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別山區產業扶貧觀察: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

2020-12-16 華龍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題: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

「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記者在尚有百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湖北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調研時,基層群眾普遍反映,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傳遞,最終要靠發展產業和扶持就業。

記者了解到,黃岡市已有1600多家企業、4392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行動,帶動1500個貧困村、13萬貧困戶、36萬貧困人口就業或增收。

「借船出海」拔窮根

李雲啟家是羅田縣鳳山鎮上石源河村貧困戶,家裡有84歲老父親,還有一個7歲大的孫女,兒子兒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2015年,羅田縣為李雲啟家提供了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幫他家從「大別山牧羊女」劉錦秀那裡購買了10只母羊和1只公羊。

在上石源河村,記者看到李雲啟家的標準化新羊圈正在建設,幾十隻黑山羊在山林裡吃草。58歲的李雲啟告訴記者,他家今年可以出欄25只黑山羊,能掙3萬塊錢。

劉錦秀在羅田縣家喻戶曉。她創辦的羅田縣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和湖北名羊農業科技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7700多個農戶養黑山羊。

2015年,羅田縣提出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依託劉錦秀的公司和合作社,用3年時間,向適合養羊的貧困戶戶均一次性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支持1萬戶貧困戶通過養羊實現人均年收入過1萬元。

上石源河村村民汪國龍已經進入「預脫貧」行列。去年他家出欄35只羊,收入近4萬元。今年,他養的黑山羊已有100多隻,還有自己的合作社,帶動5個貧困戶增收。

「黑山羊吃的山上草,喝的山泉水,到了下半年,很多外地人開車來買,供不應求。」汪國龍說,「有了公司帶動,我們和大市場連在一起,可以『借船出海』了。」

「五位一體」大合唱

黃岡市屬大別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市委書記劉雪榮介紹,精準識別摸底發現,多數貧困對象具有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的潛在空間,他們期盼依靠企業、能人帶動脫貧致富。

自2013年以來,黃岡市開展「千企幫千村,脫貧奔小康」活動,實施「1名領導+3至5家單位+1名工作隊長+1家重點企業+1個重點貧困村」的結對幫扶機制。

劉錦秀向記者細述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政府提供1萬元資金扶持,銀行為貧困養羊戶量身定做精準扶貧貸款產品,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為貧困戶提供10只能繁母羊和1隻公羊,建設標準羊圈;

公司和合作社從羊圈建設、種羊引進、種草、疫病防控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免費指導,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

保險機構按每隻90元保費、2500元保額對能繁母羊實行全額保險。

政府引導、市場帶動、銀行支持、保險參與、貧困戶主動作為,五方籤訂協議,形成產業精準扶貧「大合唱」,確保風險可化解、農戶能增收、企業不受損。

截至目前,劉錦秀已與10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其中有406戶開始養羊。

結成「利益共同體」

「五位一體」模式受到貧困戶歡迎,也得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的認可,從黑山羊產業移植到板慄、中藥材、旅遊和農村電商等產業。

「羅田一隻羊」(黑山羊養殖)、「蘄春一棵草」(蘄艾產業)、「英山一片茶」(茶葉產業)、「麻城一朵花」(杜鵑花旅遊)等特色產業在黃岡大別山區蓬勃興起,基本形成因縣、因村、因企制宜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各地引進一批民營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資金幫扶、訂單生產、技能培訓、勞務就業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走「開發式」「造血式」的路子增收脫貧。

板慄是大別山農民脫貧的主要產業之一,但是靠天收、產量低、銷售難等問題制約慄農增收。湖北綠潤食品有限公司攻克保鮮技術難關,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公司採取訂單收購的方式,將農戶大量保鮮板慄快速銷售到流通市場,年均銷售達2萬噸,解決了相當於10萬戶以上的農戶銷售難、儲存難的問題。

綠潤公司負責人魏茂寶說:「通過扶貧模式的創新,我們與貧困慄農結成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訂單種植、價格保護、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相關焦點

