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沿河自治縣板場鎮洋溪村食用菌大棚裡,正在採摘香菇的村民安銀嬋,看著眼前如「錢串子」一樣的香菇感嘆:「過去種一大坡地,收入也當不了採一天香菇掙錢!」
53多歲的安銀嬋,一直是村裡最勤快的村民。10多年來其丈夫去世後,他依靠家裡一畝半分地,硬把3個孩子拉扯長大,養育成人。
都說勤勞能致富,面對僅有的1.5畝貧瘠土地,種植玉米和紅薯等傳統農作物,雖然解決了溫飽,安銀嬋卻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吃盡苦頭,受盡貧困。
「若不結合市場發展高效產業,群眾增收就沒有持續穩定的保障,脫貧無從說起,小康更難上加難。」洋溪村駐村第一書記戴鵬科對此感受深刻。
為此,今年戴鵬科與駐村工作隊把重點瞄準產業,抓住銅仁市「9+2」幫扶沿河產業發展機遇,在碧江區的鼎力支持下,將72畝低效耕地盤活,建成30個大棚,擺上了20萬菌棒。
「30個大棚種植20萬棒食用菌,一季就15萬元的純利潤,過去全村人種一年地也未必有這麼多利潤。」戴鵬科自信地說,而且產業發展,帶動在家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保障。
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的安銀嬋,搖身一變成為村裡的「產業工人」之一,月薪近2000元。據介紹,目前該村還打算修建香菇烤房,進一步增加產品價值。
沿河是武陵山區腹地最具代表性的貧困縣,境內數千座山頭連綿起伏。居住於高山與深谷間的土家人,世世代代嘆息著貧困的命運與生活的無奈。
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沿河的幹部群眾逐漸理清思路並達成共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驅逐盤踞千年的貧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治本之策。
舉目皆山,那就念「山字經」。沿河結合山高坡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不斷做大做強茶葉、空心李、白山羊、中藥材特色產業,同時又集中力量、集中要素,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因地制宜發展辣椒、食用菌、生豬、生態雞等產業。
今年以來,該縣統籌安排資金4.20億元投入農村產業革命,成立9個以縣級領導主抓的產業專班、388個「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農技專家346名覆蓋22個鄉鎮(街道),採取「縣級領導+鄉鎮幹部+技術隊伍+經營主體」工作機制推進產業發展。
洋溪村只是沿河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該縣已在12個鄉鎮(街道)25個村共計發展1700萬棒黑木耳,並在沿河官舟鎮馬腦村新建日產6萬棒智能化菌包加工廠1個和食用菌(黑木耳)示範基地107畝。
此外,該村還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引進訂單辣椒種植項目,採取籤約企業提供育苗、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辣椒。
據介紹,沿河全縣有22個鄉鎮(街道)353個村種植辣椒近6萬畝,產量1萬餘噸,純收入預計達6000多萬元,聯結貧困戶1.9萬多戶8萬餘人,直接用工5.5萬餘人。
除了種植業快速發展,生豬、生態雞等養殖業也競相發展。今年該縣財政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生豬產業發展,在全縣各地建成生豬代養場43個,今年預計出欄肉豬6萬頭,成功帶動3852戶15400人增收脫貧。
「金豬」助民增收,「金雞」也不甘示弱。沿河財政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2500多萬元,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12個鄉鎮(街道)22個行政村建設生態雞養殖圈舍71棟,預計今年出欄60萬羽。
據統計,生態雞產業共覆蓋貧困戶1034戶3621人,可帶動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而且還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1人就業增收。
產業增收群眾笑。今年沿河僅辣椒、食用菌、生豬代養、生態雞代養等短平快扶貧產業,便有效帶動11萬餘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不僅為整縣出列打下堅實基礎,更為鄉村振興鋪平了道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瀚澤 施平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