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2020-12-09 天眼新聞

飛鳥還樹,松針披露,好一個林間漫步;

雲霧抵城,細雨散處,記一幅美不辜負。  正值秋葉初泛黃,葉尖微風輕拂,划過旗杆上莊嚴的五星紅旗,吹響了新一輪的脫貧攻堅號角。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

班洪貝(右一)給農戶宣傳扶貧政策

村委會,村支書在會議桌前激情的演講著歡迎詞,窗外透過的一束陽光整好打在他那樸素的臉龐,鐵窗上懸掛著一隻正在假寐的蜘蛛輕輕晃了晃,感覺到我們的打擾,晃眼便逃離不見。我們甚至沒怎麼走動,便將這破舊的一層建築物—老村委會走完,這座視覺衝突極強的建築便是我們未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堡壘,我心裡泛起了一股無奈,連村委會都如此,群眾的起居又將會是如何……   猶記得,那年身著精準扶貧隊服走在略微鬆軟的稀泥路上,走到一戶人家,看見一個年邁的老人坐在門框上抽著竹筒煙,門框略顯陳舊,門欄轉合處油亮的磨損無聲昭示著年代感,房子是泥瓦房,牆體已大幅度傾斜,支柱為整株老樹幹,顏色黝黑,遺留著許多歲月痕跡。廚房傳來霹靂吧啦的柴火聲,兩個扎著凌亂辮子,滿臉髒兮兮的孩童正在燒著柴火做飯,姐姐大概六歲,妹妹大概4歲,姐姐嫻熟的在油鍋內炒著米飯,妹妹烏黑的小手往火坑內添柴。老人告知我,姐姐準備吃炒飯去上學,妹妹吵著餓。說話間姐姐從漆黑的碗架上提來一桶黑乎乎的醬油瓶子,費力的往鍋裡輕撒著,然後和妹妹一人一碗的吃著最喜歡的「營養餐」,甚至暖心的為我和老人各盛了一碗,手上端著帶著缺口的瓷碗,裡面冒著熱氣的米飯就是今天姐姐一天的能量來源,望著兩張略微髒亂的臉和清澈的眼神,我拿著筷子的手不經意間顫抖了一下。簡單吃了兩口,我主動送姐姐去學校,老人房子距離學校很遠,需要步行3公裡,抬頭望著林間小道,道路有點陰暗溼滑,兩雙腳步,一雙輕快,一雙沉重……

班洪貝(中)挨家挨戶宣傳扶貧政策

猶記得清晨牛圈上公雞打鳴聲未消,房東叮鈴噹噹的提著水桶,孩子帶著睡意木然的提著小塑料桶跟在後面,我也不知是第幾次同樣的提著水桶跟在大叔後面,枯水季節水資源稀缺,我們總得提著水桶去取水,來回兩次取水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今天要回板庚社區送材料,鄰居孩子打著咳嗽賴在家長懷裡,說要蹭車去板庚社區衛生院看病,小孩已經感冒兩天,因為村裡沒有衛生室,離板庚社區衛生院又有幾十公裡,來回不方便,孩子已經高燒不斷,孩子縮在父親懷裡,清晨的風有點凜礪,摩託車在山路上沉悶的咆哮著,正如鄰居不安的吶喊……

如今的村委會大樓

猶記得大坪村還是深度貧困村,全村貧困戶352戶145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4%,全村主要收入為勞動力勞務輸出,沒有規模產業,土地零散、破碎,全村因地勢險要,基礎設施滯後,婚姻嫁娶成功率低,村內光棍漢成群蹲在村口,到老還是單身成為鎮裡面供養對象;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自我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很大程度成為致貧的原因,走在鄰裡鄉間都是垂頭喪氣,毫無精氣神,仿佛被下了咒語,如同行屍走肉。   猶記得……

