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產業造血拔窮根 青山生金農民笑

2020-12-20 天眼新聞

12月5日,沿河自治縣板場鎮洋溪村食用菌大棚裡,正在採摘香菇的村民安銀嬋,看著眼前如「錢串子」一樣的香菇感嘆:「過去種一大坡地,收入也當不了採一天香菇掙錢!」

53多歲的安銀嬋,一直是村裡最勤快的村民。10多年來其丈夫去世後,他依靠家裡一畝半分地,硬把3個孩子拉扯長大,養育成人。

都說勤勞能致富,面對僅有的1.5畝貧瘠土地,種植玉米和紅薯等傳統農作物,雖然解決了溫飽,安銀嬋卻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吃盡苦頭,受盡貧困。

「若不結合市場發展高效產業,群眾增收就沒有持續穩定的保障,脫貧無從說起,小康更難上加難。」洋溪村駐村第一書記戴鵬科對此感受深刻。

為此,今年戴鵬科與駐村工作隊把重點瞄準產業,抓住銅仁市「9+2」幫扶沿河產業發展機遇,在碧江區的鼎力支持下,將72畝低效耕地盤活,建成30個大棚,擺上了20萬菌棒。

「30個大棚種植20萬棒食用菌,一季就15萬元的純利潤,過去全村人種一年地也未必有這麼多利潤。」戴鵬科自信地說,而且產業發展,帶動在家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保障。

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的安銀嬋,搖身一變成為村裡的「產業工人」之一,月薪近2000元。據介紹,目前該村還打算修建香菇烤房,進一步增加產品價值。

沿河是武陵山區腹地最具代表性的貧困縣,境內數千座山頭連綿起伏。居住於高山與深谷間的土家人,世世代代嘆息著貧困的命運與生活的無奈。

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沿河的幹部群眾逐漸理清思路並達成共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驅逐盤踞千年的貧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治本之策。

舉目皆山,那就念「山字經」。沿河結合山高坡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不斷做大做強茶葉、空心李、白山羊、中藥材特色產業,同時又集中力量、集中要素,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因地制宜發展辣椒、食用菌、生豬、生態雞等產業。

今年以來,該縣統籌安排資金4.20億元投入農村產業革命,成立9個以縣級領導主抓的產業專班、388個「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農技專家346名覆蓋22個鄉鎮(街道),採取「縣級領導+鄉鎮幹部+技術隊伍+經營主體」工作機制推進產業發展。

洋溪村只是沿河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該縣已在12個鄉鎮(街道)25個村共計發展1700萬棒黑木耳,並在沿河官舟鎮馬腦村新建日產6萬棒智能化菌包加工廠1個和食用菌(黑木耳)示範基地107畝。

此外,該村還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引進訂單辣椒種植項目,採取籤約企業提供育苗、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辣椒。

據介紹,沿河全縣有22個鄉鎮(街道)353個村種植辣椒近6萬畝,產量1萬餘噸,純收入預計達6000多萬元,聯結貧困戶1.9萬多戶8萬餘人,直接用工5.5萬餘人。

除了種植業快速發展,生豬、生態雞等養殖業也競相發展。今年該縣財政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生豬產業發展,在全縣各地建成生豬代養場43個,今年預計出欄肉豬6萬頭,成功帶動3852戶15400人增收脫貧。

「金豬」助民增收,「金雞」也不甘示弱。沿河財政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2500多萬元,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12個鄉鎮(街道)22個行政村建設生態雞養殖圈舍71棟,預計今年出欄60萬羽。

據統計,生態雞產業共覆蓋貧困戶1034戶3621人,可帶動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而且還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1人就業增收。

產業增收群眾笑。今年沿河僅辣椒、食用菌、生豬代養、生態雞代養等短平快扶貧產業,便有效帶動11萬餘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不僅為整縣出列打下堅實基礎,更為鄉村振興鋪平了道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瀚澤 施平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

