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從熟悉的城市來到陌生的地域,心中沒有泛起一絲波瀾,我知道這裡需要我,我知道我的初心就是想為老百姓做實事。
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
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我得到了黃連村第一手資料:黃連村有18個村民組,372戶154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16人,貧困戶致貧原因主要是缺技術、缺勞動、因學、因殘等。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的扶貧思路,給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孤老病殘人員納入民政兜底,無法外出務工的半勞力動員申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缺乏勞動技能組織參加技能培訓,確保脫貧有門路,致富路上一個不掉隊。
王文杰與黃連村支書討論產業發展
我在走訪中得知,貧困戶唐元海的兒子離世多年,兒媳改嫁後將兩個孩子交給唐元海夫婦撫養。原本就沒有經濟來源的祖孫四人生活在破敗的小木屋,加上唐元海還患有精神殘疾,可謂是雪上加霜。 為了解決這戶家庭的困難,我按照相關程序為他們申請納入低保和易地扶貧搬遷房,並為其愛人申請搬遷小區物業清潔工崗位,同時開車帶唐元海去縣醫院鑑定,辦得一級殘疾證,獲得每年1400元殘疾補助,為他們一家人帶來了生活希望。現在他們一家人住房安全有保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不愁吃不愁穿,我心裡懸著的一顆石頭終於放下了。
組織幫扶幹部幫助搶收秋糧
激活內生動力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致富必由之路。我千方百計為貧困群眾出謀劃策,宣傳動員、組織他們參加種養殖等相關技能培訓,村民戚元品就是其中的種植受益戶,他還成為了村裡面的致富能手。 貧困戶戚元品家有6口人,其父親患有多種疾病,弟弟先天殘疾,女兒現讀大學,兒子在讀高中,家庭收入難以支撐支出。我勸他參加種植培訓和到鄰村參觀學習種植四季蔥技術,他在2019年種植的20畝四季蔥帶來了6萬餘元收入,幫助他成功撕掉了貧困戶的標籤。還有很多像戚元品這樣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種養殖產業也走向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黃連村發展四季蔥種植
在幫扶過程中,我還參加太陽能路燈組裝和安裝,帶領工作隊、幫扶幹部和村幹幫助村民群眾搶收秋糧,確保群眾糧食顆粒歸倉……常常都是汗流浹背,雙手布滿血泡,但是看到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覺得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不忘為民初心,繼續紮根基層,把國家的各項政策這顆種子種下去,用自己的汗水去澆灌,長出甜蜜果實。 【個人小傳】 王文杰,男,苗族,中共黨員,1985年2月出生,本科學歷,雷山縣人,2013年6月參加工作,現任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