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邱家村,一個從地圖上看將「邊旮吊」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深度貧困村,距沙子坡集鎮22.5公裡,距印江縣城43公裡,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多年來,當地老百姓吃夠了貧困的苦。  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哪怕日子再苦再難,生個兒子是我最大的心願,只有養兒才可防老,在村裡說話才硬氣」。初到袁華家,一位年過六旬頭髮花白的女主人熱情地拉著我的手,開始訴說她藏了多年的心裡話。   

她叫張金香,是我幫扶戶袁華的妻子,也是村裡為數不多上過高中的女黨員同志。從她的言談中得知,家中共育有3個女兒,均已成家。現在只剩下年邁的老母親和夫妻倆三人守在一間半的平房裡。  平房是20年前一把大火燒毀後,親戚東拼西湊重新修建的。袁華老實憨厚不多話,早年在河南煤礦工地當礦工,因長期在礦井裡高強度工作,落下了塵肺病,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唯一勞動力垮下了,讓這位昔日因無兒在村裡抬不起頭的女強人精神支柱也崩塌了。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為了精準落實脫貧政策,根據對象戶的實際情況,我詳細制定了幫扶措施,考慮到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便積極爭取產業發展扶貧資金,為他家爭取扶貧蛋雞雞苗、黑豬苗以及種養殖補助等,讓對象戶靠自生動力解決溫飽問題,保障家庭收入的穩定性、持續性,2017年年底順利完成脫貧。   

邱家村近鄰德江縣、沿河縣,因離鎮較遠,村民很少到沙子坡集鎮趕集,村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為落後。  考慮到袁華家中已無年輕勞動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三位老人的生活能力會逐年下降,為了方便三位外嫁女兒探望照顧,解決養老問題,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袁華積極爭取縣城的易地扶貧安置房。2018年底,袁華一家仨老順利搬進位於印江縣城峨嶺街道興民安置點的新家。   

