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
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向東正在菌包廠上班
「小安,物資到了,請安排工人出入庫。」走進菌包廠,森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華便走過來交代工作。
我坐在辦公室電腦前,一邊梳理了一下當天的工作安排,一邊等工人來領生產菌棒所需要的木屑、石膏、藥品、石灰、麥麩等物資。中午回家吃了熱騰騰的飯菜後,我回廠裡繼續準備要用的物資……
馬腦村年輕人正在菌包廠務工
以前,由於村裡沒有產業支撐,每年過完春節,我和當地許多青壯年一樣,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而像我父親一樣年齡大了的剩餘勞動力,只能留在村裡靠種地勉強維生。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歲月裡,我們一家6口人一直擠在透風漏雨的老木屋裡。
2018年,搭乘易地扶貧搬遷的快車,我們一家搬遷至沿河自治縣官舟集鎮安置點,一步住進了好房子。
向東一家居住的官舟集鎮移民安置點和舟社區
今年,沿河把食用菌列入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四大重點產業之一,馬腦村也建起了黑木耳基地智能農場。我們商量後,把家裡2.8畝土地也流轉進來發展黑木耳產業,我和父親還成為村裡智能農場裡的固定工人。
此前,我在廣東打工有庫管方面的工作經驗,今年年初,我便順利應聘上村裡菌包廠的庫管員崗位,每月還有4000多元工資,加上每年1960元的土地租金和父親每月收入2700元,我們父子倆在黑木耳基地務工純收入就有近9000元。就業增收後,幸福生活也有了保障。
「種玉米、紅薯,都不如發展黑木耳有搞頭。在家門口上班,能照顧老人妻兒,比在外面強多了。」現在,菌包廠百分之九十的工人都是村裡的年輕人,我們每天都笑呵呵的,老父親說,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如今總算熬出頭了。
沿河官舟鎮食用菌基地裡群眾正忙著運送菌菇棒
八月份,我們村的黑木耳就有幾十噸銷往歐洲;九月份,已與海底撈、百盛等大型商超形成初步合作意向……自智能菌棒加工廠建成以來,帶動了周邊村104名群眾務工,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就佔了70%。
如今,我們一家人住上搬遷新房,收入穩定,生了二孩……件件喜事令我倍感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施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