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南東村變成了「南東城」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楊宇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楊宇,今年50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劍河縣文體廣電局派駐我來到太擁鎮,從此我便與南東村有了不解之緣。

南東村有229戶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405人,曾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村裡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但是居住偏遠,道路坑窪不平,交通不便。

剛來到南東村時,看到村民居住的房屋老舊又破漏,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暗下決心,要徹底改變南東村的貧困面貌。

駐村期間,我很注重入戶走訪,我多方聽取村民和其他村幹部的意見,堅持不能個人說了算,但也不能議而不決、決而不辦。

楊宇(右一)走訪農戶

楊宇入戶張貼貧困戶明白卡

張興文是我們村的貧困戶,起初,他對我們的工作非常不理解,也不配合,這讓我們幹部犯了難。我便經常前往他家給他做思想工作。

漸漸地,他對我們建立了信任,思想觀念也逐漸改變。有一次村裡組織在家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大家都在猶豫時,他第一個站出來說「我去打工」,給大家帶了個好頭。

作為第一書記,我積極向縣裡相關部門申請扶貧資金,爭取更多項目落地南東村。期間,得到了劍河縣宣傳部、文體廣電局、法院、組織部和公路局共19.5萬元資金,修建了南東村活動室。

鑑於南東村生產結構單一,劍河縣扶貧辦劃撥80萬元資金,用於南東村實施生豬養殖、稻田養魚和鉤藤種植項目,帶動了88戶農戶脫貧致富;我們還得到了劍河縣衛生局的支持,新建了村衛生室。

 楊宇入戶宣講教育扶貧政策

2019年底,聯繫幫扶單位縣法院給229戶農戶送去衣櫃、碗櫃、鞋櫃,用於改善南東村視覺貧困面貌。除此之外,我們還親自動手,共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舊房舊倉、草棚、豬牛羊圈等43處。

如今的南東村不再是以前那個貧困村莊了,變成了戶戶通水泥路、燈火通明的「南東城」。

【人物小傳】

楊宇,男,50歲,大專學歷,1991年9月參加工作,現任劍河縣融媒體中心工作員,2018年3月至今任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
    楊再仙(右)幫助孤寡老人搶收秋糧我叫楊再仙,是劍河縣太擁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太擁鎮烏連村(九連小村)的網格員,在擔任網格員期間,同時也負責全鎮養老保險的相關工作。  【人物小傳】   楊再仙,27歲,2016年畢業於遼寧省大連民族大學,現任太擁鎮扶貧工作站工作員,2019年6月至今到太擁鎮九連村任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有信心 黃土變成金丨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村民...
    我叫唐洪清,曾是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的貧困戶,退伍回鄉後,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我,在2014年去往浙江安吉學習種茶制茶技術。翁王村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屬深度貧困村。面對家鄉貧窮的現狀,2016年我毅然決然回鄉,下定決心帶領翁王村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1988年一直在劍河縣公安局工作,2019年5月被派到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村民一樣幸福丨劍河縣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
    「現在生活好多了,謝謝書記,謝謝你們,幫我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一家5口再也不用四處漂泊了。」邰政學對我說。我叫楊國梅,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民政局派駐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扶貧幹部們在村中召開活動自2016年到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2018年到村任第一書記以來,我與駐村工作隊一起完成了村活動室標準化打造、組組通及串戶路硬化、高壓電和自來水提質改造、路燈安裝和涼亭建設、打通規模稻田養魚致富橋、集中硬化稻田養魚田埂30畝以及開展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等。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好產業就是我對稿旁村的貢獻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第一書記周微粒
    我叫周微粒,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第一書記兼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入村第一天,村長楊秀海就給我介紹了稿旁村的基本情況,稿旁村是一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苗族人口佔100%,全村共377戶1812人。通過調查,我得知劍河縣「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方向就是發展食用菌種植,目前,縣內有食用菌企業1家,可以提供食用菌菌種,並可以回收食用菌。稿旁村食用菌(黑木耳)示範種植基地我便把在稿旁村建立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的想法向上級進行了匯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做平凡小事走進老百姓的心丨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
    我叫張文海,2017年來到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擔任白浪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兼任白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當時他正在刮痧,看出來他的病情是十分嚴重,我便跟他說:「今天下午我們村召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半年述職評議會,你就不要來參加了。」他妻子說:「你身體這麼差,就不要去開會了。」他卻對我們說:「黨員參加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召開半年評議會,我怎麼不去參加呢。」看他這樣堅持,我倆也沒有辦法。但過了沒多久,他還是離開了我們。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2016年,我們村整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我搬到了劍河縣馨怡社區。房子有了,但家庭的生活如何繼續?我陷入了沉思,覺得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必須要做點「名堂」來,有穩定的事業才能改善生活狀況,早日擺脫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助脫貧 一腔熱血換民心丨劍河縣敏洞鄉敏...
    我叫劉敏,是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第一書記,同時兼任新槐村網格員。作為脫貧隊伍中的老幹部,我勢必全心全意助脫貧,以一腔熱血換民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劉敏入戶向村民宣傳政策同時,我落實「第一書記」主體責任。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規範支部「三會一課」,協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築強基層堡壘,發揮積極作用。我還積極聯繫幫扶單位縣人民醫院籌集到幫扶資金8萬元,用於添置新槐、敏洞、孟恩攻堅隊辦公設備用品和補齊貧困戶短板等材料,同時積極聯繫幫扶幹部下基層開展「一對一」絕對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不負韶華丨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駐村幹部...
    我叫潘庭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自己已經駐村三年多了,用我們老支書的話來說,三年都可以抱兩個孫娃娃咯。幫助群眾幹農活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劍河縣申請提前出列,自己作為駐村幹部兼任網格員,肩上肩負的責任更重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人物小傳】張書發,1968年8月出生,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中專畢業,1990年在臺江縣五河鄉工作,1991年於臺江縣革東鎮黨委政府任職,1993年任革東鎮團委書記,1995年革東鎮土地管理所工作,1999年調任臺江縣土地管理局,2002年任臺江縣移民搬遷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革東鎮劃分給劍河縣後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是黨和國家、政府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是孫德垣書記和網格員趙青姐給我們的關心關懷和幫助,讓我家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日子也慢慢地變好了。我們一家一定常懷感恩之心,勤奮共進。我們幾姊妹也會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丨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張小慶,是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南哨村的駐村幹部。南北通社區,是由南哨村、遠通村、北魯村組成,作為南哨鎮集鎮所在地,看似比大山裡面的村莊要好發展一些,但其實脫貧難度也挺大。來到社區後,我第一時間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了解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了解我網格內的貧困戶數量及他們各自的致貧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與村民們拉近關係,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村民的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們的真情付出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劍河縣...
    我叫李秀花,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村民,現就讀於貴陽學院,今年大四。家中共5口人,我和弟弟李忠洪在學校讀書。幾前年,我父親李進忠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大腿受重傷導致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家中經濟來源全靠母親那微薄的務農收入來維持。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全家福」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川小學教師龍...
    我叫龍家來,是劍河縣柳川鎮柳川小學的一名教師。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難以忘懷的事情,而相片就是最美好的回憶。我尤其愛照全家福合照,且每年必照。去年我照了一張很特別的全家福,那是我們幾位同事與兩位慈祥老人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