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題: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
「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記者在尚有百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湖北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調研時,基層群眾普遍反映,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傳遞,最終要靠發展產業和扶持就業。
記者了解到,黃岡市已有1600多家企業、4392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行動,帶動1500個貧困村、13萬貧困戶、36萬貧困人口就業或增收。
「借船出海」拔窮根
李雲啟家是羅田縣鳳山鎮上石源河村貧困戶,家裡有84歲老父親,還有一個7歲大的孫女,兒子兒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2015年,羅田縣為李雲啟家提供了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幫他家從「大別山牧羊女」劉錦秀那裡購買了10只母羊和1只公羊。
在上石源河村,記者看到李雲啟家的標準化新羊圈正在建設,幾十隻黑山羊在山林裡吃草。58歲的李雲啟告訴記者,他家今年可以出欄25只黑山羊,能掙3萬塊錢。
劉錦秀在羅田縣家喻戶曉。她創辦的羅田縣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和湖北名羊農業科技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7700多個農戶養黑山羊。
2015年,羅田縣提出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依託劉錦秀的公司和合作社,用3年時間,向適合養羊的貧困戶戶均一次性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支持1萬戶貧困戶通過養羊實現人均年收入過1萬元。
上石源河村村民汪國龍已經進入「預脫貧」行列。去年他家出欄35只羊,收入近4萬元。今年,他養的黑山羊已有100多隻,還有自己的合作社,帶動5個貧困戶增收。
「黑山羊吃的山上草,喝的山泉水,到了下半年,很多外地人開車來買,供不應求。」汪國龍說,「有了公司帶動,我們和大市場連在一起,可以『借船出海』了。」
「五位一體」大合唱
黃岡市屬大別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市委書記劉雪榮介紹,精準識別摸底發現,多數貧困對象具有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的潛在空間,他們期盼依靠企業、能人帶動脫貧致富。
自2013年以來,黃岡市開展「千企幫千村,脫貧奔小康」活動,實施「1名領導+3至5家單位+1名工作隊長+1家重點企業+1個重點貧困村」的結對幫扶機制。
劉錦秀向記者細述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政府提供1萬元資金扶持,銀行為貧困養羊戶量身定做精準扶貧貸款產品,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為貧困戶提供10只能繁母羊和1隻公羊,建設標準羊圈;
公司和合作社從羊圈建設、種羊引進、種草、疫病防控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免費指導,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
保險機構按每隻90元保費、2500元保額對能繁母羊實行全額保險。
政府引導、市場帶動、銀行支持、保險參與、貧困戶主動作為,五方籤訂協議,形成產業精準扶貧「大合唱」,確保風險可化解、農戶能增收、企業不受損。
截至目前,劉錦秀已與10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其中有406戶開始養羊。
結成「利益共同體」
「五位一體」模式受到貧困戶歡迎,也得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的認可,從黑山羊產業移植到板慄、中藥材、旅遊和農村電商等產業。
「羅田一隻羊」(黑山羊養殖)、「蘄春一棵草」(蘄艾產業)、「英山一片茶」(茶葉產業)、「麻城一朵花」(杜鵑花旅遊)等特色產業在黃岡大別山區蓬勃興起,基本形成因縣、因村、因企制宜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各地引進一批民營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資金幫扶、訂單生產、技能培訓、勞務就業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走「開發式」「造血式」的路子增收脫貧。
板慄是大別山農民脫貧的主要產業之一,但是靠天收、產量低、銷售難等問題制約慄農增收。湖北綠潤食品有限公司攻克保鮮技術難關,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公司採取訂單收購的方式,將農戶大量保鮮板慄快速銷售到流通市場,年均銷售達2萬噸,解決了相當於10萬戶以上的農戶銷售難、儲存難的問題。
綠潤公司負責人魏茂寶說:「通過扶貧模式的創新,我們與貧困慄農結成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訂單種植、價格保護、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