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思思,是一名95後的選調生,2018年來到貴州黔東南臺江縣臺盤鄉人民政府工作。參加工作不久,就迎來了臺江縣脫貧攻堅摘帽的關鍵之年。2019年4月由單位選派,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一線,成為空寨村的一名網格員,在一年多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用心用情從事網格中的點點滴滴,用行動為脫貧攻堅和群眾幸福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青春中書寫自己的網格故事。
走訪入戶
初到村裡,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汙泥,抬頭望去大山阻隔,轉念想到工作角色的轉換,自身缺乏基層工作經驗,面對這一切我感到既新鮮又倍感壓力和挑戰。剛開始村民們對我們網格員們的到來,有些許陌生,為了儘快掌握第一手資料,我沉下心來,吃住在村組。拿著網格包保10戶貧困戶,22戶非貧困戶的花名冊與村民組長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逐家逐戶去自我介紹,拉家常熟悉情況、摸清「底數」。同時創建網格微信群,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在外務工人員進行溝通聯繫。做好調查登記,建立網格信息臺帳,記錄下每一戶的基本信息,熟知網格內的家庭信息、房屋狀況、勞動力情況、收入來源、享受的政策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掌握動態,才能切實地解決他們心底裡的需求。 「小劉妹,我家的房子到下雨天就漏雨」「小劉妹,我們球場前面的得重新鋪水泥路啊,每次路過都是一腳泥」......在村民心裡,我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漸漸成為了為大家解決困難的「小秘書」。通過家家戶戶走訪後,談心交流深入群眾身邊,參與開展院壩會、在村組聯合幫扶幹部吃集體連心飯等活動,認真傾聽了村民們的訴求,了解民情,噓寒問暖,漸漸的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和認可,每一次入戶都把我當做家人一樣看待,熱情的喊著到家裡來吃飯,簡單的問候讓我倍感親切,喜歡上了這座村寨的淳樸和自然,也更加堅定了我做好網格工作的信心。 將球場前路面需要重新水泥硬化上報指揮部後,施工時發現村民們圍成一團,滿臉愁容的討論著,村裡申請用於硬化的水泥不夠還差20包。因為天氣原因要儘快鋪好水泥,等到再次申請到的水泥送達時間周期太長,聽到了村民們的煩惱後,我們在同一個村組的網格員便自己出資購買20包水泥,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協調指導大家共同施工,現場十分忙碌,用了半天時間,看著平整、光滑的水泥地,參與施工的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為我們點讚。 在走訪排查中我發現三組的楊芝是一位面部、手部燒傷的殘疾人,對生活失去了期待,丈夫又長期在外務工,家中3個小孩正在上小學。聯合起村組幹、包村幹部再三入戶耐心開導,幫助她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在了解到她家所居住房屋存在透風漏雨的跡象,我及時聯繫施工隊伍進行整治,跟進施工進度,重裝門板、板壁,安裝窗戶;由於不便外出,我多次幫助購買或贈送生活必需品到她家,帶領愛心人士上門探望並捐款。「小劉,非常感謝你對我的關心,我嘴笨不會說什麼話來表達你對我的關心,除了感謝你還是感謝你!」這樣感謝的話語,每一次我們去到楊芝的家中都會聽到,她也慢慢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勞動,種植稻穀、蔬菜自給自足,偶爾還給我們送一些自己種植的蔬菜。
劉思思(右一)換上苗族服飾與群眾一起參加活動
我始終銘記群眾利益無小事,想辦法為村民群眾幫困解憂,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村民們期盼的事情不能在我這裡擱淺,更不能拖村裡脫貧攻堅工作的後腿,堅持做到事事有回答,件件有著落。大家都說「有了網格員真好,有了困難知道找誰解決了,有了困難也知道找小劉妹反映了。」 我的扶貧故事中還有許多平凡又可愛的人,當看到農戶們滿意的笑顏,聽到他們掛在嘴邊的「謝謝」時,我才發覺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中的青春顯得更加的有價值。千千萬萬名網格員和駐村幹部,他們每一個人也和我一樣,腳踏實地踐行著初心和使命,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揮灑自己的汗水和熱血,為奮進美好新時代而不斷努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曉波 整理
編輯 吳一凡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