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仲夏的巖佃村,遠處青山如黛,近處蟬鳴陣陣。近日,幾臺挖掘機揮著大臂鑿山開路,這是廣西百色市凌雲縣玉洪瑤族鄉巖佃村正在實施生產道路建設工程。這3條總計9公裡的生產道路建成後,將會徹底結束村民祖祖輩輩肩挑馬馱的勞作方式。
「遙看茶林一片片,山路艱險空悲嘆。摘得八角一摞摞,磨平雙腳苦奈何……」曾經,一首流轉在巖佃村的山歌,道出了當地群眾生活的苦楚和無奈。基礎設施落後、缺乏產業帶動,一個個問題像繩子緊緊束縛住了巖佃村發展的「手腳」,要打開局面,就要儘快找到突破點。
挖窮根,首先要強基固本,徹底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讓鄉村的硬體「硬」起來。3年來,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多方協調和爭取下,巖佃村先後實施6條全屯硬化路、3條屯內硬化路、5條產業路建設、7個集中供水工程、3個路燈亮化工程等。另外,巖佃村通過鄉村風貌改造、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
基礎變好了,村屯變美了,巖佃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欲望和信心更加足了。當初,村裡的群眾謀生局限於種植玉米、茶葉等傳統作物,規模小、效益低。近幾年來,玉洪砂糖橘名聲遠揚,口感佳、品質好,市場上供不應求。該村支書王思立說:「巖佃村自然稟賦好,周邊村屯能種砂糖橘致富,咱們巖佃村也能!」
於是王思立開始發動群眾種植砂糖橘。巖佃村後援幫扶單位凌雲縣農業農村局因勢利導,每年都給巖佃村村民免費發放果苗,提供管護技術指導。如今,走進巖佃村,遠近大山上都是鬱鬱蔥蔥的橘子林。如今,巖佃村全村的砂糖橘種植面積已達500餘畝,覆蓋轄區所有貧困戶,砂糖橘年產值超過150萬元。砂糖橘種植已經發展成了當地的扶貧支柱產業。
巖佃村結合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鼓勵群眾發展多種產業。同時,充分利用上級扶貧惠農政策,不斷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目前,全村特色產業涵蓋茶葉、八角、杉木、油茶、肥豬、肉雞等,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100%。
「我長期僱請村裡5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他們年底可以參與分紅。下一步,我們將打造扶貧車間,把基地做強做大,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巖佃村2016年脫貧戶羅金艮說。2017年,羅金艮建設了馬蜂、蜜蜂養殖基地,目前,基地已經發展了200窩馬蜂、20桶糖蜂,年收入超10萬元。如今,羅金艮不僅蓋起了新房,還買上了轎車,生活過得美滋滋。
「我們的目標是行行有標兵,業業有領頭羊。」巖佃村「第一書記」姚懿嫻介紹,村裡充分發揮黨員群眾和致富能人的帶富能力,不斷加以培養和扶持,先後湧現了羅金艮等8名致富帶頭人。
在巖佃村村集體經濟林下養殖基地裡,上萬隻剛引進的烏雞來回穿梭。姚懿嫻介紹說:「村合作社採取『村集體經濟+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運行。正常運行後,可以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增收。」(文 牙宏威 袁永勇 編輯 林潔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