曾經的村委會辦公場所

春去秋來,時光驚豔了青春,駐村的第五年,我從一個同步小康隊員成長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不悔的青春,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扶貧人在一線為群眾奔波,盤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攻破了貧困壁壘,推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絕對貧困消除,鞏固了脫貧成果。   如今大坪村建成佔地近一畝半的村級戰鬥堡壘,300㎡村委會辦公樓,寬敞的村級活動場所,支架著玻璃籃球板、桌球桌、村級舞臺等活動設備,容納十餘名駐村工作隊起居生活、辦公服務的辦公區域和食堂,幫扶單位幫扶的辦公桌椅塗著油亮的美漆,十餘臺辦公電腦在工作隊員指尖高速運轉,工作氛圍嚴肅不失活潑。門口兩塊金色泛新的村支兩委牌子莊嚴肅穆,門口院壩全部水泥硬化,村支書依舊站在會議桌前,背後的彩色寬屏電視正在連接著新時代講堂畫面,寬屏電視旁豎立著三塊獎牌,一塊「村級評比三等獎」,兩塊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窗外依舊陽光普照,照在室內明亮乾淨,玻璃窗乾淨整潔,或許今後會有蜘蛛再次爬上窗臺,但是絕不在是我們打擾它的清夢,而是欣欣向榮的村支兩委激勵著他們奮力向前,向美好生活前進。

帶領工作隊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工作

如今還是身著脫貧工作隊隊服,開著嶄新的汽車走在寬敞的村寨硬化道路上,歷時一年的道路硬化工程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完成的村寨硬化工程面積近58000平方米,實現村寨道路硬化寨寨通,戶戶通硬化路目標。穿著乾淨帆布鞋回訪貧困戶,還是第一次走訪的那戶人家,汽車直接開到家門口,老人依舊坐在房門口,滿臉微笑的呼喚我,房屋已然通過危房改造修成嶄新的磚混房,房前裝飾著時下流行的瓷磚,房內兩個可愛女孩正在觀看著動畫片,一身得體的校服和乾淨的臉龐,還是那雙清澈的眼神,我還是留下來吃了午飯,乾淨的灶臺、電磁爐上滾動的肉湯,姐姐開心的述說著學校內的趣事和不停展示的獎狀,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經過工作隊的努力,利用危房改造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解決了全村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實現137戶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安置點;同時精準落實教育扶貧政策,保障學生教育保障問題,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離別時換姐姐送的我,還是兩雙腳步,不過我們都是那麼默契的一致,一致得輕快。

群眾危房改造後

如今共投入資金350萬元,新建二級提水工程1個、鞏固提升二級提水工程1個、新建灌溉水池39個,覆蓋全村農戶,人畜飲水有保障。家家戶戶飲水水管遷到戶,一開水龍頭,淡水源源滾滾的到各家各戶,同時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消毒、管護,徹底擺脫了挑水吃情況。建成120㎡的村級衛生室,並配備兩名村醫在村開展村級醫療服務,落實醫療參合補助政策、大病保險政策和扶貧保險等醫療保障政策,解決群眾看病難、醫療費用高等直接問題。原來鄰居也買上轎車,送孩子上學、看病都方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貧困戶危房改造前

