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村在哪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

受命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到村開展工作,當時我的女兒才滿三個月,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解決後顧之憂,我就將妻子和女兒一同帶到村裡,以村為家、以群眾為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被鄉親們稱為「拖家帶口的書記」。

烽火村是中水鎮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的村,壯大群眾產業,鼓足群眾錢包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我積極引導群眾養殖能繁母牛,種植烤菸、辣椒、大蒜等以及外出務工,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確保戶戶有產業項目。

楊昌雷(左一)走訪貧困戶

2020年,通過廣大黨員幹部的辛勤工作和群眾自身的努力,全村所有貧困戶的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

帶著「為民謀福」的初心和使命,我和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組的同志走遍了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詳細了解每戶貧困戶的收入、住房、教育、醫療及安全飲水情況,收集了第一手數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楊昌雷(左一)與貧困戶討論發展方向

我知道,只有建強基層黨組織,才能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到任以來,我多次指導村黨支部通過召開支部會議研究黨建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面對村支兩委場所簡陋、設備老化等問題,我積極協調派出單位,爭取到了一套辦公桌等辦公設備,同時,為村會議室添置了一套價值兩萬餘元的會議設備。

在全體幹部的努力下,2020年7月,中水鎮烽火村黨支部被威寧自治縣委授予「全縣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榮譽稱號。現黨支部共吸收入黨積極分子2名、預備黨員2名,為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

楊昌雷為貧困戶粉刷牆面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村裡的工作繁瑣而複雜,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只有團結好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駐村幹部,才能順利完成各項工作,這是我駐村工作一年多來最大的體會。此外,要完成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第一書記必須要學會各項「技能」,變成「多面手」,才能在紛繁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好各項工作,實現在黨旗下對群眾的莊嚴承諾。

來到烽火村一年多了,我早已把我這裡當成了我的家,村民們也把我當成了親人。現在走在村裡,不管是幹部還是群眾,都說我幹事靠譜,這是我參與扶貧工作最大的收穫。以後的日子,我將繼續奮戰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為群眾做好服務。

【人物小傳】

楊昌雷,男,漢族,貴州金沙人,中共黨員。2011年參加工作,2012年至今,在威寧自治縣信訪局工作,任威寧自治縣信訪信息投訴受理中心主任,曾兩次駐村任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中,擔任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村第一書記。

