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2020-12-15 天眼新聞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是黨和國家、政府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是孫德垣書記和網格員趙青姐給我們的關心關懷和幫助,讓我家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日子也慢慢地變好了。我們一家一定常懷感恩之心,勤奮共進。我們幾姊妹也會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寫這封感謝信的叫石代香,是我的幫扶貧困戶石磊的女兒。石磊一家5口人,三個孩子,一人讀大學,兩人讀初中。因家庭貧困,教育負擔重,石磊夫妻二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因為常年在外,與村幹們交流很少,夫妻倆在生活重壓下對村幹們頗有怨氣,遇事愛與村乾唱反調,也不支持村裡集體事業的發展。同時,因缺乏陪伴和溝通,孩子們與他們之間也很淡漠,五口之家不僅生活困難,家庭氣氛也很緊張。  了解情況後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改善這一家的生活,並調和氣氛,我主動與夫妻二人交談。得知二人有回縣內就業的想法後,我找到了勞動部門向工作人員了解縣內就業情況,並把情況反饋給他們,在多方的幫助下,石磊成為了展模村的護林員,因其妻加入村裡的工程隊,農閒之餘在家附近務工,還能照顧孩子。  與此同時,我幫助石磊申請了「特惠貸」5萬元,發展養豬產業。還為減輕其教育負擔,幫助申請助學貸款5500元。今年他家人均純收入達到5035元,收入穩定達標。  工作的穩定讓夫妻二人心中大石落下,對我們幫扶幹部以及村幹都充滿了感激,但與孩子們的相處又成為了他們的心病。為了讓這個家庭溫暖和諧起來,我一方面邀請學校心理輔導師上門給夫婦二人講授相處之道,鼓勵他們多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另一方面,我當起溝通的「橋梁」,經常和孩子們聊天,講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和相處之道,聆聽孩子們的心聲,並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同時給孩子與父母製造互動的機會。在我的不斷努力下,石磊夫婦與孩子們都敞開了心扉,相處日益融洽,家庭歡笑聲多了。

如今,石磊夫婦開朗了不少。石磊還經常與村幹一起討論產業發展的事,他還偷偷告訴我今年他要參加村裡選舉,爭取能當上村組長,為村裡事業發展出一份力。石磊的孩子們臉上笑容多了,學習也更努力了。看到這一家的蛻變,我也由衷的高興,扶貧幫扶路上,有汗水,有艱辛,但也有歡樂,有收穫。  【人物資料】  趙青,今年34歲,2009年畢業於湖南同德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2014年來到劍河縣水務局太擁片區水務站任職至今。2014年至2018年兼任半溪村駐村幹部。2019-2020年兼任展模村網格員。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歐陽章傑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扶貧更扶人心,一封來自貧困戶的感謝信……
    一封簡單樸素的感謝信,代表了兩個貧困家庭的真情扶貧故事,一位普通的扶貧幫扶幹部,拉近了貧困家庭與政府的距離。最近,一封來自源泉鎮北崮山村貧困戶焦方英和郭本英的感謝信,送到了博山區疾控中心領導李仲利的手裡。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我叫周麗梅,是劍河縣投資促進局的一名幹部。2019年7月,我有幸被選派至柳川鎮高標村小寨村擔任網格員。高標村是由高標、小寨兩個小村合併而成。2019年7月23日,我和同事正式入駐小寨村。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理清思路 打有把握的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2019年7月,我來到畢下村開展工作,我負責的網格建檔立卡貧困戶7戶,總人口34人,其中勞動力26人。大多是因學、缺資金和技術致貧。現如今七戶已經摘掉貧困的帽子。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因此再次接觸農村基層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難。況且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又熟知縣裡的農村經濟構成和基本情況。  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就得了解每戶致貧原因,要想摸清貧困戶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真入戶、真走訪、真了解、真識別。
  • 「我的扶貧故事」從他鄉回到故鄉,他們心裡滿是感恩︱天柱縣甕洞鎮...
    自2019年1月對中柳村6戶貧困戶開展幫扶工作以來,我定期都會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情況,唯獨有一戶叫陳守柄的從來沒有見過,電話也只打通過兩次。  從村幹及周邊群眾了解到,自從該戶父親2016年過世後就搬到了劍河縣,但沒人知道他具體住在哪兒。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讓群眾老有所依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
    我叫田如成,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網格員。2019年3月,新柳村成立脫貧攻堅隊,我便負責起新柳5組的網格,該網格共有22戶87人,非貧困戶17戶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6人,對口幫扶8戶24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我每月不少於4次深入各戶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幫助農戶分析致貧原因,從家庭的農田、土地、基本生活資料入手,結合該戶的特長、愛好,幫助尋找脫貧路徑,使其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依靠國家政策,自己走上脫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我叫陳榮發,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八一社區(八一小村)村民。家有6口人,有3個孩子在上學,一個年邁多病眼瞎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家裡勞動力少,經濟開支大,生活困難。經過我的申請、村兩委的核實,2017年我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那時,我向村「兩委」申請,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山高谷深,地少田薄,交通不便,世代靠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只能維持溫飽,靠天吃飯,十分艱難。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總人口203戶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9戶290人。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做平凡小事走進老百姓的心丨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
    我叫張文海,2017年來到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擔任白浪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兼任白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2020年9月,我去他家看望他,送去一套秋季服裝。當時他正在刮痧,看出來他的病情是十分嚴重,我便跟他說:「今天下午我們村召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半年述職評議會,你就不要來參加了。」他妻子說:「你身體這麼差,就不要去開會了。」他卻對我們說:「黨員參加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召開半年評議會,我怎麼不去參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