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民心齊泰山移 貧困村裡出甜李|駐清鎮新店鎮歸宗...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熊平,是貴陽市白雲區農業園區的工作人員。2018年,我帶著剛入職白雲區住建局的嶽漢和白雲區衛計局選派的朱永斌入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開啟了我們「白雲三兄弟」駐村之路。2019年1月,張亞麟接過朱永斌同志手中的接力棒,來到了歸宗村,成為了「三兄弟」中的新成員。怎樣才能帶領歸宗村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是我們面臨的考驗。凝聚隊伍共識,扶貧當先啟智作為一名二度被選派駐村幹部,憑著以往的駐村工作經驗,我深知給錢給物,都不如建強一支為民服務的村支兩委班子隊伍有意義。到歸宗村的第二天,我就組織起嶽漢、朱永斌一起召集村支兩委班子成員開會。最終達成了「村子要謀發展,黨支部就得精準發力」的共識,必須要扛起帶頭促發展的大旗,抓好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把加強黨支部建設作為歸宗村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把黨建和脫貧致富謀發展擰成一股繩。黨支部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落腳點和著力點。駐村以來,我們定期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組織黨員上黨課。工作組協調資金為歸宗村新建了500多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樓和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黨支部建強了,歸宗村扶貧工作開展也漸漸有了起色。

為歸宗村申請幫扶資金100萬元「造血」扶貧,推動產業發展「造血」扶貧,是我們三兄弟帶領歸宗村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種植李子是歸宗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產業之一,我利用自身所學專業是農學的優勢,叫上其他駐村幹部,在全村12個組開展李子樹栽培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戶432人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共種植蜂糖李965畝,退耕還林種植李子1254畝。李子樹下又套種南瓜600畝,辣椒200畝,牧草165畝。李子盛產讓村民樂了,可怎麼銷出去卻讓他們發愁了。因為李子從成熟到落地的時間僅有短短的半個月,如果不能在這段黃金時間賣出去,便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壞掉。為了幫村民銷售李子,我們想到了發動白雲區機關部門和國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開展酥李網絡眾籌的好點子。這個想法得到了白雲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短短的1天內,便收到了來自60多個單位200餘人超過8000斤的認籌訂單。通過認籌銷售的方式,村民的李子不久就全部銷售完畢。村民有幹勁,脫貧才有希望。現在,歸宗村已經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寶楓,李子樹下紅彤彤」的產業發展布局。不僅是種植業,2019年工作組協調資金10萬元入股到合作社建設的歸宗村麵條加工廠又讓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壯大。

熊平和張亞麟為歸宗村推銷金銀花茶和土蜂蜜沉下心來,服務群眾一絲不苟「只有儘快熟悉村裡情況,才能為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張亞麟深知自己來的時間較晚,對村裡情況不了解。為了儘快轉換角色,他自駐村以來,每天積極與工作組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院壩會、實地考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與村裡群眾熟絡起來。「別看小張年紀比我們小,但做事沉穩、有條理,還肯吃苦得很嘞!」歸宗村支書舒彬說。「物質貧窮並不可怕,但教育文化貧困可導致一些人永遠富不起來。」為讓歸宗村小學的學生們享受到更多的教育關懷,嶽漢從白雲區團區委募集到圖書300餘冊,並幫助歸宗村小學的學生購買課桌椅、校服、書包、圖書、文具、體育用品等物資。

為歸宗小學捐贈物資「群眾不富,愧對歷史,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歸宗村工作組堅守的工作信條。通過整合上級幫扶資金,2020年,我們發動群眾開展養牛和養豬,每養一頭牛和豬分別補助5000元和1000元。另外,工作組依託村社一體合作社和清鎮市產投集團在全村流轉土地1454畝,主要種植李子和元寶楓並套種辣椒和小麥,通過發動貧困群眾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和公司領取土地租金。今年合作社種植辣椒500畝,實現利潤30多萬元,解決了40餘戶貧困戶就業問題,貧困戶通過務工和分紅人均增收近3000元。駐村日子雖苦,但廣闊天地,只要人駐得下,心沉得下,情推得進,我相信我們白雲三兄弟一定能成為駐村幫扶隊伍中的一道彩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晨陽

