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兩代人,幫扶父子兵|從江縣西山鎮務林村第一...

2020-12-18 天眼新聞

六十多年前,我的父親曾在務林村當了五年的掃盲教師。

當我告知他,我將去務林村駐村時,他有些激動:「是老天特意安排的吧?我在那裡掃盲五年,你現在又搞扶貧!去吧!那裡是窮了點,但人還是很實在的!」  春去秋來兩輪迴,八百多個晝夜過去了。其間,酸甜苦辣都嘗遍。再仔細品味,便有了下面的一幕幕。

幫助群眾摘糯禾

駐村第一天,與村組幹見面,了解基本村情。深度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基本都一樣,不必多說。令我詫異的是,這個170多戶,近1000口人的村子,目前全村只有一名在校大學生,大專(高職)生五人,高中生屈指可數。  作為一名學校派出的駐村幹部,我自然知道該做什麼。撈裡小學的校長和教師也希望我能打破當前教育困境。除了通過我對學生進行精神鼓勵外,很難對撈裡小學有什麼大的改變。

召集大學同學為撈裡小學捐款

「六一節」如期而至,學校邀請我同師生們一起過節。我的主要任務是「給孩子們說幾句話」。我深知,僅有精神鼓勵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物質來支撐。兩個月之後,我的大學同學們為「撈裡小學助學基金」捐款了68666元。  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是駐村工作應有的基本形式。摘禾是最好的載體,在從江的苗村侗寨,摘禾就意味著吃燒魚。兩年駐村,燒魚沒少吃。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魚苗是政府送的,請你們來吃也是我們的一番心意。你們吃的香,我們也高興!」

挑糯禾回貧困戶石永卿家

蘆笙節時,我買了一隻三十餘斤的本地山羊,讓幾位扶貧對象戶按他們的意願和方式宰殺、烹製菜餚,在農戶家裡擺了五桌酒席,讓大家聚會。他們和我像久別的故人,把酒言歡,不亦樂乎!更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我把年逾八旬的父母也帶去和他們過節——其中兩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還是我父親當年掃盲的學生!師生相見,不勝感慨光陰易逝,天地日新,盛讚當今社會有太多的驚喜!

