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村拔「窮」根(4)】 「土」「洋」結合 擦菜子上青雲

2020-12-20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

【富民村拔「窮」根(4)】 「土」「洋」結合 擦菜子上青雲

2020/1/3 9:40:03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 來源:民生零距離  瀏覽量:1810  作者:胡黎黎 曹夢林  編輯:曹夢林  審核:劉道遠  覆審:曹軍

繼續來看《富民村拔窮根》特別報導,感受小鄉村的大變化。對於咱們益陽人來說,擦菜子是餐桌上最不起眼的一道菜,但是對於遠離家鄉的人來說,經常會念叨這口家鄉味道,會不嫌麻煩地把一碗擦菜子帶到五湖四海。而現在,想要吃一口家鄉的擦菜子,不再是什麼麻煩事兒,在網上輕輕一點,濃鬱的家鄉味道就能到達全國各地的餐桌。



一張桌、幾盞燈,年輕時尚的主播。如果您以為這樣的直播間,主播一定是在推銷各種時尚潮流的商品,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湖南華松農貿有限公司,兩名主播正在向網友推薦的是來自資陽區張家塞鄉富民村的擦菜子。




「土」和「洋」相結合的模式,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推動了傳統食品進一步發展,也有力地帶動了銷量。通過直播帶貨和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購物變得越來越便捷。





為了讓土特產變得潮流起來,張德華和他的團隊也想了不少辦法。給么妹設計一個過目不忘的形象,成了洞庭么妹菜邁出閨房的第一步。





富民村的村民們晾曬出來的擦菜子,沒有規範的包裝,不能直接食用。通過與富民村的合作,這些質量上乘的擦菜子經過生產車間的打造,煥然一新變成了生產流程規範、品質穩定的即食產品。通過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和工藝,目前,每年可生產洞庭么妹菜達900萬瓶。






如今,富民村的擦菜子不僅擁有了60多家線下銷售點,還走進了網店、走進了直播間,洞庭么妹菜以更快更方便的方式出現在消費者的餐桌上。作為試水電商的第一年,洞庭么妹菜的銷量預計可以超過200萬瓶。更便捷的銷售渠道、青春靚麗的品牌形象,就仿佛給富民村的擦菜子插上了一雙翅膀,飛向了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電壓不穩,水壓不足,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這曾經是張家塞鄉富民村時刻要面臨的困難。按照村民自己的話來講,雖然叫「富民村」,可實際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交通閉塞、屋漏瓦不全,村民有心脫貧卻無力改變現狀。一年前,駐村扶貧隊的到來,給村民帶來了新希望。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改善村莊面貌;從當地加工菜心子的傳統入手,帶火擦菜子產業,村民收入也跟著翻了番,曾經苦哈哈的愁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富足自信的笑容。一個籬笆三個樁,扶貧工作隊用真心下足了「繡花」功夫,也必將讓「富民村」的貧困戶真正脫貧,奔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民生零距離》欄目

首播 新聞綜合頻道 周一至周五 晚8點 

重播 22點40  次日早7點  中午12點30

新聞熱線(微信同號):13007379110

下載益陽智慧APP   隨時隨地看新聞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益陽電視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任何媒體、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 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是必須註明稿件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違者追究責任 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跟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繫。新聞糾錯:18711712345

------------------------------------------------------------------------------------------------------------------------------------------------------------------------------------------------------

