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

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村中交通不便,需要渡船過清水江後再經過3.5千米的公路才到梨木山,人居環境衛生差。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

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

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通過宣傳政策和多次引導在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村中實施了廁所革命完成17戶、人畜混居整治12戶、透風漏雨整治17戶並拆除廢棄圈新臺村一組的兩個自然寨告別了髒亂差,迎來了新景象。   在駐村過程使我印象最為深刻,是我進入戶走訪第一天。來到了楊秀松家,這是一個特殊家庭。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因為這兩位人老了,孫子上學不方便。我告訴他們,要搬遷進城後,孫子上學也方便,城鎮低保補助還會相應提高。  後來,我還為這兩個未成年的孫子申請孤兒分散供養申請,現有時間進縣城還經常帶點雞蛋去他家坐坐,拉家常。   現一家人已經易地扶貧搬遷到思源社區入住,真正過上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屋兩個孫子都能在縣城上學,通過社會兜底保障2020年這戶最後一戶宣布脫貧。

現楊秀松戶新家室內照片

作為幫扶網格員的我,出生於70年代並在農村長大的我,在農忙季節期間幫貧困戶或群眾插秧,秋季搶收稻穀、生薑等事情很順手。有空和群眾拉家常談心,開院壩會,吃同心飯等,通過透風漏雨整治、危房改造、技術培訓、就業宣傳等一系列的工作,我們村已實現脫貧「摘帽」。  現群眾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提高,我看在眼裡,群眾的歡聲笑語是我永遠的記憶。  【人物小傳】   楊芝桃,1972年11月出生,1993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林業學校林業專業,1993年9月參加工作,2006年1月貴州省委黨校法律專業畢業(函授),本科學歷;2017年1月東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畢業(函授)專科學歷;2006年取得工程師任職資格,曾到磻溪鄉林業站、岑松鎮林業站、革東鎮林業站、劍河縣林業局營林綠化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任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奔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楊四斤
    我叫楊四斤,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2014年進入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兩個小孩下讀書,通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得到了太多的實惠。楊四斤家的房屋2016年,聽說有「特惠貸」扶貧貸款,我就想搞點養牛,8月份就得到了扶貧貸款,享受3年的政府貼息,這讓我有點資本來搞產業,得點錢來裝修房子。
  • ...脫貧故事」國家幫我脫貧,還讓我有了一個「親人」丨劍河縣南加...
    我叫陳禮彬,今年55歲,是聽力二級殘疾人,家庭人口1人,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新臺小村)村民;2014年因殘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家住在柳基村(新臺小村)山高坡陡的九育自然寨,我們寨子在家村民主要以種植稻穀為主,絕大部分村民都已外出務工;由於我的耳朵聽力較差,又幹不了重活,無法外出務工賺錢,在家僅靠國家救濟和種田維持生活,以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來源,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是我們寨上有名的貧困戶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負責的巫溜村七組共有25戶1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3人。作為網格員,一個人要負責這麼多人的幫扶工作,不得不說十分具有挑戰。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培榮村交通落後、閉塞,村寨環境衛生差,廢棄房子隨處可見。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我叫周麗梅,是劍河縣投資促進局的一名幹部。2019年7月,我有幸被選派至柳川鎮高標村小寨村擔任網格員。高標村是由高標、小寨兩個小村合併而成。2019年7月23日,我和同事正式入駐小寨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網格故事丨臺江縣臺盤鄉空寨村網格員...
    2019年4月由單位選派,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一線,成為空寨村的一名網格員,在一年多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用心用情從事網格中的點點滴滴,用行動為脫貧攻堅和群眾幸福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青春中書寫自己的網格故事。走訪入戶初到村裡,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汙泥,抬頭望去大山阻隔,轉念想到工作角色的轉換,自身缺乏基層工作經驗,面對這一切我感到既新鮮又倍感壓力和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讓群眾老有所依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
    我叫田如成,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網格員。2019年3月,新柳村成立脫貧攻堅隊,我便負責起新柳5組的網格,該網格共有22戶87人,非貧困戶17戶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6人,對口幫扶8戶24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我每月不少於4次深入各戶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幫助農戶分析致貧原因,從家庭的農田、土地、基本生活資料入手,結合該戶的特長、愛好,幫助尋找脫貧路徑,使其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依靠國家政策,自己走上脫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理清思路 打有把握的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因此再次接觸農村基層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難。況且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又熟知縣裡的農村經濟構成和基本情況。  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就得了解每戶致貧原因,要想摸清貧困戶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真入戶、真走訪、真了解、真識別。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
    「來了,伯伯,我吃了才來的,謝謝了。」  每次走村入戶,這是我收到最多的問候.每次聽到這樣的問候,我都無比開心,因為我知道這是群眾對我的認可。楊再仙(右)幫助孤寡老人搶收秋糧我叫楊再仙,是劍河縣太擁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太擁鎮烏連村(九連小村)的網格員,在擔任網格員期間,同時也負責全鎮養老保險的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丨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張小慶,是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南哨村的駐村幹部。南北通社區,是由南哨村、遠通村、北魯村組成,作為南哨鎮集鎮所在地,看似比大山裡面的村莊要好發展一些,但其實脫貧難度也挺大。來到社區後,我第一時間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了解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了解我網格內的貧困戶數量及他們各自的致貧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與村民們拉近關係,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村民的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以誠信搭起金橋丨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網格員王...
    我叫王太澤,2018年由劍河縣人民醫院派駐到敏洞鄉敏洞社區駐村扶貧,2019年3月起成為敏洞社區孟恩小村網格員。我們戰隊小,全戰隊僅管理3個網格,貧困戶非貧困戶加在一起僅471人,其中貧困戶26戶91人,但就這麼一個小村寨,在敏洞鄉卻是出了名的上訪村、矛盾糾紛多發村,群眾對幹部認可度極低。我是敏洞本鄉人,又是最窮的平鳥村生長的,對組織的安排我完全服從,而且攻堅隊長楊俊衛是一個有豐富駐村經驗的老領導,我對駐孟恩村非常自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