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
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巫溜村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其中光紀村是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我所負責的光紀六組共20戶1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67人。
我是一個90後,提到駐村扶貧這項任務,我既興奮又忐忑,希望憑藉自己的幹勁和熱情,帶村民改變貧困的現狀。
入村後,我在村民的質疑聲中感到不安,「這小夥子能適應村裡的生活和我們融成一片嗎?」「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能帶領我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網格員工作,不讓村民失望。
為轉變村民思想,激發活力,我每天深入調研,走家串戶,推心置腹地與村民勾勒規劃,設身處地與群眾算帳對比。
王金澤(右)向貧困戶發放幫扶物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與駐村幹部的不懈努力,村內製定了「一戶一策略」的幫扶措施,我們攻堅隊為村裡爭取到養蜂產業、養雞產業、大閘蟹養殖、冷水魚養殖。我也切實做到了真心實意為村子找出路,想方設法為群眾添產業。
向貧困戶宣傳國家扶貧政策
我以村為家,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大力宣傳扶貧相關政策。工作近兩年我們攻堅隊落實了廁所改造、透風漏雨整治、道路暢通工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務工就業崗位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以貧困群眾脫貧促進全村發展、以全村發展帶動群眾脫貧的理念。
向貧困戶教授養蜂知識
巫溜村在2019年底成功脫貧,我和所有網格員、幫扶幹部都感到無比驕傲。
這一段扶貧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條件的艱苦,但艱苦的基層是最好的學校,可以讓我磨鍊艱苦奮鬥的意志品質;基層工作雖然很難幹,但實踐是最好的課堂,我走到了處理矛盾的第一線、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有利於提升處理實際問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群眾工作不好做,但基層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能讓我學到吃苦耐勞的精神、淳樸善良的品質。
【人物小傳】
王金澤,26歲,侗族,畢業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測繪工程專業,2016年9月至今於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期間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到淳安縣不動產登記中心掛職學習,2020年9月任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頒證股股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