減輕家裡的壓力。

印象中每次放假回家,與家人圍坐嘮嗑,父親總會說「共產黨真的好,為老百姓做實事,對我們家有大恩情。」還說著這幾年來國家脫貧政策和幫扶幹部給家裡帶來的幫助,讓我們時刻記得他們的恩情,做人做事緊跟黨走,以後有能力了,要多做好事、多做貢獻,報答黨和國家。

2020年,我家正式脫貧了,吃穿不愁,還住進了安全舒適的安置房,出行也很便利。父親身體健康,母親身體好了許多,家庭穩定收入多了一些,我畢業了在政府邊實習邊考試,二妹也上了大學,弟弟升入初中學習。

回想這幾年,家裡各方面一步步變得更好,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離不開的好政策,感謝幫扶幹部的幫助和鼓勵。國富民強黨有情,生於此間乃我幸,感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段嵐茜

編審 楊儀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貴州農信結對幫扶書寫「務川樣板」
    按照中央「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重要指示精神,貴州農信社制定《貴州省農村信用社結對幫扶務川自治縣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實施方案(2020—2022年)》,投入新一輪戰鬥,助力務川提升脫貧攻堅成色,實現同步小康目標。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楊球在登記臺帳我家有七口人,我是家裡的老大,家中還有妹妹、弟弟、爺爺、奶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我們這個家。2008年,受住房後山山體滑坡威脅,爸爸到親戚家中東拼西湊勉強修建了安全住房。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因家中負債、上學負擔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我的扶貧故事」參加脫貧攻堅戰,是我最幸福的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
    我叫譚榮高,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再過7個月我就要退休了。2018年5月,我到三都縣中和鎮拉佑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我主要包保馬聯二組16戶的貧困戶。 進村工作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調查走訪,我所包保的16戶貧困戶生活較為困難。
  • ...自治縣教育局關於印發《務川自治縣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
    各鄉鎮(街道)中心完小、中學,縣直各校,已審批的民辦學校: 《務川自治縣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工作方案》經縣人民政府審批同意,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務川自治縣教育局 2019年7月10日
  • 「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駐村3年多來,我走訪了了全村7個村民組511戶,走訪最多的每戶達50餘次,最少的也是兩次以上。我月平均駐村22天,先後做民情日記4本,會議記錄10本,撰寫請示報告、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心得體會、經驗交流、信息簡報等各種文字材料130餘篇20多萬字,參與或組織召開群眾會開展政策宣講培訓50餘場次。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的「牛司令」丨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
    我叫吳翠蓮,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大地壩組村民。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老公在去勞作的路上,因三輪車失控發生車禍去世。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我的孩子上學也獲得了學費的減免,也得到了近3000元的教育資助,極大地減輕了我的壓力。同時,政府還為我家安裝了淨水器,我和孩子也喝上了乾淨放心水。加上之前享受到的危房改造政策,現在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經與丈夫商量,他外出務工,我在家耕地並照料孩子,漸漸地,生活有了一定起色。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我們一家人的日子步入正軌時,我的丈夫突然患病,並於2016年撒手人寰,一時間,我們這個家庭又再次陷入困境。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村在哪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我積極引導群眾養殖能繁母牛,種植烤菸、辣椒、大蒜等以及外出務工,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確保戶戶有產業項目。楊昌雷(左一)與貧困戶討論發展方向我知道,只有建強基層黨組織,才能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到任以來,我多次指導村黨支部通過召開支部會議研究黨建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 巾幗脫貧故事丨隴忠麗:在和平社區譜寫「脫貧之歌」
    初冬時節,走進畢節市赫章縣達依鄉和平社區,房屋錯落有致,街道乾淨整潔,村民們閒庭信步、怡然自得。與幾年前相比,如今的和平社區面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與社區第一書記隴忠麗有著莫大的聯繫。時光倒回到2019年,帶著一腔熱忱,隴忠麗從縣婦聯來到了和平社區,成為這裡的第一書記。「當時我來之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村民都富起來。」為了這個目標,隴忠麗琢磨了不少辦法。村支兩委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從第一天來到和平社區,隴忠麗便關注了解社區的黨組織建設。經過了解,她發現社區裡黨員老齡化嚴重、凝聚力低。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鐵肩戰脫貧 柔情潤民心丨松桃自治縣頭京村指揮長...
    我叫冉群芳,是松桃苗族自治縣孟溪鎮頭京村脫貧攻堅指揮長。  頭京村位於孟溪鎮東南部,距鎮所在地14公裡,全村193戶888人,8個村民組,13名黨員,其中建檔立卡戶34戶134人。是孟溪鎮非貧困村之一。  2017年5月,因頭京村村級基層黨組織生變,我「臨危受命」,擔任村支書。
  • ...成不必有我 奮鬥必定有我|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第一書記張文波
    我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法警大隊大隊長,2004年12月參加工作,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8年主動要求到中寨鎮大坪村參與扶貧工作,2020年2月擔任該村第一書記。從踏上大坪村第一天開始,我始終沒有忘記一名司法警察吃苦在前,敢打硬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從駐村以來,基本上是天天在村裡,為全面打贏大坪村的脫貧攻堅而努力奮鬥在第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電」亮山鄉脫貧路丨鳳岡縣蜂巖鎮龍井社區駐村...
    我叫羅文武,是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駐村幹部。我是農民的兒子,能幫助村民們多做點脫貧致富的事兒,是我一生的榮幸。扶貧幹部羅文武和胡玉林與村民共勞動「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龍井社區基礎設施薄弱,村級公路暢通率較低,無主導產業,農產品主要以水稻、玉米和辣椒等傳統農業為主。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奔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楊四斤
    我叫楊四斤,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2014年進入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兩個小孩下讀書,通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得到了太多的實惠。楊四斤家的房屋2016年,聽說有「特惠貸」扶貧貸款,我就想搞點養牛,8月份就得到了扶貧貸款,享受3年的政府貼息,這讓我有點資本來搞產業,得點錢來裝修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養蜂人丨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村民楊甫玉
    我叫楊甫玉,是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人,這些年,趕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我成功脫了貧。我成婚後,與妻子和嶽父嶽母生活。2014年,因嶽父有三級聽力殘疾,嶽母有一級視力殘疾,且長期患慢性病,兩子女均還年幼,我的妻子就一直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的重擔落在我一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