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蔡苑(圖左)開展入戶走訪
來沿河前,母親一直很猶豫是否要讓我過來,覺得離家遠,很不放心;父親的態度則截然不同,讓我過來認真工作,服從組織和領導安排,把工作做好。 今年3月初,我到大山村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最初都不太適應,從來沒有在村裡生活的我還有些埋怨,對於脫貧攻堅工作也是摸不著頭腦,但脫貧攻堅形勢容不得我有一點懈怠,工作推著我往前走。 大山村屬三類貧困村,全村11個村民組35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292人。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家家戶戶,對全村的村情民意進行了詳細了解,並仔細記錄相關情況。 在村裡,我堅持「一日五事」工作法。每天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和知識後,挨家挨戶走訪,並按照任務清單解決農戶問題。晚上,回到村委會開會研判工作,做好資料整理。 幾個月下來,我遇到過各式各樣的問題,但也明白了一點: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就兩個人,去一次不行的就去兩次。 在我和隊友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發現的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無論問題大小,我們都竭盡全力,把農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為他們辦事,所以大多數農戶都很支持且理解我們的工作。
蔡苑(圖左)和攻堅隊隊員開展入戶調查
項勇軍是我幫扶的貧困戶之一,初到他家,我印象非常深刻,推開門進去,一個瘦弱的四十出頭的男人正背對著我和我的隊友,坐在一間黑乎乎的簡陋而狹窄的柴房裡,地上還散落著幾根柴火,柴房裡瀰漫著煙。 他家有五口人,大兒子患有白血病,二兒子正在讀高中,小兒子在讀中職,妻子外出打工已經幾年沒回來了。大兒子這幾年的醫療費就靠他一個人打工掙錢,妻子一開始還和他一起負擔,但是後來四處就醫,種種費用讓妻子覺得壓力太大,所以她決定離開這個家。 雖然生活艱辛,但項勇軍沒有放棄,他省吃儉用,有時候打好幾份工賺錢負擔家用,妻子在今年4月正式與他離婚,孩子們的醫藥費、學雜費和生活費等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得知這些情況後我感到很同情,這個家庭的脆弱是我沒有想像到的,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我暗自在心裡許下諾言 ,一定要幫幫他。
蔡苑(圖中)和攻堅隊隊員幫農戶進行種植作物今年6月,村裡開始評議低保,他家原本只有大兒子一人享受低保政策,但考慮到實際情況,低保評議會上,我將他家的情況提了出來,經過村民代表評議,他們一家都被納入了低保。 每次走訪,我都會積極向他們宣傳宣講相關政策,在兩個孩子讀書方面,有任何優惠政策,他們符合條件的,我都會盡力做好。他家的二兒子很有出息,今年順利考上了一本院校,我也積極收集材料,為他爭取到了「中國茅臺·國之棟梁」助學金。 現在項勇軍也在外務工,有什麼事情我們也會微信或者電話聯繫,他的二兒子享受著美好的大學生活,小兒子出來實習了。每次聯繫他時,他都很感謝我,我也很高興,能夠為他的生活帶來一些好的改變。 幫扶的這段時間,我與隊友們拆舊房、運砂石、搬磚、清掃環境衛生等,雖然有些累,但想著做這些都是為了百姓好,為了大家的生活更美好,也不覺得有多苦了。雖然我是女孩子,但在幫扶工作上始終不遺餘力,吃到的苦現在看來也是甜的。 回想起剛來時,我還是與農戶溝通吃力的外地丫頭,走訪時常常需要當地同事解釋,農戶叫我「妹」,我卻不明白。如今,走在村裡,我卻越來越喜歡聽他們叫我「妹」,因為我知道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把我當親人一樣對待。每每聽見他們喊一聲:「妹,來耍哈再去」,我心裡便親切得不得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整理
編輯 胡銳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