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

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

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

黃曉英在工作

鄉裡沒有多餘的明白欄卡片了,情急之下,我就到鄉裡的廣告店用A4宣傳紙複印了一沓。後來鄉裡訂了新卡才重新換過來。

吸取教訓之後,每逢有業務培訓,我都會先認真摸清楚,再給村裡做培訓。因此,楠木村的內業資料成為了全鄉做得最好的村,鄉裡還特意組織全鄉11個村的指導員來楠木村觀摩學習過兩次。

當了指導員,就意味著自己的時間比別人都要少,沒有什麼時間照顧孩子。今年2月,在銅仁讀高中的女兒生病,原本想抽空陪女兒一起去醫院檢查治療,但我怎麼都抽不出時間,我離不開村,深感自己的任務繁重。

舍小家,為大家,我也不能例外。

2020年11月初,貴州省第三方脫貧攻堅評估組抽評後坪鄉楠木村,一年的工作最終迎來了檢驗,雖然楠木村的軟體資料是全鄉公認的範本,但我還是有些緊張。直到得知楠木村零問題後,我才鬆了一口氣,我指導的資料成功接受了「大考」。

中年便是「中堅」,我用行動踐行初心,無怨無悔。

【人物小傳】

黃曉英,女,43歲,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衛生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任後坪鄉計生站負責人,2014年10月至今,任後坪鄉政府計生協會秘書長,2019年8月至今,任楠木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施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獨生女」成長為「百家妹」|沿河自治縣黑水鎮...
    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楊球在登記臺帳我家有七口人,我是家裡的老大,家中還有妹妹、弟弟、爺爺、奶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我們這個家。2008年,受住房後山山體滑坡威脅,爸爸到親戚家中東拼西湊勉強修建了安全住房。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因家中負債、上學負擔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盡顯軍人擔當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大元村...
    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想方法,找途徑,建出一個美麗大溪村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冉春燕,是貴州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縣和平街道辦事處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大溪社區常務副指揮長。2020年,在大溪村扶貧期間,我親自深入第一線,時時處處以優秀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群眾脫貧致富,為貧困戶精彩出列想方法,找途徑,帶領戰士們幹出了一個美麗村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幹部的「三重身份」丨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
    一把雨傘、一個手提包、一隻手電筒,就是我走村串戶的必備行裝。我叫盧文富,是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村的網格員。自2018年10月,我從關嶺自治縣民政局下派到沙營鎮小寨村任網格員以來,幫群眾做了很多實事。小到為留守老人幹家務,跑到城裡自費給村裡老人洗照片,大到幫特困老人完成「夙願」,資助困難學生上學。我用心用情幫扶,以實際行動溫暖著整個村莊的人。潘忠信是小寨村雞窩田組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服刑,兩個兒媳不堪忍受貧苦的家庭環境,出走多年,杳無音訊,丟下5個年紀尚幼的孫子跟年過花甲的潘忠信一起生活,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窘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村在哪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受命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到村開展工作,當時我的女兒才滿三個月,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解決後顧之憂,我就將妻子和女兒一同帶到村裡,以村為家、以群眾為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被鄉親們稱為「拖家帶口的書記」。烽火村是中水鎮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的村,壯大群眾產業,鼓足群眾錢包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送父老鄉親勝利「退伍」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政府工作人員任義多
    走得最快的是過去了的時間,來得最慢的是未來到的時間,回首間隙,我已在扶貧道路上走了四年有餘。2017年春,異乎尋常地冷。我接到組織上的通知,到官舟鎮瓦廠壩村駐村。  在這樣的入戶核查、信息比對、入戶再核查工作模式下,我們提前三天完成任務,由我主持再次召開「脫貧攻堅五個專項治理」會議。會議得到積極回應,所出結果也得到一致肯定,全體村民對張榜公示內容無異議。支持村務工作的氛圍,迅速形成。  這是我扶貧路上的第一條路,實事求是的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貴州省銅仁市沿河...
    ……這個整天被呼來喚去的,就是我。感受到大家需要我,我幸福快樂著,毫無怨言。能為困難群眾、戰友們做點實事,能為麻竹溪人民做點好事,是我一生的榮幸!為了沿河的脫貧攻堅,我甘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我叫崔東,黑水完小教師,現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自從到麻竹溪村搞精準扶貧以來,我就在村委會辦公室做資料。今年脫貧攻堅這一口資料特別多,修改、更換頻繁,又花樣翻新,常常催得急,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並按時上交或準備好以便迎檢,我和戰友們往往半夜三更、起早貪黑地加班,犧牲了很多很多。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能夠上大學,我特別感謝感恩那些曾經幫助和資助過我的人,是你們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力量,我一定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儘快成長成才,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為建設自己的家鄉貢獻一份智慧和力量。」潘仁傑在感謝信中寫道。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從陌生到無話不談丨威寧自治縣龍街鎮黨委...
    我叫黃鯤鵬,2019年6月,我從威寧自治縣體育發展中心被選派到龍街鎮,掛職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主要負責奢基姑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黃鯤鵬正在整理信息資料初到奢基姑村,我發現村裡大部分土地位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把駐村幫扶落實到每一件小事上去丨紫雲自治縣...
    我叫熊舉信,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 2019年4月擔任宗地鎮打郎村作戰隊長。打郎村是宗地鎮最多網格的村,總計13個網格,21個村民組,30個自然村寨。我下村第一件事情,首先對駐村人員分類安排工作,職責落實到人、責任明確到人,對整體制定統一管理制度,確保高效率完成工作。通過深入開展扶貧工作,逐戶對貧困戶基本情況、收入來源、住房安全、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飲水安全以及健康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把存在的問題以及困難梳理清晰,以便「找窮根」「下對藥」。
  • 「我的扶貧故事」山貨成了「香餑餑」|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
    我叫趙政,是貴州師範學院派駐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第一書記。今年10月,省內農特產品扶貧展銷活動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辦,來自曾家坳村的優質農產品以材質天然、色香味俱全等優點,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看到貧困群眾鼓起來的錢袋子和淳樸的笑容,我知道,我平凡的駐村時光裡長出了喜人的脫貧花果。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說起……趙政(左)在省內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售賣幫扶村農產品從2018年3月16日正式到印江縣曾家坳村駐村至今,已經過去兩年零7個月。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地處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的革命老區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掛牌督戰的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也是貴州省9個未脫貧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銅仁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和未摘帽貧困縣。截至2019年底,全縣剩餘貧困人口2.02萬人,貧困發生率3.3%,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 「我的扶貧故事」從「么兒」到「何同志」 細微之處見真情丨沿河...
    我叫何進強,今年24歲,是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也是最基層的一名普通攻堅隊員。今年3月,我來到黑水鎮楊寨社區駐村,為我縣脫貧攻堅工作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不知不覺,至今駐村已8月有餘。  我從剛出校園的青澀少年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攻堅隊員;從父母眼中的「么兒」變成了群眾口裡的「何同志」「何毛」。稱呼的轉變,不僅意味著我角色的不同,也意味著群眾對我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哪怕日子再苦再難,生個兒子是我最大的心願,只有養兒才可防老,在村裡說話才硬氣」。初到袁華家,一位年過六旬頭髮花白的女主人熱情地拉著我的手,開始訴說她藏了多年的心裡話。   她叫張金香,是我幫扶戶袁華的妻子,也是村裡為數不多上過高中的女黨員同志。從她的言談中得知,家中共育有3個女兒,均已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