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

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巫溜村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其中光紀村是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我所負責的光紀六組共20戶1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67人。

我是一個90後,提到駐村扶貧這項任務,我既興奮又忐忑,希望憑藉自己的幹勁和熱情,帶村民改變貧困的現狀。

入村後,我在村民的質疑聲中感到不安,「這小夥子能適應村裡的生活和我們融成一片嗎?」「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能帶領我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網格員工作,不讓村民失望。

為轉變村民思想,激發活力,我每天深入調研,走家串戶,推心置腹地與村民勾勒規劃,設身處地與群眾算帳對比。

王金澤(右)向貧困戶發放幫扶物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與駐村幹部的不懈努力,村內製定了「一戶一策略」的幫扶措施,我們攻堅隊為村裡爭取到養蜂產業、養雞產業、大閘蟹養殖、冷水魚養殖。我也切實做到了真心實意為村子找出路,想方設法為群眾添產業。

向貧困戶宣傳國家扶貧政策

我以村為家,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大力宣傳扶貧相關政策。工作近兩年我們攻堅隊落實了廁所改造、透風漏雨整治、道路暢通工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務工就業崗位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以貧困群眾脫貧促進全村發展、以全村發展帶動群眾脫貧的理念。

向貧困戶教授養蜂知識

巫溜村在2019年底成功脫貧,我和所有網格員、幫扶幹部都感到無比驕傲。

這一段扶貧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條件的艱苦,但艱苦的基層是最好的學校,可以讓我磨鍊艱苦奮鬥的意志品質;基層工作雖然很難幹,但實踐是最好的課堂,我走到了處理矛盾的第一線、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有利於提升處理實際問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群眾工作不好做,但基層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能讓我學到吃苦耐勞的精神、淳樸善良的品質。

【人物小傳】

王金澤,26歲,侗族,畢業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測繪工程專業,2016年9月至今於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期間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到淳安縣不動產登記中心掛職學習,2020年9月任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頒證股股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理清思路 打有把握的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因此再次接觸農村基層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難。況且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又熟知縣裡的農村經濟構成和基本情況。  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就得了解每戶致貧原因,要想摸清貧困戶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真入戶、真走訪、真了解、真識別。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讓群眾老有所依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
    我叫田如成,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網格員。2019年3月,新柳村成立脫貧攻堅隊,我便負責起新柳5組的網格,該網格共有22戶87人,非貧困戶17戶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6人,對口幫扶8戶24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我每月不少於4次深入各戶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幫助農戶分析致貧原因,從家庭的農田、土地、基本生活資料入手,結合該戶的特長、愛好,幫助尋找脫貧路徑,使其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依靠國家政策,自己走上脫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助脫貧 一腔熱血換民心丨劍河縣敏洞鄉敏...
    我叫劉敏,是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第一書記,同時兼任新槐村網格員。作為脫貧隊伍中的老幹部,我勢必全心全意助脫貧,以一腔熱血換民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入戶了解情況收集材料通過不斷實地走訪、與群眾面對面談心交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取得良好工作成效,為儘快實現整村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確目標責任精準施策抓落實。工作開展以來,我紮根基層,始終奮戰在扶貧第一線,推動幫扶工作落地見效。通過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紮實駐村開展工作,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任務和要求。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我叫周麗梅,是劍河縣投資促進局的一名幹部。2019年7月,我有幸被選派至柳川鎮高標村小寨村擔任網格員。高標村是由高標、小寨兩個小村合併而成。2019年7月23日,我和同事正式入駐小寨村。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培榮村交通落後、閉塞,村寨環境衛生差,廢棄房子隨處可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久甲有個美麗「約會」丨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
    我叫田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自然資源局派駐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網格員。  2019年7月,正值劍河縣脫貧攻堅總攻關鍵時期,受組織委派,我被抽調久仰鎮久甲村擔任網格員,在簡單準備好必備的生活用品後,便踏上了前往久甲村的行程。
  • 「我的扶貧故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
    「來了,伯伯,我吃了才來的,謝謝了。」  每次走村入戶,這是我收到最多的問候.每次聽到這樣的問候,我都無比開心,因為我知道這是群眾對我的認可。楊再仙(右)幫助孤寡老人搶收秋糧我叫楊再仙,是劍河縣太擁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太擁鎮烏連村(九連小村)的網格員,在擔任網格員期間,同時也負責全鎮養老保險的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丨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張小慶,是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南哨村的駐村幹部。南北通社區,是由南哨村、遠通村、北魯村組成,作為南哨鎮集鎮所在地,看似比大山裡面的村莊要好發展一些,但其實脫貧難度也挺大。來到社區後,我第一時間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了解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了解我網格內的貧困戶數量及他們各自的致貧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與村民們拉近關係,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村民的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