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殖產業,逐漸形成了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的喜人局面,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瑤山深處書寫著特色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這是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的茶園
巖佃村下轄7個自然屯,其中有6個屯都是土山區,以茶葉為主要的傳統經濟作物。黃傳勇曾經是一名茶農,以承包茶園賣茶葉為生。但村裡以前沒有加工廠,交通又不方便,人扛馬馱賣茶葉的日子著實艱辛。2012年,他和村裡幾個朋友合夥投資創辦了茶葉加工廠,就近加工鮮茶轉賣遠方客商。在黃傳勇的加工廠裡,妻子田彩燕就是茶廠的專業技師,她介紹,茶葉加工第一步是『殺青』,待茶葉冷卻後再揉捻,茶葉完全軟化,還需進行定型和烘乾,這樣整套工序就算完成。
【凌雲樂旺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加工廠員工 田彩燕:我們收上來的茶葉,經過兩次翻炒,兩次烘乾,那個香味就出來了。】
有了加工廠,巖佃的好茶也銷往了更遠的地方,不僅打開了巖佃茶葉的市場,也方便了更多村裡的老百姓賣茶增收,茶農們白天採摘的新茶傍晚便能送到加工廠進行加工,不愁運輸,不愁銷售。如今,巖佃村已有茶園面積3400畝,成立有專業合作社2家,加工廠2家,茶葉畝產值達4500元,年人均增收1650元,有375人通過發展茶葉實現了脫貧。
近幾年,村民還根據自身實際發展其他種養產業,逐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記者 姚星宇:我們現在又來到巖佃村的一處小山頭上,這一片小小的山頭就種有好幾種經濟林,那邊是有柑橘,有一些柑橘樹上已經掛了小小的果實,旁邊還種有油茶和八角,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片林採用了現在鄉村比較流行的套種模式,底下種茶,上面種八角,別看它是這麼一棵小小的八角樹,僅僅單棵樹就能有一千塊錢左右的收益。】
這是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的田園風光
這片小小的土山包,就是巖佃村產業發展的縮影。駐村第一書記姚懿嫻告訴記者,近幾年在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巖佃村以茶葉為主導,繼續拓展了八角、油茶、黃金冠雞、馬蜂、柑橘、杉木等7個特色產業,產業基礎不斷夯實,「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摘窮帽、拔窮根不再是夢。
【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駐村第一書記 姚懿嫻:現在我們全村的產業覆蓋率是100%,群眾通過產業發展,年收入達到了1.5萬元到2萬元,人均收入是6500元到7000元左右,2019年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達到了8.49萬元,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收入,基本上都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指標,都能脫貧了。】
圖文丨百色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