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2020-12-10 天眼新聞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從熟悉的城市來到陌生的地域,心中沒有泛起一絲波瀾,我知道這裡需要我,我知道我的初心就是想為老百姓做實事。

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

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我得到了黃連村第一手資料:黃連村有18個村民組,372戶154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16人,貧困戶致貧原因主要是缺技術、缺勞動、因學、因殘等。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的扶貧思路,給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孤老病殘人員納入民政兜底,無法外出務工的半勞力動員申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缺乏勞動技能組織參加技能培訓,確保脫貧有門路,致富路上一個不掉隊。

王文杰與黃連村支書討論產業發展

我在走訪中得知,貧困戶唐元海的兒子離世多年,兒媳改嫁後將兩個孩子交給唐元海夫婦撫養。原本就沒有經濟來源的祖孫四人生活在破敗的小木屋,加上唐元海還患有精神殘疾,可謂是雪上加霜。  為了解決這戶家庭的困難,我按照相關程序為他們申請納入低保和易地扶貧搬遷房,並為其愛人申請搬遷小區物業清潔工崗位,同時開車帶唐元海去縣醫院鑑定,辦得一級殘疾證,獲得每年1400元殘疾補助,為他們一家人帶來了生活希望。現在他們一家人住房安全有保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不愁吃不愁穿,我心裡懸著的一顆石頭終於放下了。

組織幫扶幹部幫助搶收秋糧

激活內生動力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致富必由之路。我千方百計為貧困群眾出謀劃策,宣傳動員、組織他們參加種養殖等相關技能培訓,村民戚元品就是其中的種植受益戶,他還成為了村裡面的致富能手。   貧困戶戚元品家有6口人,其父親患有多種疾病,弟弟先天殘疾,女兒現讀大學,兒子在讀高中,家庭收入難以支撐支出。我勸他參加種植培訓和到鄰村參觀學習種植四季蔥技術,他在2019年種植的20畝四季蔥帶來了6萬餘元收入,幫助他成功撕掉了貧困戶的標籤。還有很多像戚元品這樣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種養殖產業也走向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黃連村發展四季蔥種植