住上了新房,可如何穩定家庭收入呢?這個問題再次難倒了我。  家庭成員年齡、勞動能力各方面都有局限,需要找一個合適穩定的就業崗位。通過多次與鎮、安置點管委會溝通諮詢,我為袁華爭取了一個興民安置點公益性崗位,在安置點當一名衛生保潔員。同時,落實了低保保障政策,一家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遠嫁湖南的女兒回來看著父母,看見奶奶住進新房子激動地對我說:「龍同志,感謝你這四年多對我父母的照顧,也為我們解決了照料父母的後顧之憂,因為遠嫁,回家探望父母一次非常不容易,現在進城居住條件好,他們生活方便了,我們更放心。」  奶奶張金香笑著握住我的手說:現在,我在城裡也有了一個「好兒子」。   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群眾的「當家人」,辦好人民滿意事。未來,我將繼續努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蔡茜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齊上陣 孩子只記得「手機裡的爸爸」|印江...
    我叫劉娟,是印江自治縣木黃鎮坪洞口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不僅是我,丈夫楊仕剛,在楊柳鎮工作,是印江最偏遠鄉鎮之一。作為一名鄉鎮幹部,更是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的「老兵」。今天我想說的,便是我們夫妻倆的扶貧故事。自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就很少看到他回家了,有時因為回縣城開會,才得以短暫的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山貨成了「香餑餑」|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
    我叫趙政,是貴州師範學院派駐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曾家坳村第一書記。今年10月,省內農特產品扶貧展銷活動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辦,來自曾家坳村的優質農產品以材質天然、色香味俱全等優點,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看到貧困群眾鼓起來的錢袋子和淳樸的笑容,我知道,我平凡的駐村時光裡長出了喜人的脫貧花果。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說起……趙政(左)在省內農特產品展銷會上售賣幫扶村農產品從2018年3月16日正式到印江縣曾家坳村駐村至今,已經過去兩年零7個月。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情暖扶貧路——藍田縣焦岱鎮政府幹部李林的幫扶故事
    「要不是有這麼好的政策,有這麼好的幹部,我實在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日前,當記者來到西安市藍田縣焦岱鎮趙家匾村時,低保貧困戶趙明正不無感動地說:「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我們一家,鎮政府幫扶幹部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同讀一本書」讓教育幫扶更深更實丨貴陽市第二...
    我叫姚堯,是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2020年5月17日,我校送優質小學教育資源到偏遠的印江一小,領導班子代表以及優秀教師共計14人送教下鄉。而我,作為一位攝影愛好者,不僅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扶貧精彩瞬間,還利用音視頻手段,讓教育幫扶更深刻、更持久。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  我叫羅輝,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中松村村民靳富(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風雨砥礪初心如磐 戰甲未脫使命在肩丨印江自治縣...
    我叫劉德發,2018年,印江自治縣脫貧攻堅戰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我有幸成為羅場鄉扶貧辦工作人員、竹元村結對幫扶幹部,竹元村扇子壩組尖刀班班長,自此,我加入這場沒有硝煙、只能打贏不能輸的「戰役」。剛參加工作涉世未深的我,深感責任之重大,任務之艱巨,使命感油然而生。記憶中,和幫扶戶代遠雙和代雙慧兄弟之間的故事,最令我動容。一天,我接到羅場中學張阿菊老師的電話,告訴我代遠雙兄弟倆要輟學打工,兩個孩子性格倔,學校多次勸阻無效,如今已在縣城車站準備外出。掛斷電話,我立馬騎著摩託車去代方齊家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料代方齊和鄭光梅夫婦因為雙胞胎兒子輟學去打工的問題在吵架。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說起來腰鼓村扶貧的每一幕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第一次到村裡,幾經周折才發現原來村委已經修建了新的大樓,那裡已經廢棄。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幫扶對象乾淨整潔的院壩之後,每次去他家走訪各方面情況都挺不錯的,每每問道生活是否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我能夠幫到的儘管說,他總是很客氣連聲答謝,也沒有提出過什麼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多彩貴州網」「我的扶貧故事」尹霞:張玉娥搬家記
    我叫尹霞,是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幹部,2018年3月到峨嶺街道上槽村開展幫扶工作。安成波是我的幫扶戶,一家五口人,他的妻子張玉娥患有間歇性精神障礙,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均在上學。初次入戶,我穿梭在潮溼滑碌的林間小道,手使勁地拉著路旁的小樹枝,以防摔倒,儘管如此小心翼翼,還是在一塊溼滑的石板上摔了一跤,足足在石板上躺著平復了兩分鐘才爬起來。當我到他家時,他家的居住環境讓我震驚,房屋破舊不堪,屋頂的瓦片稀稀拉拉,「不堪入目」成為我走訪他家的第一印象。如何才能改善他家的居住環境呢?轉機終於來臨。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二寶媽」丨六枝特區文聯幹部張仕慧
    我叫張仕慧,六枝特區文聯幹部。2018年6月初由六枝特區黨委宣傳部派駐巖腳鎮草原村駐村扶貧。  我的幫扶戶陳學江的妻子郭琴身體不好,關節炎經常復發,隔三岔五住院,並經常服用激素類的鎮痛藥物。我上門走訪了解情況後,勸說郭琴生病後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並對她進行醫療扶貧政策宣傳,讓她享受國家的醫療扶貧政策和高額報銷。我吿誡郭琴,大劑量服用激素類藥物對身體有危害,比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發胖、骨質疏鬆、高血壓等諸多症狀。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九位中央定點扶貧單位掛職幹部輪番上陣 推介「貴州好物」 共話...
    有的推介嘉賓「廣撒網」,注重推介扶貧產品的多樣性:——農工民主黨中央掛幫幹部、大方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郭將圍繞大方縣蔬菜、天麻、辣椒、獼猴桃、大豆、茶葉等主導產業,詳盡講述了大方扶貧產業的全面蓬勃發展;——國家開發銀行掛幫幹部、道真自治縣黨組成員王凱以道真自治縣「興菜、穩煙、固茶、強藥、做特」的發展策略為展開,推介了仡山貢米、道真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