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邱家村,一個從地圖上看將「邊旮吊」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深度貧困村,距沙子坡集鎮22.5公裡,距印江縣城43公裡,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多年來,當地老百姓吃夠了貧困的苦。 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哪怕日子再苦再難,生個兒子是我最大的心願,只有養兒才可防老,在村裡說話才硬氣」。初到袁華家,一位年過六旬頭髮花白的女主人熱情地拉著我的手,開始訴說她藏了多年的心裡話。
她叫張金香,是我幫扶戶袁華的妻子,也是村裡為數不多上過高中的女黨員同志。從她的言談中得知,家中共育有3個女兒,均已成家。現在只剩下年邁的老母親和夫妻倆三人守在一間半的平房裡。 平房是20年前一把大火燒毀後,親戚東拼西湊重新修建的。袁華老實憨厚不多話,早年在河南煤礦工地當礦工,因長期在礦井裡高強度工作,落下了塵肺病,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唯一勞動力垮下了,讓這位昔日因無兒在村裡抬不起頭的女強人精神支柱也崩塌了。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為了精準落實脫貧政策,根據對象戶的實際情況,我詳細制定了幫扶措施,考慮到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便積極爭取產業發展扶貧資金,為他家爭取扶貧蛋雞雞苗、黑豬苗以及種養殖補助等,讓對象戶靠自生動力解決溫飽問題,保障家庭收入的穩定性、持續性,2017年年底順利完成脫貧。
邱家村近鄰德江縣、沿河縣,因離鎮較遠,村民很少到沙子坡集鎮趕集,村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為落後。 考慮到袁華家中已無年輕勞動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三位老人的生活能力會逐年下降,為了方便三位外嫁女兒探望照顧,解決養老問題,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袁華積極爭取縣城的易地扶貧安置房。2018年底,袁華一家仨老順利搬進位於印江縣城峨嶺街道興民安置點的新家。
住上了新房,可如何穩定家庭收入呢?這個問題再次難倒了我。 家庭成員年齡、勞動能力各方面都有局限,需要找一個合適穩定的就業崗位。通過多次與鎮、安置點管委會溝通諮詢,我為袁華爭取了一個興民安置點公益性崗位,在安置點當一名衛生保潔員。同時,落實了低保保障政策,一家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遠嫁湖南的女兒回來看著父母,看見奶奶住進新房子激動地對我說:「龍同志,感謝你這四年多對我父母的照顧,也為我們解決了照料父母的後顧之憂,因為遠嫁,回家探望父母一次非常不容易,現在進城居住條件好,他們生活方便了,我們更放心。」 奶奶張金香笑著握住我的手說:現在,我在城裡也有了一個「好兒子」。 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群眾的「當家人」,辦好人民滿意事。未來,我將繼續努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蔡茜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