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
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
那時,我向村「兩委」申請,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家山高谷深,地少田薄,交通不便,世代靠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只能維持溫飽,靠天吃飯,十分艱難。
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楊昌文的養豬場
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
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
2016年,我們村整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我搬到了劍河縣馨怡社區。
房子有了,但家庭的生活如何繼續?
我陷入了沉思,覺得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必須要做點「名堂」來,有穩定的事業才能改善生活狀況,早日擺脫貧困。
經過深思熟慮,結合家裡有過養豬的傳統,我最後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在家發展生豬養豬產業。
通過國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特惠貸政策,我貸款5萬元購買母豬6頭、種豬1頭和仔豬20頭,並在巫加多村租用土地,建起了400平方米的養豬場,開始走上了生豬養殖發展的路子。
楊昌文在他的生豬養殖場
就這樣,我白天勤勞養豬,晚上上網查閱養殖技術、管理、市場行情等學習資料。經過兩年多的養殖,2018年,我家脫了貧,5萬塊錢的特惠貸也還上了。
去年,我又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貸款2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豬圈,還給母豬購置了產床等設施,準備大幹一場。
非洲豬瘟來襲時,我不氣餒,沉著應對,再加上在脫貧攻堅隊、幫扶幹部的幫扶下,我認真做好疫情防控,精心管理,疫情過後,生豬市場回暖,當時我家養豬場存欄豬還有30餘頭,挽回了損失。
楊昌文的養豬場裡剛剛出生的小豬
脫貧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硬道理。我通過產業扶貧資金養殖生豬摘掉了貧困帽,如今的我已由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專業戶,不僅自己實現了脫貧致富,還激發了村裡其他貧困戶的養殖熱情。
現在我的養豬場還養有生豬60餘頭,8頭母豬正待產,預計年內要發展到100餘頭。
下一步,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並按照市場需求,分類、分品種養殖,不斷滿足市場需要,同時爭取年出欄生豬160頭以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