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獨生女」成長為「百家妹」|沿河自治縣黑水鎮...

2020-12-22 天眼新聞

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蔡苑(圖左)開展入戶走訪

來沿河前,母親一直很猶豫是否要讓我過來,覺得離家遠,很不放心;父親的態度則截然不同,讓我過來認真工作,服從組織和領導安排,把工作做好。  今年3月初,我到大山村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最初都不太適應,從來沒有在村裡生活的我還有些埋怨,對於脫貧攻堅工作也是摸不著頭腦,但脫貧攻堅形勢容不得我有一點懈怠,工作推著我往前走。  大山村屬三類貧困村,全村11個村民組35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292人。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家家戶戶,對全村的村情民意進行了詳細了解,並仔細記錄相關情況。  在村裡,我堅持「一日五事」工作法。每天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和知識後,挨家挨戶走訪,並按照任務清單解決農戶問題。晚上,回到村委會開會研判工作,做好資料整理。  幾個月下來,我遇到過各式各樣的問題,但也明白了一點: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就兩個人,去一次不行的就去兩次。  在我和隊友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發現的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無論問題大小,我們都竭盡全力,把農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為他們辦事,所以大多數農戶都很支持且理解我們的工作。

蔡苑(圖左)和攻堅隊隊員開展入戶調查

項勇軍是我幫扶的貧困戶之一,初到他家,我印象非常深刻,推開門進去,一個瘦弱的四十出頭的男人正背對著我和我的隊友,坐在一間黑乎乎的簡陋而狹窄的柴房裡,地上還散落著幾根柴火,柴房裡瀰漫著煙。  他家有五口人,大兒子患有白血病,二兒子正在讀高中,小兒子在讀中職,妻子外出打工已經幾年沒回來了。大兒子這幾年的醫療費就靠他一個人打工掙錢,妻子一開始還和他一起負擔,但是後來四處就醫,種種費用讓妻子覺得壓力太大,所以她決定離開這個家。  雖然生活艱辛,但項勇軍沒有放棄,他省吃儉用,有時候打好幾份工賺錢負擔家用,妻子在今年4月正式與他離婚,孩子們的醫藥費、學雜費和生活費等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得知這些情況後我感到很同情,這個家庭的脆弱是我沒有想像到的,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我暗自在心裡許下諾言 ,一定要幫幫他。

蔡苑(圖中)和攻堅隊隊員幫農戶進行種植作物今年6月,村裡開始評議低保,他家原本只有大兒子一人享受低保政策,但考慮到實際情況,低保評議會上,我將他家的情況提了出來,經過村民代表評議,他們一家都被納入了低保。  每次走訪,我都會積極向他們宣傳宣講相關政策,在兩個孩子讀書方面,有任何優惠政策,他們符合條件的,我都會盡力做好。他家的二兒子很有出息,今年順利考上了一本院校,我也積極收集材料,為他爭取到了「中國茅臺·國之棟梁」助學金。  現在項勇軍也在外務工,有什麼事情我們也會微信或者電話聯繫,他的二兒子享受著美好的大學生活,小兒子出來實習了。每次聯繫他時,他都很感謝我,我也很高興,能夠為他的生活帶來一些好的改變。  幫扶的這段時間,我與隊友們拆舊房、運砂石、搬磚、清掃環境衛生等,雖然有些累,但想著做這些都是為了百姓好,為了大家的生活更美好,也不覺得有多苦了。雖然我是女孩子,但在幫扶工作上始終不遺餘力,吃到的苦現在看來也是甜的。  回想起剛來時,我還是與農戶溝通吃力的外地丫頭,走訪時常常需要當地同事解釋,農戶叫我「妹」,我卻不明白。如今,走在村裡,我卻越來越喜歡聽他們叫我「妹」,因為我知道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把我當親人一樣對待。每每聽見他們喊一聲:「妹,來耍哈再去」,我心裡便親切得不得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整理