通訊員 辛祥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從陌生到無話不談丨威寧自治縣龍街鎮黨委...
    我叫黃鯤鵬,2019年6月,我從威寧自治縣體育發展中心被選派到龍街鎮,掛職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主要負責奢基姑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黃鯤鵬正在整理信息資料初到奢基姑村,我發現村裡大部分土地位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只有「大家」好,我們的「小家」才會好丨威寧自治...
    我叫金朝方,是威寧自治縣金鬥鎮人社中心的工作員,2019年7月,我被選派到金鬥鎮高田社區駐村,成為駐村工作組的一員,開始了我的扶貧生活。駐村期間,我們大力落實了各項扶貧政策,完成危房改造362戶、農村組組通硬化路3萬餘平方米、易地扶貧搬遷18戶、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又實施院壩硬化、入戶路硬化,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實施硬化路時,我們白天調解矛盾糾紛,晚上召開群眾會,動員群眾大力實施路面硬化,這種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成為駐村常態。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是我的榮幸|省級掛牌...
    我叫李娟,是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2020年3月4日,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從貴州省人民醫院背上行囊,揣上在貴州大地上徹底消滅貧困的美好憧憬,跟隨省督戰隊出發來到威寧自治縣。  勠力同心堅毅前行,掛牌督戰光輝歲月  通過第一輪督戰,我對威寧的貧困現狀和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全心投入的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我只想做好群眾的「小高兄弟」 丨威寧自治縣哈喇...
    我叫高如京,是威寧自治縣哈喇河鎮閘塘村的駐村幹部,為貧困戶解難事、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駐村信念。我於2018年參加工作,2019年6月被威寧自治縣司法局黨組選派到哈喇河鎮閘塘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從南明河畔到牛欄江邊 雖然累但我覺得值丨貴陽市...
    我叫彭茂松,今年54歲,是一名來自貴陽市白雲區第八初級中學的教師。2020年8月,受省教育廳派遣,貴陽市40名教師赴威寧自治縣參加脫貧攻堅扶貧支教,我有幸成為「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中的一員,來到威寧鬥古鎮鬥古中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幹部的「三重身份」丨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
    一把雨傘、一個手提包、一隻手電筒,就是我走村串戶的必備行裝。我叫盧文富,是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村的網格員。自2018年10月,我從關嶺自治縣民政局下派到沙營鎮小寨村任網格員以來,幫群眾做了很多實事。我用心用情幫扶,以實際行動溫暖著整個村莊的人。潘忠信是小寨村雞窩田組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服刑,兩個兒媳不堪忍受貧苦的家庭環境,出走多年,杳無音訊,丟下5個年紀尚幼的孫子跟年過花甲的潘忠信一起生活,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窘困。我在走訪中了解到潘忠信生活現狀後,主動申請當他家的幫扶人,從此我成了潘忠信家的「貼心管家」。
  • 【我的扶貧故事】馬嬈:扶貧如親人之間的相互幫助
    【我的扶貧故事】馬嬈:扶貧如親人之間的相互幫助 2021-01-07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威寧醜蘋果背後的90後電商扶貧兄弟情
    東經104度,北緯26度交匯的地方位於我國的西南部,這裡被稱作陽光之城白鳥之都,這是貴州威寧,更準確的地名是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隸屬畢節市。原為彝族烏撒土司領地,如今是貴州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風情的背後是經濟窘迫的困境,威寧是個國家級貧困縣,也是畢節進行脫貧攻堅的戰略要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山貨成了「香餑餑」|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
    我叫趙政,是貴州師範學院派駐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第一書記。今年10月,省內農特產品扶貧展銷活動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辦,來自曾家坳村的優質農產品以材質天然、色香味俱全等優點,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看到貧困群眾鼓起來的錢袋子和淳樸的笑容,我知道,我平凡的駐村時光裡長出了喜人的脫貧花果。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說起……趙政(左)在省內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售賣幫扶村農產品從2018年3月16日正式到印江縣曾家坳村駐村至今,已經過去兩年零7個月。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楊球在登記臺帳我家有七口人,我是家裡的老大,家中還有妹妹、弟弟、爺爺、奶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我們這個家。2008年,受住房後山山體滑坡威脅,爸爸到親戚家中東拼西湊勉強修建了安全住房。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因家中負債、上學負擔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貴州威寧:產業扶貧結碩果
    近年來,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來抓,著力在「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威寧蘋果」「威寧洋芋」「威寧黨參」等具有高原山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同時,當地通過易地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收。
  • 貴州威寧「四桐鼓舞」:瀕臨失傳後又將生機煥發
    中新網貴州新聞5月20日電(陳武帥 李繼航 馬永光 卯升林)貴州省威寧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域、人口大縣,高原的雄渾與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古老而燦爛的烏撒民族文化。  威寧縣中水鎮就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居住著漢、彝、回、苗、布依5個民族,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 「我的扶貧故事」參加脫貧攻堅戰,是我最幸福的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
    我叫譚榮高,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再過7個月我就要退休了。2018年5月,我到三都縣中和鎮拉佑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我主要包保馬聯二組16戶的貧困戶。 進村工作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調查走訪,我所包保的16戶貧困戶生活較為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助力脫貧不餘力——威寧自治縣稅務局為決勝全面小康「添磚加瓦」
    如今,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四營村的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日子也越過越好,這其中,就有威寧自治縣稅務局的功勞。四營村是威寧自治縣稅務局的重點幫扶對象。按照縣委組織部、縣扶貧辦的具體要求,該局選派年富力強、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副科級幹部擔任四營村駐村第一書記,同時選派一名「扶貧專幹」到四營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同飲一江水 共築一個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威寧實踐」
    隨著雙方互動交流的密切和深入,兩地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組織領導體系、對口幫扶工作著力點、農超農企對接、人才智力支持、社會力量幫扶等領域達成了廣泛共識,並將結對幫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2019年11月,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脊柱外科的醫療專家梁和勝被派駐至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