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

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4頭豬仔養大了,他們忙前忙後幫我賣了3頭豬,家裡還特地留了一頭過年。慢慢地,我養豬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從剛開始的4頭,到現在我有了40多頭豬,不僅手裡有了存款,家裡的生活也不用再發愁。

再後來,我靠養豬給女兒置辦了嫁妝,供兒子上學畢業,並順利找到了工作。去年10月份,我養的5頭豬出欄,一個月掙了3萬多。生活慢慢變好,我也成功摘掉了窮帽子,被村裡確定為脫貧戶,成了我們鼓鍾村的脫貧「樣本」。 每次賣了豬,數著自己靠勞動換來的錢,心裡美滋滋的。如果沒有脫貧攻堅、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駐村幹部的幫助,就沒有我現在的幸福生活。

現在,我對自己的養殖場充滿了信心。我打算把養豬的規模擴大,再多養些豬,把生活過得更好,我還要幫助其他的養殖戶和我一樣過上好日子。羅幹 丁麗霞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羅文福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2020-09-28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更是受益人!|清鎮市流長鄉...
    在流長鄉電商扶貧站的工作崗位上走過了兩年的光陰,我之於脫貧攻堅首先應該是受益人,然後才是參與者。   我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家裡有7口人:雙目失明的奶奶,肢體二級殘疾的父親,長期患病的母親,還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和一個小我六歲的妹妹。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子女眾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楊昌文的養豬場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經過深思熟慮,結合家裡有過養豬的傳統,我最後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在家發展生豬養豬產業。通過國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特惠貸政策,我貸款5萬元購買母豬6頭、種豬1頭和仔豬20頭,並在巫加多村租用土地,建起了400平方米的養豬場,開始走上了生豬養殖發展的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民心齊泰山移 貧困村裡出甜李|駐清鎮新店鎮歸宗...
    我叫熊平,是貴陽市白雲區農業園區的工作人員。2018年,我帶著剛入職白雲區住建局的嶽漢和白雲區衛計局選派的朱永斌入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開啟了我們「白雲三兄弟」駐村之路。2019年1月,張亞麟接過朱永斌同志手中的接力棒,來到了歸宗村,成為了「三兄弟」中的新成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是我人生旅途上遇見的最美風景丨清鎮市紅楓...
    肖進新是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大衝村的貧困戶,40多歲的他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還在讀書的妹妹,而他自己又是一級殘疾,生活無法自理。整個家庭全靠年邁的父母務農勉強支撐,而自幼懂事的肖進燕不忍看著父母如此辛勞,決定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減輕家庭負擔。得知此事後,我著急萬分,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我絕不能讓她放棄學業和夢想。
  • 「我的脫貧故事」一波三折的脫貧路,艱辛卻溫暖丨獨山縣下司鎮北盛...
    我叫盧洪科,是貴州黔南州獨山縣下司鎮北盛村村民。2014年,我家因人口眾多、收入不高、女兒就讀高中,導致生活困難,被村裡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於是,我決定帶著務工時積累的一點存款,返回家中創業。  2015年,正值我們村裡大力發展青菜種植,我也積極響應,流轉了50畝土地發展青菜種植,但就在即將採收時,一場大水把我種的青菜都淹了,由於地勢較低淹了三天水才退。這導致我的青菜只收穫了三畝,幸得政府幫助,我的損失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投身扶貧 雖苦尤甜丨清鎮市紅楓湖鎮林業站站長方...
    我叫方永康,從2003年任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林業站站長至今已達18年,大家習慣叫我「方站」「老方」。這些年,我參與並見證著紅楓湖鎮日新月異的發展,熟悉這裡的每個角落,熟識這裡的農民兄弟,是真正的「老紅楓」。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   因此,2014年村裡在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時,我家按照程序被納入貧困戶,在低保評議中也獲得了低保扶持。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
  • 種下希望 收穫幸福——清鎮市白泥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偉致力脫貧攻堅...
    2020年,白泥村的貧困戶如期撕掉了貧困「標籤」,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村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3972元標準。梁志偉查看靈芝生長情況「以前,我家經濟收入少,生活很困難。我家脫貧了。」曾經的貧困村民李順先說。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紅楓湖鎮白泥村,地處清鎮城郊,與貴州電建二公司和清鎮發電廠為鄰。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村民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不竭動力。然而,白泥村6個村民組686戶2000多人中,同樣是「十個指頭,都不一樣長」。多種原因所致,白泥村還有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我叫陳榮發,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八一社區(八一小村)村民。家有6口人,有3個孩子在上學,一個年邁多病眼瞎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家裡勞動力少,經濟開支大,生活困難。經過我的申請、村兩委的核實,2017年我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小坡村裡看變化|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冬日的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整潔平坦的鄉村公路延伸到大山深處農家門口,白牆紅瓦的新民居星羅棋布點綴在山間;道路兩邊的數千畝果樹整齊排列,有的已經萌發出嫩綠新芽;村民們冒著初冬的寒風正在勞作,田坎邊停放著五顏六色的摩託車、電瓶車。「小坡村變了,變得我都快認不出了。」這是近年來多次前去採訪的記者郭然的感受。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脫貧了,我住院了丨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黨...
    我叫熊燦義,擔任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大方等24個縣(區、市)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著大方從此撕掉貧困縣的標籤。熊燦義開群眾會正當我為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歡呼雀躍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咳嗽更加厲害了,扶貧期間我在村裡準備很多止咳藥和生薑,咳嗽起來我就吃幾片止咳藥或喝幾碗薑湯就好很多,可是最近咳嗽總是停不下來,增加藥量也沒有效果,喝薑湯也不管用,而且越來越嚴重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冷緒中在他的調研日記中寫道:「我是一個貴州人,看到自己的老鄉們還沒有脫貧,心裡很難受、很著急,睡不著覺。「能夠上大學,我特別感謝感恩那些曾經幫助和資助過我的人,是你們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力量,我一定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儘快成長成才,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為建設自己的家鄉貢獻一份智慧和力量。」潘仁傑在感謝信中寫道。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隨著我和兩個妹妹逐步升入初高中,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光景日漸慘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敢於拼搏、善於思考的父親依靠雙手勤勞工作,帶領我們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常說:「人窮,志不能短」。在經歷過長期外出打工後,父親總結了「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定決心回家找「事」做。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