編輯 高琴編審 劉丹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人漸行漸遠 路越走越寬——清鎮市新店鎮幼兒園歸宗分園教師王莉從教印記
    清晨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小朋友們的身上,清鎮市新店鎮幼兒園歸宗分園的王莉老師正帶著她的小班小朋友們做早操。回到教室裡,王莉組織小朋友們做遊戲。2019年,距離新店鎮區10多公裡的新店鎮幼兒園歸宗分園建成即將投用,該園的建成解決了新店鎮上歸宗、下歸宗村及大寨村兩個村民組學齡前兒童入園難的問題。就在總園為師資力量不足而發愁的時候,王莉站了出來。
  • 扶貧故事 | 珠實集團:情系貧困村,責任扛上肩
    即日起,「廣州國資」微信公眾號開設「扶貧故事」專欄,通過扶貧一線鮮活的感人故事,展示廣州國資國企精準扶貧、合力攻堅的進展與成效、亮點與經驗。第 17 期36歲的劉志成是珠實集團下屬燃建珠公司監察審計部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由公司選派到省定點貧困村梅州市興寧市龍田鎮碧園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投身扶貧 雖苦尤甜丨清鎮市紅楓湖鎮林業站站長方...
    我叫方永康,從2003年任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林業站站長至今已達18年,大家習慣叫我「方站」「老方」。這些年,我參與並見證著紅楓湖鎮日新月異的發展,熟悉這裡的每個角落,熟識這裡的農民兄弟,是真正的「老紅楓」。
  • 「脫貧攻堅群英譜」駐村駐心的「扶貧明星」朱明星
    「我把每天的見聞和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發朋友圈,引發了很多扶貧幹部的共鳴。後來,我的《日記》被縣委主要領導發現,對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給予充分肯定,並在全縣推廣。我及時總結整理,《日記》於2019年10月出版。」朱明星說,同名歌曲由作家劉鑑協助他創作歌詞、作曲家孟勇譜曲,今年4月底,該歌曲的MV完成拍攝。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是我人生旅途上遇見的最美風景丨清鎮市紅楓...
    肖進新是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大衝村的貧困戶,40多歲的他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還在讀書的妹妹,而他自己又是一級殘疾,生活無法自理。整個家庭全靠年邁的父母務農勉強支撐,而自幼懂事的肖進燕不忍看著父母如此辛勞,決定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減輕家庭負擔。得知此事後,我著急萬分,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我絕不能讓她放棄學業和夢想。
  • 「我的扶貧故事」搬遷戶的幸福故事丨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幫扶幹部...
    2017年調整結對幫扶貧困戶時,我與王會結緣,我們共同書寫了發生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幸福故事。  王會是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小冬瓜林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7口人。家中的耕地用於套種一些傳統的農作物,但是,收成遠遠不能滿足一家人的口糧,王會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平日裡不得不在外打零工,一家人勉強度日。  但困擾王會的遠不止生活開支困難,還有住房問題,他們一家人常年擠住在一個不足7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瓦房內,除去休息、吃飯的地方,家裡基本騰不出其他的「空地」。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幫扶故事」6年「流動扶貧」交出亮眼成績單——攸縣中醫院...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永亮通訊員 吳輝兵 劉曉聰 黃星駐村幫扶一線,女幹部少,紮根多年轉戰多村的更少。42歲的唐華容,是攸縣中醫院客服部主任,駐村幫扶6年,轉戰3鎮5村,以堅守和實幹,贏得好口碑。日前,被推薦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月7日,湘東飛雪,記者在攸縣聽唐華容講幫扶故事,暖意融融。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大樹腳組村民「倒苦水」的情景,也感同身受地嘗過這杯「苦水」。當時,我給村民們承諾,一定會把水泥路修通。  我在《民情日記》裡寫下:想方設法也要把路修進大樹腳組。  我和村兩委不斷申報扶貧項目,到處「化緣」爭取贊助。
  • 「我的扶貧故事」用熱血丹心書寫戰貧使命︱黔西縣公安局駐錦星鎮...
    我叫高明義,是黔西縣公安局民警,2006年參加工作。2017年,我進入錦星鎮洪湖村開展扶貧工作,洪湖村整村脫貧後,2018年2月,黨組織安排我到錦星鎮文閣村駐村任第一書記。  洪湖村位於黔西縣西部洪家渡庫區與大方縣交界處,離縣城35公裡,是錦星鎮最邊遠的貧困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剛到洪湖村,人生地不熟,住宿都成問題。天不亮從城裡出發,夜闌人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駕車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
  • 「講扶貧故事」扶貧政策「照亮」裡進掌
    裡進掌村位於陵川縣附城鎮東南部,距縣城38公裡,由北望窯、裡進掌、香鋪窯和坡下等四個自然村組成,全村82戶,216口人。這裡山大溝深,耕地稀少,祖祖輩輩靠傳統種植業生存,是附城鎮貧困村之一。對症下藥,幫扶更要幫富李紅文是裡進掌建檔精準扶貧對象之一。自從該村定為山西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後,近50歲的李紅文從太原返鄉創業,得到村黨支部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大力幫助,同時給他做好了幫扶規劃。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服務解難題丨普安縣興中鎮辣子樹村駐村幹部...
    我叫莫爭,是普安縣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下沉到深度貧困村普安縣興中鎮辣子樹村任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駐村工作職務。兩年多的駐村時間,遇到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其中有兩戶貧困戶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   猶記得……曾經的村委會辦公場所春去秋來,時光驚豔了青春,駐村的第五年,我從一個同步小康隊員成長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不悔的青春,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扶貧人在一線為群眾奔波,盤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我出生在毛尖鎮富溪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裡6口人,父母都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多苦多累都覺得是甜的日子都還有盼頭。可2016年父親意外離世,那時我還在省外就讀大三,3個弟弟妹妹都還在讀初、高中,生活的重擔一下都壓在了我母親身上。她從此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掙夠我和弟妹的生活費和學費。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我的扶貧故事」移動在村頭的「活字典」丨鎮遠縣羊場鎮巖腳村駐...
    我叫王坤華,現任鎮遠縣羊場鎮安監站站長,於2014年10月被派駐到巖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幫扶的巖腳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98戶16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26戶486人。產業發展滯後,全村無支柱產業,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不知不覺,我駐村已有6年。6年時間裡,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心裡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這條通向12個組的山路走了多少遍連我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兩代人,幫扶父子兵|從江縣西山鎮務林村第一...
    六十多年前,我的父親曾在務林村當了五年的掃盲教師。當我告知他,我將去務林村駐村時,他有些激動:「是老天特意安排的吧?我在那裡掃盲五年,你現在又搞扶貧!去吧!那裡是窮了點,但人還是很實在的!」幫助群眾摘糯禾駐村第一天,與村組幹見面,了解基本村情。深度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基本都一樣,不必多說。令我詫異的是,這個170多戶,近1000口人的村子,目前全村只有一名在校大學生,大專(高職)生五人,高中生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