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
進村路陡、彎、窄,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總人口203戶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9戶290人。
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培榮村交通落後、閉塞,村寨環境衛生差,廢棄房子隨處可見。
我首先組織村幹召集村民開了院壩會,將改變村容村貌提上日程,向村民說明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危房改造、透風漏雨等整治項目,村民紛紛積極響應,支持村裡的建設。
李正釗到村民家中走訪
為了改變村容村貌,我組織攻堅隊員和村幹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糞汙等,拆除廢棄房子(包括舊倉、舊豬、牛圈)、找施工人員整治透風漏雨房屋,組建村寨衛生員、護林員、建立文明村規民約,從源頭改變不良衛生習慣。
通過積極主動申報基礎建設項目,嶄新的戲臺帶給留守老人更多歡樂,127盞路燈和260米的入戶路讓夜晚的歸途不再困難,嶄新的公廁與新建的高位水池方便了大家的生產生活。
村裡新建起來的戲臺
乾淨整潔的培榮村
通過一系列的改造、修建和整治,培榮村一改過去髒亂差形象,村民戶戶通的路面得到了改善,戶戶有安全飲用水,呈現出乾淨清朗的鄉村風貌。
歷經幾年的努力,2020年村裡僅剩3戶貧困戶,為了讓村民「脫真貧、真脫貧」,我針對實際情況,和村幹部多次討論幫扶計劃,最終決定採取「一戶一策」、因戶施策精準幫扶。
龍家躍是培榮村3組的低保戶,與65歲的妻子相依為命,因早年做農活摔斷了腿,無勞動力,無經濟來源,常年只能依靠低保生活。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聯繫他的幫扶幹部,時常到他家裡來看望他,對他送糧送油。並向鎮裡爭取救助款,使他們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駐村期間,我有時去南加鎮開會或上劍河縣城辦事,用自己的車子經常搭送群眾。同時我還做起免費搬運工,給在城裡讀書的孩子帶去家裡準備的衣物等物品。
扶貧工作要從小事做起,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的小改變,都會帶來群眾精神面貌的大改觀。
【人物小傳】
李正釗,男,1969年3月出生。1988年一直在劍河縣公安局工作,2019年5月被派到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