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吳永健與村扶貧幹部們一起為村民插秧

與單位同事到達南高村後,我被分到下巖寨村與現任主任負責該第四網格其中18戶貧困戶及41戶非貧困戶的具體工作,分工完成後,我們就到下巖寨村進行入戶走訪。  我在下巖寨村駐村幫扶的時間裡,除了負責自己的幫扶戶外,還負責網格其他貧困戶及非貧困戶的日常幫扶任務,了解所有網格戶的生活狀況。

吳永健入戶收集村民情況

幫扶戶萬秀兵患有長期慢性病,沒有勞動能力,家有8口人,大兒子成家,二兒子還在上大學,妻子在家務農,該戶較為困難。  我儘自己所能幫他家爭取各項幫扶政策,當時他家裡房子四面漏風,不具備居住的條件,為了免受寒冬之苦,我向鎮政府給他家爭取到透風漏雨政策,幫助他家把一樓全部修完並蓋上廚房。  同時,我繼續給他妻子邰興你落實護林員公益性崗位,享受到幫扶項目分紅,提高收入,為他大兒子減輕負擔,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今年他家順利脫貧。  在村裡面我還與攻堅隊幫助村裡面進行道路硬化,衛生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改造,實現供水入戶,解決飲水困難等等。  如今,我的工作得到幫扶戶及其他村民的肯定和認可,脫貧攻堅工作讓我學會成長,增強自己的工作能力,這也是最值得我回味的地方。

【人物小傳】

吳永健,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教育扶貧是責任,更是愛的傳遞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希望小學...
    我叫張金柳,是劍河縣岑松鎮溫泉希望小學的一名教師,根據學校和鎮教育督導辦的統一安排,我跟學校的1名教師和中學的1名教師都被安排了岑松鎮巫門村的入戶幫扶。周末,我與同學校的師,拿著扶貧宣傳資料,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艾立燎:腳踏實地辦實事
    我叫艾立燎,29歲,是貴州省科技廳的幹部。2018年3月,我主動請戰,被派駐到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任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兩年多來,村民的淳樸、勤勞、熱情深深打動了我。從選擇駐村那一刻起,我暗下決心要儘自己所能,腳踏實地辦實事,帶領群眾一起去改變村裡的貧困面貌,讓村民們富起來。資料圖南岑村距劍河縣城32公裡,全村239戶1084人,於2020年3月全村脫貧出列。剛到南岑村的時候,我借住在一個農戶家裡。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我叫陳榮發,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八一社區(八一小村)村民。家有6口人,有3個孩子在上學,一個年邁多病眼瞎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家裡勞動力少,經濟開支大,生活困難。經過我的申請、村兩委的核實,2017年我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趁年輕多幹點,不能辜負駐村韶華。」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總人口203戶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9戶290人。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楊昌文的養豬場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2016年,我們村整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我搬到了劍河縣馨怡社區。房子有了,但家庭的生活如何繼續?我陷入了沉思,覺得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必須要做點「名堂」來,有穩定的事業才能改善生活狀況,早日擺脫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助脫貧 一腔熱血換民心丨劍河縣敏洞鄉敏...
    我叫劉敏,是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第一書記,同時兼任新槐村網格員。作為脫貧隊伍中的老幹部,我勢必全心全意助脫貧,以一腔熱血換民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能全面掌握敏洞社區產業發展情況及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逐一走訪社區貧困戶,全面細緻了解貧困戶主要收入來源和家庭情況,找準致貧原因,精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了解村情民意。敏洞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481人均高於國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於2020年底實現全部清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丨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張小慶,是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南哨村的駐村幹部。南北通社區,是由南哨村、遠通村、北魯村組成,作為南哨鎮集鎮所在地,看似比大山裡面的村莊要好發展一些,但其實脫貧難度也挺大。來到社區後,我第一時間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了解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了解我網格內的貧困戶數量及他們各自的致貧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與村民們拉近關係,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村民的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感謝國家扶貧的好政策,感謝李主任的幫助,讓我終於搬進了新家……」  2018年2月6日,初春時節,鄒孔祿在新居裡一邊鋪床,一邊對來幫助他搬家的幫扶幹部激動地說。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知民所需 幫民所困 做好群眾的「西瓜書記」|劍河...
    我叫姚登華,是劍河縣岑松鎮塘腳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從劍河縣檢察院一名普通幹警突然轉變為基層農村書記,工作環境和對象的不同,對於沒有多少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來說,有點畏難,我問自己,我能當好書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