相關焦點

  • 「八個一」系列故事之一「一把擦菜子」:富民村念活富民經
    5月21日,資陽區張家塞鄉富民村村民周玉香打開自家菜罈拿出芥菜擦菜子,過稱包裝好遞給遊客。家門口掛著「廚嫂當家」的牌子,院子裡鋪滿草皮,8口醃菜罈子一字排開,周玉香笑眯眯地招呼慕名來的遊客,在院子和飯廳間來回忙碌。「擦菜子肉骨頭湯、擦菜子煮魚、擦菜子炒肉……」飯廳的圓桌上,十幾個菜構成了一桌豐盛的擦菜子宴,這些都是64歲的擦菜子「專家」周玉香親手做的。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記者任瑋  「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早些年王家出過縣裡的高考狀元,袁家兒子畢業後當上國際航班的機長,張家、劉家的娃娃還在法國、英國留過學呢!」二府營村黨支部書記房煥新說起村裡的「讀書郎」,如數家珍。  二府營村,地處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新營鄉,是一個民風向學的小山村。說起村裡「耕讀傳家」的故事,村民們都會提到「示範戶」王澍民家。
  • 第一書記王書昉:授人以漁「拔窮根」
    有這樣一位第一書記,他用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積極投身扶貧一線,用心致力於貧困村建設,拆危房、抓產業、修村道……讓昔日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讓農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就是禮縣雷壩鎮坪頭村第一書記王書昉。
  •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  題:「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熊金超、李偉  地處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近年全面實施「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扶貧工程。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僅2019年,三明市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共完成電網投資2.53億元,主要建設220千伏建寧饒山輸變電工程、寧化湖村110千伏變電站#2主變擴建工程、明溪蓋洋35千伏輸變電工程等20個輸變電項目,10千伏網架建設「N-1」通過率由66.18%提升至94.16%。  有了電力保障,近年來,泰寧縣杉城鎮南會村新增農家樂9家、鄉村旅館12家、特色小吃店8家。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成就系列報導之三 2020-12-09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葫蘆島建昌戶均2.8個脫貧項目助鄉親拔窮根
    從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選派到老大杖子鄉任黨委第一副書記的關生祥耐心勸慰,也由此和這戶人家結成幫扶對子。 分析貧困原因,尋找增收辦法。幾年來,危房翻建完成,孩子入學費用減免,脫貧項目順利實施,楊軍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而這,只是建昌縣近2.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生活變遷的縮影。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廣東海豐縣臺東村 孫秋霞 攝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寬敞潔淨的村道旁開滿了紅色薔薇,公園裡鳥語花香、白牆黛瓦、碧塘綠水,呈現出一種寧靜、古樸之美。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幾年前,臺東村村道全是泥濘小路,部分村民還住著危房,就連村委辦公樓也時常漏雨……臺東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深圳橫崗街道的精準扶貧。新建的臺東公園 孫秋霞 攝近年來,橫崗街道先後組織幫扶責任人,分三批赴臺東村,幫村民拔窮根。
  • 閩清縣三溪鄉上洋村黨支部書記鄭東演:「紅色」力量助推鄉村振興
    鄭東演(右三)規劃上洋村旅遊開發項目建設進展(受訪者供圖)。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鄭東演上任後不久便用好用活黨的政策,為種植戶提供用地和資金,鼓勵發展油茶種植、加工,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同時,大力實施油茶種植、粉幹生產等脫貧產業項目,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越來越多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然而,儘管坐擁白巖山等旅遊資源,當地早期的村容環境卻一度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家禽糞便遍地,舊屋破敗不堪。
  • 湖北大別山區產業扶貧觀察: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題: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觀察新華社記者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借船出海」拔窮根李雲啟家是羅田縣鳳山鎮上石源河村貧困戶,家裡有84歲老父親,還有一個7歲大的孫女,兒子兒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2015年,羅田縣為李雲啟家提供了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持資金,幫他家從「大別山牧羊女」劉錦秀那裡購買了10只母羊和1只公羊。
  • 農博會開幕:當最「土」農產品遇到最「洋」新科技
    從最「土」的農產品,到最「洋」的農業新科技,農博會上的各種「新奇特」農業展品不斷刷新著觀眾對四川農業的認知。  最「土」農產品:  來自懸崖的土蜂蜜,滿足4個「土」的劍門關土雞  一面幾乎垂直而下的峭壁上,寸草不生,卻密密麻麻排滿了盒狀物,幾根繩索從雲端垂下,一位工人順著它正在懸崖峭壁上攀爬……西博會2號展館裡的巨幅照片,呈現了驚險一幕。  為何要如此冒險?答案就在旁邊的展臺上——土蜂蜜。
  • 教育拔窮根,龍門上東村今年出了16名大學生
    「今年我們村出了16個大學生。3個考上一本,8個考上二本,5個考上大專。」近日,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喜訊連連,村民們樂得奔走相告。「扶貧先扶智,教育拔窮根。」在上東村,上至各級政府,下至貧困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教育投入和人才培養,以期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題名,改變寒門家庭的命運。家長重視「不能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吃了沒文化的虧」「非常感激國家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們,讓我有了今天。
  • 科技賦能 精準拔窮根
    新疆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因地制宜高質量推動脫貧攻堅——科技賦能 精準拔窮根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王衍柏說,只有根據實際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扶貧成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挪窮窩」「拔窮根」。區總工會指導在全鎮各村建立形成了「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引進能人和企業在鎮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3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培育規模化家庭農場5家,特別是發展建設的獼猴桃、中藥材種植、花椒種植、冷水魚養殖等項目產業已形成規模,產業扶貧實效不斷顯現。
  • 撬動強村富民「槓桿」 慶元黃田「村企聯姻」促項目聯建
    「在家門口就能夠買到整根菌棒,而且菌棒廠產生的效益還能讓村集體拿到分紅,一舉兩得。」近日,黃田鎮湖頭村新成立的恆盈食用菌棒加工廠成為菇農熱議的話題。不少菇農都盼著能從加工廠裡買到今年年末的灰樹花菌棒,而這一切的資金源頭都來自浙江中遠置業有限公司、浙江浙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長興國泰康復醫院等三家結對企業的幫扶資金。
  • 泉潤湘西拔窮根 雙城共書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2016年10月,濟南市與湘西州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子。因地制宜,做優當地傳統產業;雙向協作,建立供銷雙贏格局;匯聚合力,形成助力脫貧的強力引擎……幾年來,濟南和湘西共同書寫出了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 綠蔬富民 北菜南銷
    2017年,賓縣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了玉米種植面積,計劃把蔬菜及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發展到29萬畝,並在全縣範圍內全力打造6個「北菜南銷」產業基地鄉鎮。調整結構開展「綠蔬富民」工程4月的哈爾濱乍暖還寒,賓縣的農民卻早已忙碌起來,從買良種、調試農機、翻土起壟、育苗撒種,到參加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如火如荼的備耕景象,勾勒出一幅繁忙的生產圖畫。
  • 【經驗】河北邢臺市任澤區:結對幫扶用真情 教育扶貧拔窮根
    【經驗】河北邢臺市任澤區:結對幫扶用真情 教育扶貧拔窮根 2020-10-27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火了產業甜了日子——國開行貴州省分行「造血」式扶貧助力拔窮根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而產業不旺,則是貧之根,困之源。為助貴州拔窮根,國開行貴州省分行多年來以培育產業為抓手,持續創新機制、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壯大貴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紮實推動把綠水青山建設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