相關焦點

  • 火了產業甜了日子——國開行貴州省分行「造血」式扶貧助力拔窮根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而產業不旺,則是貧之根,困之源。為助貴州拔窮根,國開行貴州省分行多年來以培育產業為抓手,持續創新機制、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壯大貴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紮實推動把綠水青山建設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
  • 湖北大別山區產業扶貧觀察: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題: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觀察新華社記者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借船出海」拔窮根李雲啟家是羅田縣鳳山鎮上石源河村貧困戶,家裡有84歲老父親,還有一個7歲大的孫女,兒子兒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2015年,羅田縣為李雲啟家提供了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幫他家從「大別山牧羊女」劉錦秀那裡購買了10只母羊和1只公羊。
  • 第一書記王書昉:授人以漁「拔窮根」
    有這樣一位第一書記,他用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積極投身扶貧一線,用心致力於貧困村建設,拆危房、抓產業、修村道……讓昔日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讓農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就是禮縣雷壩鎮坪頭村第一書記王書昉。
  • 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記者 皮曙初 黎昌政 陳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記者在尚有百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湖北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調研時,基層群眾普遍反映,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傳遞,最終要靠發展產業和扶持就業。
  •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  題:「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熊金超、李偉  地處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近年全面實施「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扶貧工程。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中新網福建三明10月19日電 (葉秋雲 傅淑婷 唐偉)10月1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鎮梓溪村沿河而建的千米光伏發電長廊,一排排整齊的多晶矽板為山間鄉村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 科技賦能 精準拔窮根
    新疆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因地制宜高質量推動脫貧攻堅——科技賦能 精準拔窮根
  • 興寧市水口鎮:掛出扶貧作戰圖 定製套餐拔窮根
    近年來,水口鎮聚焦脫貧攻堅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掛圖作戰,為貧困戶量身制定產業扶貧套餐,通過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拔掉窮根,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們制定了作戰圖,方便我們弄清貧困戶性質,幫扶幹部、責任人全部都列在這個圖上了。」自2016年中石化廣州分公司對口幫扶彭洞村工作開展以來,黃六生深入村、組、戶走訪調查,制定了這張詳細的精準扶貧攻堅作戰圖。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廣東海豐縣臺東村 孫秋霞 攝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新建的臺東公園 孫秋霞 攝近年來,橫崗街道先後組織幫扶責任人,分三批赴臺東村,幫村民拔窮根。僅2020年以來,橫崗街道共籌集300多萬元,對口幫扶廣東海豐、江西尋烏和廣西那坡,正式立項、開展實施和已完工的項目共計22個。其中,臺東村86戶貧困戶今年已全部脫貧。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記者任瑋  「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現在不一樣了,貧困學生能免學費、領補助、辦貸款,家裡再窮都能上學。作為寧夏最後一個未摘帽的貧困縣,西吉縣近年來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僅今年春季學期,全縣各學段資助學生近3.9萬人次共1800餘萬元。  建檔立卡戶馬玉珍家,就是教育扶貧政策的受益者。今年56歲的馬玉珍身體不好,幹不動重活,在村裡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做環衛工,每月掙796元。「現在扶貧政策好,供娃娃上學輕鬆多了。」
  • 凌雲巖佃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造血」夯基拔除窮根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殖產業,逐漸形成了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的喜人局面,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瑤山深處書寫著特色產業發展的新篇章。近幾年,村民還根據自身實際發展其他種養產業,逐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成就系列報導之三 2020-12-09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津:「果苗」送給貧困戶 綠色「造血」拔窮根
    江津區林業局為貧困戶送來果苗。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幫助貧困戶種植果樹並提供技術支撐,不僅可以助推五舉村的產業發展,還能優化當地自然環境,是扶貧工作精準發力的體現。」
  • 【富民村拔「窮」根(4)】 「土」「洋」結合 擦菜子上青雲
    【富民村拔「窮」根(4)】 「土」「洋」結合 擦菜子上青雲 2020/1/
  • 葫蘆島建昌戶均2.8個脫貧項目助鄉親拔窮根
    扶貧項目到村 產業帶動到戶 地處遼西山區的建昌縣,山多地少、人多水少,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相對較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曾不足全省平均值的1/6。 產業扶貧是剷除窮根的根本之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依據勞動能力的不同狀況,建昌縣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為強勞動力戶、弱勞動力戶和無勞動力戶「三種類型」,並以此為根據,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項目全覆蓋精準脫貧模式。 「想實實在在為群眾做事,就得實實在在地幹。」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幾年來,漢濱區總工會通過組建勞模服務團、每年召開勞模座談會、勞模現場觀摩會、舉辦勞模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廣泛組織動員全區各級勞模和勞模所在單位深入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村實施產業、健康、教育、金融扶貧,帶動貧困村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脫貧。
  • 武都:挪窮窩 興產業 穩脫貧
    近年來,武都區將易地扶貧搬遷和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堅持易地搬遷與基礎設施同步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實施,同時依託龍頭企業帶動村民就近就業,讓一批批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安化鎮的一家超市裡,員工郭愛愛正在熟練地整理貨物。
  • 泉潤湘西拔窮根 雙城共書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2016年10月,濟南市與湘西州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子。因地制宜,做優當地傳統產業;雙向協作,建立供銷雙贏格局;匯聚合力,形成助力脫貧的強力引擎……幾年來,濟南和湘西共同書寫出了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 銅仁:「新市民·追夢橋」遍地開花,「新農民·逐夢路」振興鄉村
    搭「五橋」、建「五家」,「新市民·追夢橋」遍地開花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的重大舉措,是「挪窮窩」與「拔窮根」的治本之舉,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