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
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村中交通不便,需要渡船過清水江後再經過3.5千米的公路才到梨木山,人居環境衛生差。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
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
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通過宣傳政策和多次引導在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村中實施了廁所革命完成17戶、人畜混居整治12戶、透風漏雨整治17戶並拆除廢棄圈新臺村一組的兩個自然寨告別了髒亂差,迎來了新景象。 在駐村過程使我印象最為深刻,是我進入戶走訪第一天。來到了楊秀松家,這是一個特殊家庭。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因為這兩位人老了,孫子上學不方便。我告訴他們,要搬遷進城後,孫子上學也方便,城鎮低保補助還會相應提高。 後來,我還為這兩個未成年的孫子申請孤兒分散供養申請,現有時間進縣城還經常帶點雞蛋去他家坐坐,拉家常。 現一家人已經易地扶貧搬遷到思源社區入住,真正過上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屋兩個孫子都能在縣城上學,通過社會兜底保障2020年這戶最後一戶宣布脫貧。
現楊秀松戶新家室內照片
作為幫扶網格員的我,出生於70年代並在農村長大的我,在農忙季節期間幫貧困戶或群眾插秧,秋季搶收稻穀、生薑等事情很順手。有空和群眾拉家常談心,開院壩會,吃同心飯等,通過透風漏雨整治、危房改造、技術培訓、就業宣傳等一系列的工作,我們村已實現脫貧「摘帽」。 現群眾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提高,我看在眼裡,群眾的歡聲笑語是我永遠的記憶。 【人物小傳】 楊芝桃,1972年11月出生,1993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林業學校林業專業,1993年9月參加工作,2006年1月貴州省委黨校法律專業畢業(函授),本科學歷;2017年1月東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畢業(函授)專科學歷;2006年取得工程師任職資格,曾到磻溪鄉林業站、岑松鎮林業站、革東鎮林業站、劍河縣林業局營林綠化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任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