  • 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記者 皮曙初 黎昌政 陳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記者在尚有百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湖北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調研時,基層群眾普遍反映,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傳遞,最終要靠發展產業和扶持就業。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  題:「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熊金超、李偉  地處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近年全面實施「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扶貧工程。
  • 「五位一體」挖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產業精準扶貧調查
    答案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金融扶持、保險保障、貧困戶作為的「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革命老區湖北黃岡發揮市場主體關鍵作用,1600多家企業、4392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行動,為產業精準扶貧「最後1公裡」問題尋找破解之道。
  • 火了產業甜了日子——國開行貴州省分行「造血」式扶貧助力拔窮根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而產業不旺,則是貧之根,困之源。為助貴州拔窮根,國開行貴州省分行多年來以培育產業為抓手,持續創新機制、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壯大貴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紮實推動把綠水青山建設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
  • 「老鴨」變「鳳凰」——大別山區一個「窮山溝」的蝶變
    新華社合肥8月15日電題:「老鴨」變「鳳凰」——大別山區一個「窮山溝」的蝶變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劉美子、姜剛  雨後的大別山,雲霧繚繞,綠意蔥蘢。沐浴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地處安徽省嶽西縣西北部的老鴨村,立足生態優勢,抓「雙基」建設,興產業發展,增內生動力,激活脫貧「一盤棋」,於2017年成功出列,正向鄉村振興之路奮勇邁進。這個大別山區最偏遠、最貧困的村之一,從昔日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的「窮老鴨」,蝶變為山坳裡飛出的「金鳳凰」。  謀致富  儘管今年的採茶季已過,遠近聞名的茶葉加工大戶金剛卻一天也沒歇著。
  • 力戒形式主義下足「繡花」功夫 湖北扶貧搬遷求準求實
    針對搬遷戶心存「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的擔憂,湖北堅持「挪窮窩」與「拔窮根」並舉,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必須踐行這一責任擔當。」
  • 葫蘆島建昌戶均2.8個脫貧項目助鄉親拔窮根
    扶貧項目到村 產業帶動到戶 地處遼西山區的建昌縣,山多地少、人多水少,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相對較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曾不足全省平均值的1/6。 產業扶貧是剷除窮根的根本之策。幾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光伏扶貧項目,扶持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各類經營主體最大限度地覆蓋貧困村和貧困戶。建昌縣126個貧困村,已成立149個種植、養殖新型農業主體,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055人,覆蓋率達85%。貧困戶通過加入專業合作社或依託產業化龍頭企業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形成購銷關係穩固、利益關聯緊密的聯結機制。
  • 興寧市水口鎮:掛出扶貧作戰圖 定製套餐拔窮根
    本報訊 在興寧市水口鎮彭洞村,駐村扶貧幹部黃六生每天都會認真研究村委會牆上的彩色地圖,圖中清晰標明了貧困戶數量、產業分布等情況。近年來,水口鎮聚焦脫貧攻堅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掛圖作戰,為貧困戶量身制定產業扶貧套餐,通過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拔掉窮根,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們制定了作戰圖,方便我們弄清貧困戶性質,幫扶幹部、責任人全部都列在這個圖上了。」自2016年中石化廣州分公司對口幫扶彭洞村工作開展以來,黃六生深入村、組、戶走訪調查,制定了這張詳細的精準扶貧攻堅作戰圖。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廣東海豐縣臺東村 孫秋霞 攝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幾年前,臺東村村道全是泥濘小路,部分村民還住著危房,就連村委辦公樓也時常漏雨……臺東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深圳橫崗街道的精準扶貧。新建的臺東公園 孫秋霞 攝近年來,橫崗街道先後組織幫扶責任人,分三批赴臺東村,幫村民拔窮根。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王衍柏說,只有根據實際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扶貧成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挪窮窩」「拔窮根」。區總工會指導在全鎮各村建立形成了「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引進能人和企業在鎮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3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培育規模化家庭農場5家,特別是發展建設的獼猴桃、中藥材種植、花椒種植、冷水魚養殖等項目產業已形成規模,產業扶貧實效不斷顯現。
  • 武都:挪窮窩 興產業 穩脫貧
    近年來,武都區將易地扶貧搬遷和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堅持易地搬遷與基礎設施同步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實施,同時依託龍頭企業帶動村民就近就業,讓一批批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安化鎮的一家超市裡,員工郭愛愛正在熟練地整理貨物。
  • 汕頭市特色產業扶貧摘「窮帽」奔小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趙麗蓉、魯利韋、記者羅勉從汕頭市了解到,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貧困地區要真正脫掉「窮帽」,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從而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精準扶貧工作中,汕頭市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的良策新法,綜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持等因素,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扶貧產業,使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扶貧項目在各地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湧現了一批富有特色產業的鄉村,助力貧困戶奔向美好生活。
  • 泉潤湘西拔窮根 雙城共書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2016年10月,濟南市與湘西州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子。因地制宜,做優當地傳統產業;雙向協作,建立供銷雙贏格局;匯聚合力,形成助力脫貧的強力引擎……幾年來,濟南和湘西共同書寫出了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 山水綠 萬家富——長陽扶貧產業成色觀察
    山水綠 萬家富——長陽扶貧產業成色觀察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2日 10:27 來源:中新網湖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長陽一心一意牽緊產業扶貧「牛鼻子」,鎖定「穩菜擴茶興果藥、穩豬擴羊興魚禽、穩農強企興商旅」的產業發展線路圖,不斷織牢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互助、種植大戶幫帶、實用技術服務、項目資金統籌「五張網」,把3430平方公裡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秋末冬初,記者來到長陽,實地探訪產業扶貧成色。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牛角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田關鎮西南11公裡處,距離縣城46公裡,地理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單一,曾經是深度貧困村。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成就系列報導之三 2020-12-09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沿河:產業造血拔窮根 青山生金農民笑
    沿河結合山高坡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不斷做大做強茶葉、空心李、白山羊、中藥材特色產業,同時又集中力量、集中要素,按照「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因地制宜發展辣椒、食用菌、生豬、生態雞等產業。今年以來,該縣統籌安排資金4.20億元投入農村產業革命,成立9個以縣級領導主抓的產業專班、388個「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農技專家346名覆蓋22個鄉鎮(街道),採取「縣級領導+鄉鎮幹部+技術隊伍+經營主體」工作機制推進產業發展。洋溪村只是沿河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