編輯 胡銳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貴州省銅仁市沿河...
    ……這個整天被呼來喚去的,就是我。感受到大家需要我,我幸福快樂著,毫無怨言。能為困難群眾、戰友們做點實事,能為麻竹溪人民做點好事,是我一生的榮幸!為了沿河的脫貧攻堅,我甘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我叫崔東,黑水完小教師,現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自從到麻竹溪村搞精準扶貧以來,我就在村委會辦公室做資料。今年脫貧攻堅這一口資料特別多,修改、更換頻繁,又花樣翻新,常常催得急,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並按時上交或準備好以便迎檢,我和戰友們往往半夜三更、起早貪黑地加班,犧牲了很多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從「么兒」到「何同志」 細微之處見真情丨沿河...
    我叫何進強,今年24歲,是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也是最基層的一名普通攻堅隊員。今年3月,我來到黑水鎮楊寨社區駐村,為我縣脫貧攻堅工作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不知不覺,至今駐村已8月有餘。  我從剛出校園的青澀少年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攻堅隊員;從父母眼中的「么兒」變成了群眾口裡的「何同志」「何毛」。稱呼的轉變,不僅意味著我角色的不同,也意味著群眾對我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楊球在登記臺帳我家有七口人,我是家裡的老大,家中還有妹妹、弟弟、爺爺、奶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撐著我們這個家。2008年,受住房後山山體滑坡威脅,爸爸到親戚家中東拼西湊勉強修建了安全住房。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因家中負債、上學負擔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想方法,找途徑,建出一個美麗大溪村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冉春燕,是貴州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縣和平街道辦事處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大溪社區常務副指揮長。2020年,在大溪村扶貧期間,我親自深入第一線,時時處處以優秀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群眾脫貧致富,為貧困戶精彩出列想方法,找途徑,帶領戰士們幹出了一個美麗村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盡顯軍人擔當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大元村...
    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通過調研,他進一步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以教育扶貧為先導、以產業扶貧為重點、以社會扶貧為推手,紮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地生根,積極助力沿河打贏脫貧攻堅決戰、如期同步實現小康夢!謀長遠:全力推進教育扶貧「再窮不能窮教育,送孩子讀書,哪怕砸鍋賣鐵。」當地人民群眾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夠上好學,走出大山。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熱血奉軍營 退役戰貧踐初心|沿河自治縣客田...
    「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只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咱當兵的人……」每天天剛蒙蒙亮,我總會被這樣雄渾動聽的歌聲叫醒。不錯,這歌聲正是來自一位老兵,一位退伍不退色的熱血兒郎,他就是我的「宋伯伯」---- 銅仁市人社局勞動保障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宋長青,也是沿河自治縣客田鎮隘頭村的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幹部的「三重身份」丨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
    一把雨傘、一個手提包、一隻手電筒,就是我走村串戶的必備行裝。我叫盧文富,是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村的網格員。自2018年10月,我從關嶺自治縣民政局下派到沙營鎮小寨村任網格員以來,幫群眾做了很多實事。小到為留守老人幹家務,跑到城裡自費給村裡老人洗照片,大到幫特困老人完成「夙願」,資助困難學生上學。我用心用情幫扶,以實際行動溫暖著整個村莊的人。潘忠信是小寨村雞窩田組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服刑,兩個兒媳不堪忍受貧苦的家庭環境,出走多年,杳無音訊,丟下5個年紀尚幼的孫子跟年過花甲的潘忠信一起生活,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窘困。
  • 貴州沿河:幹群同吃連心飯共謀發展話小康
    連日來,貴州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各鎮、街道和村(居、社區)脫貧攻堅指揮部組織群眾開展吃「連心飯」活動,大家聊村情、講政策、談發展、話扶貧、說將來、頌黨恩,共謀發展話小康。席間其樂融融,拉近了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簡介:2017年,中冶建工派駐徐貽擔任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副縣長,以「四種身份」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掛職期間,徐貽多次走訪調研部分村鎮落後現狀,不斷優化農村布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地處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的革命老區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掛牌督戰的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也是貴州省9個未脫貧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銅仁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和未摘帽貧困縣。截至2019年底,全縣剩餘貧困人口2.02萬人,貧困發生率3.3%,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靠雙手拼出來的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勇敢...
    妻子楊興蘭就患有哮喘病,女兒5歲的時候,被診斷為智力二級殘疾,家庭的大事小事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曾抱怨過命運不公,但現實如此,我想只有「幹」才有出路。  2014年,我家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我們回家過春節,我和妻子商量後,她一個人外出打工掙點錢,留我在家裡想辦法把住房建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山貨成了「香餑餑」|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
    我叫趙政,是貴州師範學院派駐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第一書記。今年10月,省內農特產品扶貧展銷活動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辦,來自曾家坳村的優質農產品以材質天然、色香味俱全等優點,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看到貧困群眾鼓起來的錢袋子和淳樸的笑容,我知道,我平凡的駐村時光裡長出了喜人的脫貧花果。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說起……趙政(左)在省內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售賣幫扶村農產品從2018年3月16日正式到印江縣曾家坳村駐村至今,已經過去兩年零7個月。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村在哪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受命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到村開展工作,當時我的女兒才滿三個月,為了方便開展工作,解決後顧之憂,我就將妻子和女兒一同帶到村裡,以村為家、以群眾為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被鄉親們稱為「拖家帶口的書記」。烽火村是中水鎮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的村,壯大群眾產業,鼓足群眾錢包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參加脫貧攻堅戰,是我最幸福的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
    我叫譚榮高,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再過7個月我就要退休了。2018年5月,我到三都縣中和鎮拉佑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我主要包保馬聯二組16戶的貧困戶。 進村工作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調查走訪,我所包保的16戶貧困戶生活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