在幫扶過程中,我還參加太陽能路燈組裝和安裝,帶領工作隊、幫扶幹部和村幹幫助村民群眾搶收秋糧,確保群眾糧食顆粒歸倉……常常都是汗流浹背,雙手布滿血泡,但是看到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覺得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不忘為民初心,繼續紮根基層,把國家的各項政策這顆種子種下去,用自己的汗水去澆灌,長出甜蜜果實。  【個人小傳】  王文杰,男,苗族,中共黨員,1985年2月出生,本科學歷,雷山縣人,2013年6月參加工作,現任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白」到業務能手丨鎮遠縣青溪鎮關口村駐村...
    我叫邰再恆,於2018年5月15日被選派到鎮遠縣青溪鎮關口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 初次到村,為了儘快融入關口村的生活,我抱著一顆學習的初心,和村支兩委及時走訪群眾。為了及時掌握扶貧政策相關知識,自己認真研讀文件,認真領悟每個名詞,一個月不到,我很快就在實踐中找到了方向。 通過走訪貧困戶,我對基層群眾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會,這兩年見證貧困戶有了自生發展的血液和動力,見證了關口村種植、養殖業的騰達,見證了群眾即將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前程。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丨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村民吳宗文
    我叫吳宗文,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扶持與自己的辛勤勞動下,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幾年前,我憑著一股衝勁決定去浙江闖蕩,由於學歷低和先天視力差等原因,久久找不到好工作,只好返鄉務農,同時也在周邊地區打零工。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歲月可堪回首丨鎮遠縣都坪鎮馬家坪村駐村...
    我叫熊銳,是鎮遠縣都坪鎮馬家坪駐村工作隊隊員。2017年5月我被分到馬家坪村駐村幫扶,主要負責馬家坪村梯子巖組、沙子坳組和洞塘組,三個組共計109戶449人,貧困戶42戶156人,結對幫扶貧困戶9戶24人。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扶,做「全能人」丨鎮遠縣都坪鎮地花村駐村...
    每每走進村裡,群眾總會吆喝著,讓我去家裡坐坐。 我叫蔣榮鳳,是鎮遠縣都坪鎮地花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兩年來,我和群眾打成一片,走哪都聽到類似親切的話語。自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每當老百姓之間產生矛盾時,我都和村幹部、鎮幹部一起去處理,積極疏導和化解群眾心中怨氣、解決了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得到了群眾的理解、支持和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山村人才輩出丨鎮遠縣金堡鎮溪頭村駐...
    我叫楊嵐,是鎮遠縣文物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5月,我被派駐到金堡鎮溪頭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至今已在溪頭村連續工作2年零7個月。   第一天到村裡報到,我就和另外2個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情。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走訪,我基本掌握了貧困戶家庭情況,發現大部分貧困家庭因學致貧或因個人文化水平較低而導致收入來源低。如何讓「知識改變命運」幫助貧困戶走出困境成了我的頭等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侗寨路通了 群眾心齊了丨鎮遠縣報京鄉報京村駐村...
    走在鎮遠縣報京村報友溝的生產便道上,老百姓跟我聊得很開心。  我叫黃介武。2018年3月16日,我到鎮遠縣報京鄉報京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第二天一早,我便召集村支「兩委」班子了解村情民意。  村幹們告訴我,村民急切希望早日修建好報友溝兩條生產便道。我深知,有了生產便道,意味著老百姓可以不用肩挑馬駝穿梭在山叢中。  經過資金籌措、方案設計、佔地矛盾調處、積極施工等一系列努力,3個多月後,報友溝長3.8公裡的生產便道建成投入使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知心大姐」丨鎮遠縣羊場鎮凱言村駐村...
    我叫田達群,是鎮遠縣婦女聯合會一級主任科員。2018年5月,我被派駐到羊場鎮凱言村任駐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展工作近三年,由於我用心用情的幫扶,群眾親切地稱呼我為「知心大姐」。幫助貧困戶硬化室內地坪為了摸清村情寨情,我帶頭走村串戶,詢問老黨員、村民代表,了解他們對脫貧致富的新思路和見解,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田間會30餘次,與群眾拉家常,談心交心,多方了解貧困戶所思、所需、所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是一種愛的傳遞丨鎮遠縣大地鄉嶺崗屯村幫扶...
    我叫李曉蘭,是黔東南州鎮遠縣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我幫扶的貧困戶是鎮遠縣大地鄉嶺崗屯村春木樹組的村民。劉文光戶是我幫扶的其中一戶。第一次來到劉文光家時,我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黑漆漆的屋內各種雜物堆得凌亂不堪。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居幸福來丨鎮遠縣羊坪鎮龍塘村村民楊光林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買包兩塊錢的鹽巴還要花十塊錢車費……回想起搬遷前的日子,我總是忍不住這樣抱怨道,而如今,這些煩惱隨著我們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都不復存在了。   我叫楊光林,今年54歲,是鎮遠縣羊坪鎮龍塘村村民。4年前,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在上大學,一個在上高中,讀書開支大,愛人身體也不太好,無力修繕房屋,我們一家四口人就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屋裡。2016年,我們一家被當地政府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路雖遠 行則至丨鎮遠縣金堡鎮金凱村駐村幹部李程逍
    我叫李程逍,2017年,我來到貴州省鎮遠縣金堡鎮扶貧開發工作站工作。面對質疑,我心中暗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組織召開院壩會基層是打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扶貧開發工作站,則是戰場「指揮部」。我來到基層的第一站,便是參與國辦系統數據清洗。「貧困戶家有多少人,收入多少等這些基本情況都不清楚,怎麼去幫扶?」這是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數據量龐大、邏輯關係複雜,是清洗的難點,需要業務員對扶貧政策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確實感到很吃力。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扛肩上 收穫放心上丨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幫扶...
    我叫龍後彬,是貴州黔東南州鎮遠縣稅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擔任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和網格人員,與單位同事共同奮鬥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路上。我興奮地與村兩委商量,最後共同提出了「能人示範帶動發展」模式,鼓勵村裡面一部分基礎好、有能力的人先幹起來,帶動其他村民共同發展產業。我先後登門與肖興瓊、楊正昆等戶商量,並給他們介紹國家出臺的最新的支持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和其它政府支持政策,鼓勵他們分別發展山羊養殖和精品水果種植等。
  • 「我的扶貧故事」這一路 付出了汗水 收穫了感動丨鎮遠縣都坪鎮馬...
    我叫尹秋蘭,是鎮遠縣都坪鎮一名基層扶貧幹部。2017年9月,一張汽車票,一個行李箱,我獨自踏上了異鄉的工作之旅。按照鎮黨委政府的要求,我被安排到了馬家坪村,成為該村的結對幫扶幹部。廖興發戶是我的幫扶戶,一家四口,大兒子智力偏低,二兒子是一級殘疾人,小兒子常年在江蘇無錫務工,而廖興發已是年滿80的老人,家庭極度困難。了解到他家情況後,下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公益性崗位、入股合作社和農村低保等扶貧政策,已幫扶廖興發戶年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2019年已順利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大學副教授到駐村第一書記丨正安縣新州鎮龍崗...
    我叫劉承亮,2018年3月,受組織的委派,從遵義醫科大學的一名副教授變成了正安縣新州鎮龍崗村的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啟了我的扶貧故事。  到村後,我便積極與村支兩委幹部進行溝通交流,到黨員同志、村民組組長、退休老村幹及村民家中進行走訪,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大家最期盼、最迫切的訴求,再竭盡所能給予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為一任村幹 就該造福一方群眾丨鎮遠縣大地鄉河壩...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叫吳慶歐,2019年11月,在鄉黨委培養和村支部黨員們的信任下,我成為了鎮遠縣大地鄉河壩村的黨支部書記。剛上任時,我心中就暗自立下了「做好一名村幹、抓好一個支部、搞好一個產業」的目標。帶領村民種什麼?發展什麼?這些是我在任村幹部前都經常思考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沉下心才能辦實事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副書記...
    從踏上鎮遠縣報京鄉的那一天起,我本著立志於「學」、立志於「勤」、立志於「幹」的工作態度,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要領方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   我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去我的幫扶對象邰邦貴家的情形。在村幹的帶領下,我來到一個三開間的木房前,還未進屋,就看到映照在窗戶上的星星點點。
  • 「我的扶貧故事」移動在村頭的「活字典」丨鎮遠縣羊場鎮巖腳村駐...
    我叫王坤華,現任鎮遠縣羊場鎮安監站站長,於2014年10月被派駐到巖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幫扶的巖腳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98戶16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26戶486人。不知不覺,我駐村已有6年。6年時間裡,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心裡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這條通向12個組的山路走了多少遍連我自己也記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