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熊平,是貴陽市白雲區農業園區的工作人員。2018年,我帶著剛入職白雲區住建局的嶽漢和白雲區衛計局選派的朱永斌入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開啟了我們「白雲三兄弟」駐村之路。2019年1月,張亞麟接過朱永斌同志手中的接力棒,來到了歸宗村,成為了「三兄弟」中的新成員。怎樣才能帶領歸宗村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是我們面臨的考驗。凝聚隊伍共識,扶貧當先啟智作為一名二度被選派駐村幹部,憑著以往的駐村工作經驗,我深知給錢給物,都不如建強一支為民服務的村支兩委班子隊伍有意義。到歸宗村的第二天,我就組織起嶽漢、朱永斌一起召集村支兩委班子成員開會。最終達成了「村子要謀發展,黨支部就得精準發力」的共識,必須要扛起帶頭促發展的大旗,抓好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把加強黨支部建設作為歸宗村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把黨建和脫貧致富謀發展擰成一股繩。黨支部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落腳點和著力點。駐村以來,我們定期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組織黨員上黨課。工作組協調資金為歸宗村新建了500多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樓和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黨支部建強了,歸宗村扶貧工作開展也漸漸有了起色。
為歸宗村申請幫扶資金100萬元「造血」扶貧,推動產業發展「造血」扶貧,是我們三兄弟帶領歸宗村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種植李子是歸宗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產業之一,我利用自身所學專業是農學的優勢,叫上其他駐村幹部,在全村12個組開展李子樹栽培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戶432人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共種植蜂糖李965畝,退耕還林種植李子1254畝。李子樹下又套種南瓜600畝,辣椒200畝,牧草165畝。李子盛產讓村民樂了,可怎麼銷出去卻讓他們發愁了。因為李子從成熟到落地的時間僅有短短的半個月,如果不能在這段黃金時間賣出去,便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壞掉。為了幫村民銷售李子,我們想到了發動白雲區機關部門和國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開展酥李網絡眾籌的好點子。這個想法得到了白雲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短短的1天內,便收到了來自60多個單位200餘人超過8000斤的認籌訂單。通過認籌銷售的方式,村民的李子不久就全部銷售完畢。村民有幹勁,脫貧才有希望。現在,歸宗村已經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寶楓,李子樹下紅彤彤」的產業發展布局。不僅是種植業,2019年工作組協調資金10萬元入股到合作社建設的歸宗村麵條加工廠又讓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壯大。
熊平和張亞麟為歸宗村推銷金銀花茶和土蜂蜜沉下心來,服務群眾一絲不苟「只有儘快熟悉村裡情況,才能為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張亞麟深知自己來的時間較晚,對村裡情況不了解。為了儘快轉換角色,他自駐村以來,每天積極與工作組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院壩會、實地考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與村裡群眾熟絡起來。「別看小張年紀比我們小,但做事沉穩、有條理,還肯吃苦得很嘞!」歸宗村支書舒彬說。「物質貧窮並不可怕,但教育文化貧困可導致一些人永遠富不起來。」為讓歸宗村小學的學生們享受到更多的教育關懷,嶽漢從白雲區團區委募集到圖書300餘冊,並幫助歸宗村小學的學生購買課桌椅、校服、書包、圖書、文具、體育用品等物資。
為歸宗小學捐贈物資「群眾不富,愧對歷史,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歸宗村工作組堅守的工作信條。通過整合上級幫扶資金,2020年,我們發動群眾開展養牛和養豬,每養一頭牛和豬分別補助5000元和1000元。另外,工作組依託村社一體合作社和清鎮市產投集團在全村流轉土地1454畝,主要種植李子和元寶楓並套種辣椒和小麥,通過發動貧困群眾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和公司領取土地租金。今年合作社種植辣椒500畝,實現利潤30多萬元,解決了40餘戶貧困戶就業問題,貧困戶通過務工和分紅人均增收近3000元。駐村日子雖苦,但廣闊天地,只要人駐得下,心沉得下,情推得進,我相信我們白雲三兄弟一定能成為駐村幫扶隊伍中的一道彩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晨陽
編輯 高琴編審 劉丹 鍾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