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

進村路陡、彎、窄,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總人口203戶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9戶290人。

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培榮村交通落後、閉塞,村寨環境衛生差,廢棄房子隨處可見。

我首先組織村幹召集村民開了院壩會,將改變村容村貌提上日程,向村民說明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危房改造、透風漏雨等整治項目,村民紛紛積極響應,支持村裡的建設。

李正釗到村民家中走訪

為了改變村容村貌,我組織攻堅隊員和村幹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糞汙等,拆除廢棄房子(包括舊倉、舊豬、牛圈)、找施工人員整治透風漏雨房屋,組建村寨衛生員、護林員、建立文明村規民約,從源頭改變不良衛生習慣。

通過積極主動申報基礎建設項目,嶄新的戲臺帶給留守老人更多歡樂,127盞路燈和260米的入戶路讓夜晚的歸途不再困難,嶄新的公廁與新建的高位水池方便了大家的生產生活。

村裡新建起來的戲臺

乾淨整潔的培榮村

通過一系列的改造、修建和整治,培榮村一改過去髒亂差形象,村民戶戶通的路面得到了改善,戶戶有安全飲用水,呈現出乾淨清朗的鄉村風貌。

歷經幾年的努力,2020年村裡僅剩3戶貧困戶,為了讓村民「脫真貧、真脫貧」,我針對實際情況,和村幹部多次討論幫扶計劃,最終決定採取「一戶一策」、因戶施策精準幫扶。

龍家躍是培榮村3組的低保戶,與65歲的妻子相依為命,因早年做農活摔斷了腿,無勞動力,無經濟來源,常年只能依靠低保生活。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聯繫他的幫扶幹部,時常到他家裡來看望他,對他送糧送油。並向鎮裡爭取救助款,使他們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駐村期間,我有時去南加鎮開會或上劍河縣城辦事,用自己的車子經常搭送群眾。同時我還做起免費搬運工,給在城裡讀書的孩子帶去家裡準備的衣物等物品。

扶貧工作要從小事做起,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的小改變,都會帶來群眾精神面貌的大改觀。

【人物小傳】

李正釗,男,1969年3月出生。1988年一直在劍河縣公安局工作,2019年5月被派到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讓群眾老有所依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
    我叫田如成,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網格員。2019年3月,新柳村成立脫貧攻堅隊,我便負責起新柳5組的網格,該網格共有22戶87人,非貧困戶17戶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6人,對口幫扶8戶24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我每月不少於4次深入各戶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幫助農戶分析致貧原因,從家庭的農田、土地、基本生活資料入手,結合該戶的特長、愛好,幫助尋找脫貧路徑,使其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依靠國家政策,自己走上脫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老石和小石的故事丨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網格員...
    我叫楊石健,是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網格員。2019年7月大學畢業後,11月我便參加了工作,回到生我養我的南加鎮,雖然離縣城很遠但離我家很近,我很滿足。2019年11月,接到鎮黨委通知正式來到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擔任一名網格員兼幫扶幹部。很早我就聽說我家有位幫扶幹部,當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的時候,既激動又有些擔憂。激動的是我也成為了一名能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擔憂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與其「坐等」,不如靠自己︱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我叫黃透植,是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村民,家裡4個人,大女兒在劍河四中讀初一,小兒子在南加鎮展牙小學讀三年級,我與妻子在家務農。2017年,為了照顧子女上學,我與妻子兩人長期在家務農,種植三畝左右的水稻、養一頭豬,這些僅僅只夠解決一家人吃的。
  • ...故事」南東村變成了「南東城」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楊宇
    我叫楊宇,今年50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劍河縣文體廣電局派駐我來到太擁鎮,從此我便與南東村有了不解之緣。南東村有229戶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405人,曾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的微笑是對我無聲的信任|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
    我叫劉良平,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氣象局派駐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第一書記。巫虎村地處劍河、黎平交界處的老山界山腳下,共有6個自然村寨,共有470戶195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8戶618人。劉良平給村民搶收水稻來到村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情掌握,起早貪黑的入戶走訪,一小段時間後基本上可對村情民情大體掌握了,同還與很多的群眾交上了朋友,大事小事都可能會來徵求我的建議,或者找我幫個小忙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村民一樣幸福丨劍河縣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
    「現在生活好多了,謝謝書記,謝謝你們,幫我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一家5口再也不用四處漂泊了。」邰政學對我說。我叫楊國梅,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民政局派駐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楊國梅與其他扶貧幹部一起入戶宣傳政策自從村裡通了瀝青路以後,以前駕駛過公交車的邰政學便開始琢磨起家門口創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既方便了群眾,又給家裡帶來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來脫貧丨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村民彭恩才
    我叫彭恩才,是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二組村民,現年70歲。家裡共有2口人,妻子舒翠梅現年67歲。由於膝下無子,女兒又早已出嫁,我與妻子成了村裡的老人戶。通過精準識別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我在村裡一輩子幹活也算努力勤快,到老了卻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我跑去同村長了解貧困戶如何才能算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是黨和國家、政府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是孫德垣書記和網格員趙青姐給我們的關心關懷和幫助,讓我家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日子也慢慢地變好了。我們一家一定常懷感恩之心,勤奮共進。我們幾姊妹也會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入村開展扶貧工作後,主動與脫貧攻堅隊一起參加協調工作,終於做通部分群眾思想工作,使通組公路得以順利實施硬化。同時,我還發動群眾實施入戶路硬化,開展人畜混居整治,安裝路燈,極大地改變了巫溜村七組自然寨的村容寨貌。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做平凡小事走進老百姓的心丨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
    我叫張文海,2017年來到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擔任白浪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兼任白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2020年9月,我去他家看望他,送去一套秋季服裝。當時他正在刮痧,看出來他的病情是十分嚴重,我便跟他說:「今天下午我們村召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半年述職評議會,你就不要來參加了。」他妻子說:「你身體這麼差,就不要去開會了。」他卻對我們說:「黨員參加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召開半年評議會,我怎麼不去參加呢。」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幹部,你們來這裡一年多了,幫助了我們很多,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聽說你們工作要結束了,你們要回去上班,我們會不習慣,會捨不得你們的,以後你們要多來看我們哦!」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久甲有個美麗「約會」丨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
    我叫田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自然資源局派駐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網格員。  2019年7月,正值劍河縣脫貧攻堅總攻關鍵時期,受組織委派,我被抽調久仰鎮久甲村擔任網格員,在簡單準備好必備的生活用品後,便踏上了前往久甲村的行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脫貧故事」辛勤指數換幸福指數│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
    我叫楊光林,是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今年50歲。由於我家裡面就我一個,沒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無人要,家裡就僅有的3.81畝的耕地餬口,房子透風漏雨我也是沒有辦法的,也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2017年下半年,有一天村裡面動員開會,我本來不想去的,但看左鄰右舍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條件更差的鄰居都去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跟著去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   在惠民春風吹拂下,在高中、大學讀書期間,我獲得國家教育扶貧政策支助,減免了學費,一學期下來僅是生活費需要自理,有了教育扶貧政策支撐,減輕了我的家庭經濟壓力,讓我能安安心心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