召開群眾會議

每一位駐村幹部的故事都可以寫一本書,因為駐村,我與家人咫尺百裡,不能時常含飴弄孫,也未能為父母奉灑掃於晨昏,尤其是父親因病住院,我也不能臨親側侍疾,深以為痛……然而我得到的更多:我交了許多朋友,豐富了閱歷,增長了才幹,磨鍊了意志;最重要的是,我和千千萬萬個駐村幹部一樣,在政府和百姓之間構築了一道道信任的橋梁!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學習培訓補齊短板 強化責任真抓實幹——西山鎮務林脫貧攻堅指揮所...
    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結對幫扶幹部工作業務水平,推進脫貧攻堅工作,12月31日,西山鎮脫貧攻堅指揮所到從江一中召開脫貧攻堅業務培訓會。西山鎮第一書記洪加朗、副鎮長梁鵬彩、學校校長劉誠平、我校駐務林村第一書記石躍隆及全體結對幫扶領導幹部共計3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學校常務副校長石慶鵬主持。
  • 「我的扶貧故事」一片丹心照苗寨|從江縣秀塘壯族鄉喬谷村第一書記...
    光陰似箭,一轉眼駐村扶貧已近三年的時光。我叫王益生,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從江縣林業局林政員、秀塘壯族鄉喬谷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幹部。2018年3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有幸到秀塘鄉喬谷村擔任第一書記,從那一刻起,我懷著工作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三年來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而喬谷的村民卻成為了我的熟人、親人。2019年8月,隨著脫貧攻堅收官戰的打響,我身兼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從此以後,五加二白加黑形成常態。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是我最大的幸福丨從江縣停洞...
    我叫廖忠康,現在是從江縣停洞鎮林業站一名工作人員。為切實抓好我縣脫貧攻堅工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19年4月,從江縣委組織部決定派遣一批脫貧攻堅村級網格員到一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非常榮幸能成為其中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
  • 「我的扶貧故事」咱當兵的人,衝鋒在前無怨無悔丨從江縣加勉鄉汙生...
    我叫胡登勇,是貴州省交通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站選派到黔東南州從江縣加勉鄉汙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汙生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2019年下半年脫貧攻堅進入到攻城拔寨階段,剩下的貧困人口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脫貧攻堅任務越來越重。
  • 「我的扶貧故事」認真做事,當一名合格的扶貧幹部|從江縣往洞鎮信...
    我叫王原湘,是黔東南從江縣往洞鎮國土資源所所長。2019年8月,按照組織安排,派我到從江縣往洞鎮信地村任駐村幹部。在接收到組織選派我駐村時,我已經準備好大幹一場的決心和信心。信地村面積大、戶數多、人口多、村情複雜,雖然我在國土所工作,積累了不少基層工作經驗,這無疑是一個優勢。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覺到輕鬆和喜悅,恰恰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為了儘快進入駐村工作狀態,我駐村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走訪群眾和了解村情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沉於一線做好排頭兵|從江縣貫洞鎮今華村同步小康...
    我叫梁正芝,是從江縣投資促進局三級主任科員。2018年,在組織的關心下,單位領導的信任和鼓勵下,我榮幸地到貫洞鎮今華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所,我又擔任了所長。從2018年到2020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工作上的困難,勞動上的辛苦,我體會到了酸、苦、辣、甜。2018年,我剛轉到縣投促局上班3個月,正好趕上縣委組織部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選派條件是要會講民族語言,身份必須是黨員,且擔任過副職。由於我是侗族,是黨員,也是副科級幹部,更巧的是我們單位掛幫的是貫洞鎮今華村,所以,上面的條件我都具備,成為了選派的首選人選。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丨從江縣加榜鄉...
    我叫劉雍兵,2019年7月擔任從江縣加榜鄉紀委書記、從江縣監察委員會派出加榜鄉監察辦公室主任。回想起脫貧攻堅戰的艱辛歷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騎著摩託車風裡來雨裡去,盤旋在蜿蜒山路上。一路上有汗水,有成績,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這就是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
  • 「我的脫貧故事」從「緊巴巴」到「樂呵呵」丨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
    我叫潘義林,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人,家裡有7口人,今年35歲。扶貧幹部動員潘義林家危房改造2015年我家先是吃上了低保,後來還因為國家撥付的扶貧資金入股都柳江電站項目成了股東,2017年以來,在貴州省公路局幫扶下,村裡修建了生態鴨養殖場和林下雞養殖場每年都給我家分紅。
  • 「我的扶貧故事」實幹鑄就駐村幫扶丨錦屏縣河口鄉裕和村同步小康...
    我叫王德相,在教育一線從教13年,2016年5月轉調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信訪局工作,2016年10月至今在錦屏縣河口鄉裕和村擔任駐村幹部。主動請纓奔赴扶貧一線  2016年10月,我向組織提出駐村申請,主動奔赴扶貧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自從下沉幫扶以來,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消除了他們曾經總是埋怨的情緒,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鄉鎮一級一般不設管理扶貧幹部的辦公室,而由掛職脫貧攻堅專職黨委副書記的扶貧幹部擔任隊長,統一管理由各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和鄉級扶貧幹部組成的扶貧工作隊,並通過駐村第一書記管理駐村隊員。另外,扶貧幹部和縣、鄉幹部之間一般交叉任職,共同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的扶貧思路,給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孤老病殘人員納入民政兜底,無法外出務工的半勞力動員申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缺乏勞動技能組織參加技能培訓,確保脫貧有門路,致富路上一個不掉隊。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中的感動|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黃...
    我叫黃加建,男,中共黨員,出生於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參加工作,2018年成為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鳳亭村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  扶貧先扶志,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把「我要脫貧」作為強大的動力,讓貧困戶在藉助外力的同時,還要挖掘其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正確看待貧困,放棄「等靠要」消極思想,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鬥志,鼓勵貧困群眾主動學技能、找門路,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我叫龐成智,是畢節市織金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3月擔任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該村是茶店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有224戶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69人,易地搬遷7戶26人,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20.09%。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13):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故事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本期講述: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作為全縣唯一的一支女子駐村工作隊,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工作隊用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在脫貧路上展示出「鏗鏘玫瑰」的精神和毅力。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展現自身價值|六盤水市鐘山區青林鄉二寨...
    我叫楊超,曾是六盤水市委辦公室選派駐青林鄉二寨村第一書記。2020年11月中旬,我再次回到二寨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裡變化及和諧的氛圍。這裡是我曾經工作過5年多的地方,現在房舍整潔、產業發展、村民富庶……倍感喜悅和欣慰。2015年3月,我被派駐二寨村任第一書記。
  • 「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記竹山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情灑扶貧路——記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賀華 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裡、甜在心頭,紛紛誇讚有這樣一位「好書記」、「女豪傑」,她就是縣人防中心駐上庸鎮桃子灣村第一書記賀華。不怕困難勇挑扶貧重擔桃子灣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