如今大坪村實現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54%,截止2020年實現現有貧困人口12戶45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永久摘掉貧困村帽子,與全國同步實現同步小康。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實施了桃、李種植900畝、累計實施秋延晚蔬菜種植1000畝(3年每年350畝左右)、臍橙種植300畝、庭院經濟覆蓋到家家戶戶。發展肉牛養殖場2個,肉牛存欄50頭。累計扶持生豬飼養929頭、土雞養殖37632羽。投入生態雞養殖扶貧資金63.44萬元,撬動社會發展資金200萬元,帶動10個養殖場建設,實現生態雞養殖年出欄25萬羽,產值達到825萬元。村內實現板慄種植、桃李種植、土雞養殖、桑蠶養殖、黃牛養殖等規模化發展生產,群眾經濟收入多元化,群眾經濟收入穩定增長,基礎設施等提升更是加速了經濟、文化等發展,群眾精氣神煥然一新,群眾奔著幸福生活的動力幹勁十足,黨支部感恩教育實施,影響著所有群眾,幹群關係進一步提升,工作隊網格員與群眾關係親如手足,全村一片欣欣向然。  微風鼓動,划過旗杆,五星紅旗迎風起帆,村委會喇叭緩緩響起《走進新時代》,歌聲悠揚,泛起的層層記憶,心志堅定如當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們還在路上,浪口上最後一役即將灑下句點,鞏固脫貧成果,戰鄉村振興何須再言畏懼。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再見了,泥濘路|羅甸縣龍坪鎮裡矮村駐村工作隊...
    我叫黎廷川,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龍坪鎮裡矮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說起扶貧故事,不得不從我駐村工作開始,2019年5月18日,我放棄了在深圳的工作與生活,告別妻兒的不舍,跨上背包回到家鄉參加家鄉的脫貧攻堅建設,在龍坪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裡矮村開始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就是幹|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駐村工作...
    「鎮黨委決定派你到平亭村去,那裡是全鎮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塊硬骨頭,你是扶貧站幹出來的,組織相信你。」2019年3月,單位主要領導找我談話,決定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主持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我欣然答應,這對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深入基層,與老百姓打交道,為人民群眾服務。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中的感動|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黃...
    我叫黃加建,男,中共黨員,出生於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參加工作,2018年成為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鳳亭村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想起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心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無形的壓力悄然而至。黃加建在農戶家中發放急需的物資  是的,所有的故事都不會一帆風順。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
    我叫楊廣芳,是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工作隊長。者任村總人口1457戶6516人,貧困人口478戶1782人,2014年困發生率為27.34%;全村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工作壓力山大。全天24小時都要睜著眼睛,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過問,因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脫貧攻堅工作更如此。
  • ...扶貧故事」做好群眾身邊的解惑人、貼心人、帶頭人|羅甸縣龍坪...
    我叫方勝凱,2018年2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統一安排部署,在脫貧攻堅戰事最吃緊的時候,被選派至羅甸縣龍坪鎮龍坪鎮雲盤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多來,有一些的感觸和啟發,希望能與大家分享。駐村之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實施的珍珠李項目進行實地查看,發現雖然保存率較高,但是管理上參差不齊,病蟲害防治問題較為嚴重。於是我積極組織村兩委、工作隊開會討論,制定方案,爭取幫扶單位資金支持。很快珍珠李病蟲害生物防治示範點於2018年底建成使用,投入防治資金10萬元,有效地解決了珍珠李的病蟲害防治問題。此外,我邀請林業局的專家每季度到村開展技術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我的扶貧故事」講民族語當翻譯官做「雙培」者 丨羅甸縣龍坪鎮羅...
    我叫黃俊光,2018年底,組織安排我到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負責盤龍寨。這寨子是布依族寨,還有不少人不會講漢話,有王金華、王德先等老人,有黃小應、黃小黑等中年人,都不會講漢話。這讓我意識到,在這裡,做好語言工作,不僅是落實黨的富民政策的前提,也是基層民族工作者的優勢所在。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很重視做好民族語言工作。在開展精準脫貧入戶調查、思想動員時,用地道的布依語和群眾交流溝通。召開群眾會,用布依語宣講富民政策。因為用當地日常的民族語言,所以能夠一下子就走進群眾當中。用民族語給群眾釋疑解惑。
  • ...情助脫貧丨羅甸縣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黃光菊
    我叫黃光菊,是羅甸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現任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這個動聽的詞彙傳遍全國各個鄉村,全國自上而下,所有單位和部門都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工作,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到今天,我可以很肯定、驕傲的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實事,有些人一輩子都趕不上的事被我們幾年就做了,成效顯著!」走在扶貧路上,回顧駐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是我感觸很深、感悟很多,也是自身進步和提升最為明顯的時候。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從單位到村裡,工作的對象變成了最基層的老百姓,我努力克服語言不通的障礙,一邊不斷給自己充電,努力學習脫貧攻堅及國家惠農政策的相關知識,一邊走家串戶熟悉並掌握全村的基本情況。  「兩洋村轄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101戶,4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93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叫曾強念,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委政法委的幹部。2018年2月26日,按照縣委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組織派我到茂井鎮五家墳村(現為桃園新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當晚收拾好行李後,27日一早我就到達了茂井鎮五家墳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當年3月,縣委組織部下文由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6月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希望村民過得更好更幸福|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幫扶幹部中,除王仲德、王碧在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以外,其餘10名幹部全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一任接替一任,讓「接力棒」既傳得穩,更傳得好。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由於自然條件影響,郭家寨村是全特區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只有6個村民組,可是多民族雜居,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我駐村後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和家人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面,特別是妻子在2018年6月生二胎時,直到她被推進手術室後,我才氣喘籲籲地趕到醫院,內心非常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